APP下载

一块重要的多米诺骨牌

2005-04-29

世界文化 2005年9期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理性

郝 晶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代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终结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欧洲开始了漫长的中世纪。中世纪上承艺术文化辉煌的古希腊罗马,下迄人文精神夺目的文艺复兴。在这两座高峰的中间似乎剩下的只有平庸和黑暗,更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的张显,使中世纪不得不罩上黑暗的面纱,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中世纪的认识,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并非真知”。18世纪,历史主义兴起以后,开始出现了解蔽中世纪的曙光。最初历史主义是作为对启蒙运动的纯理性的批判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但却给重新评价中世纪带来了可能。中世纪就像是在一块深色的幕布上闪耀着几种靓丽的色彩,尤为引人注目,尤为令人惊喜。

中世纪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6世纪末,这期间经历了十余个世纪之久,所以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中世纪。一般可将中世纪分为三个时期:5-11世纪、12-15世纪、15-16世纪,这三个时期分别又被称为落后的早期、繁荣的中期、衰落的晚期。

中世纪早期的落后不仅是日耳曼蛮族入侵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其落后主要表现在日耳曼民族征服了罗马帝国之后的最初两三百年中,欧洲大陆一直处于动荡和迁徙状态,日耳曼各部之间不断斗争,出现了封建割据局面,城市生活基本消失,文学艺术生活基本停止。

公元1000年前后,基督教基本上已经在欧洲大陆占据了统治地位,欧洲文明的重心从地中海移到了莱茵河谷和北大西洋沿岸。中期繁荣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十字军东征,它使欧洲摆脱了中世纪早期社会停滞和封闭的状态,把整个欧洲调动起来,对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君主权力的加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它还打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自中世纪以来长期隔绝封闭的状态,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规模逐渐扩大,欧洲人突然发现自己的身边还有两种其他样式的文明存在:伊斯兰文明和拜占庭文明。欧洲人重新发现了亚洲,许多新的技术和科学开始传入欧洲(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文化),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

12世纪进入了“美丽的中世纪”,西欧文化再一次进入黄金时期。罗马时代建立起来的城市复兴步伐加快,再次成为商业的中心和知识生活的中心,新兴的市民阶层兴起。城市大学的诞生是对人类文化的独创性贡献,巴黎大学就是从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学校演变来的,牛津、剑桥也都是这个时候兴办的。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教堂,分别是罗马式和哥特式。12世纪中叶以前是罗马式,存有日耳曼几何图形的遗迹,以抽象线条为主;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兴盛和发展,体现日耳曼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哥特式教堂应运而生。“哥特式”一词来源于“哥特人”,是野蛮的意思,但是哥特式教堂却富于戏剧性,充满了日耳曼人的生气与活力。哥特式建筑艺术贯注着那个时代的宗教信念、宗教情绪和宗教追求,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反映着现实中的痛苦绝望和浪漫强烈的天国异想之间的反差。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反映整个结构上宏大的建筑意图,这与中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是相联系的,中世纪人将世界理解为一个整体,世界的各个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小宇宙包含着大宇宙,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中世纪音乐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出现了复调音乐,它的各声部是独立的,在节奏上互不依靠,但互相补充,西方音乐后来取得的成就和享誉世界的欧洲古典音乐无一不是得益于中世纪在音乐领域取得的成就。

中世纪后期的衰落主要由于教皇权力瓦解,教会杜撰教义,大量兜售赎罪券,以及“阿韦尼翁之囚”造成教会的分裂、黑死病的出现等等,引起了当时人们对上帝及其人生问题的反思。虽然危机重重,但已经孕育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对中世纪传统认识的局限,很大程度是因为宗教和科学相对立的思维习惯,进而否认中世纪。

被称为诺亚方舟的基督教保存了古典文化的种子,又是新文明的养育之母,是重建人格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基督教是人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外化为上帝的思想意识的反映,如恩格斯所说“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基督教会使政治上纷乱的欧洲有了一种无形的凝聚力,逐渐形成了文化上的统一性。在规范人的思想、伦理、道德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在基督教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基督教是中世纪文化的塑造者,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文化在日耳曼人的征服摧残下,基督教作为旧世界的唯一的文化遗产,成为中世纪一切思想领域里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融希伯来宗教精神与罗马理性精神为一体的基督教为中世纪奠定了最重要的根基。

马克思说:“理性永远存在,但它并不是永远存在于理性的形式中。”中世纪虽然是一个基督教信仰的时代,但却不能简单的说是一个反理性的时代。宗教与理性并不是相对立的,在中世纪理性是为信仰服务的,古典文化的遗产为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中世纪前期占统治地位的奥古斯丁神学体系奉行的是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托马斯·阿奎那神学体系奉行的是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哲学,他们都充分利用了古典文化遗留下来的理性资源为信仰服务,强调信仰是出发点和目的,理性是手段和途径,从而确立了中世纪特有的精神文化形态——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

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民族文化是欧洲中世纪文化的主要来源,分别为欧洲文明提供了理性、信仰、习俗,他们代表的智慧、仁爱和力量就构成了西方精神文化的“三位一体”。中世纪是日耳曼民族进入文明的重要时代,日耳曼民族逐渐成为具有较高文明的民族,成为推动西方文明进程的中坚力量。日耳曼虽然是蛮族,但是他们逐渐消化了罗马帝国和基督教,是典型的野蛮战胜文明,又被文明所征服的例证。中世纪是欧洲民族精神的形成期,西方文明中对自由的热爱无疑是通过日耳曼民族引进的。因为古典文明中的自由主要是指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日耳曼人是非常喜欢自由的,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不能忍受任何压抑。浪漫主义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实际上是源于日耳曼传统的,拜伦就有不自由毋宁死的豪言壮语,裴多菲歌颂自由的诗更是脍炙人口。日耳曼民族不重视农业,喜欢从事狩猎和掠夺冒险,对后来的殖民和新航路的开辟有很大的影响。日尔曼人强调平等和民族团结,强调忠诚、对优秀的服从,反对世袭制度,重视血亲和家庭,强调刻苦勤劳、勇于前进,相信精灵生活,相信善良的童话世界。骑士文明的民族渊源也来自于日耳曼人,骑士制度后来在中世纪封建制的形成中逐步得到发展完善。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尊重妇女、女子可以当继承人的传统,都是通过日耳曼人传下来的。

中世纪的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为重要,不能用社会发展规律或标准对中世纪进行评价,事实上,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不是顺应时代的作品,而是超越时代的作品。教会文学作为主流文化具有宗教性和非民族性。奇迹剧、道德剧、神秘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的前身,他们“违背三一律,违背时间和地点的一致,把喜剧场面和悲剧场面混在一出戏里,舞台背景极其简陋,某些固定角色——丑角——反复出现,而且已经有了男扮女装——被莎士比亚承袭。世俗文学作为异质文化,10世纪前后,欧洲多数国家的民族文学建立,呈现出题材民族化,语言民族性的特点。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作为世俗文学的主要代表,都有各自的发展背景,它们与基督教文化都有血缘关系。中世纪欧洲的英雄史诗既部分地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也蕴含着欧洲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接纳了基督教文化的成分。欧洲中世纪英雄史诗中的英雄,则往往是以国家与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忠君爱国的品质,有克制自我乃至牺牲自我的理性品格和献身精神。骑士文学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并不奉行禁欲主义,以表现典雅的爱情和游侠冒险为主,是古代传说、骑士观念、基督教思想的混合体。市民文学往往流露出对人性和智慧的欣赏,这与教会倡导的苦行、赎罪、面向彼岸是相反的,市民文学充分肯定现世人生,鼓励对现实幸福的享受,但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受基督教影响,采用了宗教文学惯用的隐喻、寓言、梦幻等手法。但丁是中世纪的伟大哲学家、文学家。虽然他的思想深受中世纪神学的局限,但他首先使神圣的教义降落人寰。《神曲》作为史诗,是人格的完成史,是基督教天路历程的一个缩影。从奥古斯丁、托马斯到但丁,整个中世纪的天路历程规定得越具体,就越渗透了世俗的内容,上帝以神性的名义将异化了的人性逐步地发还给人本身。”

中世纪文学中的梦幻的、朦胧的、浪漫的色彩,对19世纪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有很大影响,也对欧洲以后的各种文学主题、体裁、叙述视角产生了巨大影响。中世纪的愚人主题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很大,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意象,成为对理性的反讽。以“愚人船”为题材的各种诗歌和小说是“愚人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载体。英、法、德等国家相继出现了这种“愚人船”式的作品,如法国诗人兰波的《醉汉之舟》、德国作家布兰特的《愚人船》、英国一位匿名作家的《考克·洛莱尔的船》、美国作家凯瑟林·安·波特的《愚人船》和马里奥·普佐的《愚人之死》;忏悔主题是关于圣徒如何成为圣徒的过程,认为只有摒弃自己的肉体,才能拯救自己的灵魂,把对自我的否定作为皈依基督教,接近上帝的途径;圣母崇拜主题在禁欲的思潮中也很流行;天堂窃情主题,主要是修道士们的情书,神父阿贝拉尔和修女爱洛伊斯之间的爱情至今流传。城市戏剧中的傻子剧、闹剧、硬喜剧中的一些情节,如误会、打耳光、床下藏人、掉手绢等,对后来法国17世纪戏剧影响很大。中世纪的文学还开创了一些视角,如疯子视角、傻子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等。

总之,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延续和重建的时代、信仰的时代。整个中世纪并不是对古代的遗忘,希腊罗马文化精神作为一种内在文化因子已经渗透和融合到中世纪的文化中,中世纪造就了欧洲的社会和民族,欧洲大陆在中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原始农耕状态发展到了城市文明,从部落散居到近代国家雏形的形成,各国疆域和民族格局得到划分。没有中世纪以信仰为核心,以理性为手段的基督教文化,也就难以想象西方近代文化品格的形成,中世纪才是近代文化最近的基础。欧洲的中世纪是西方新质文化的产生时代,人的精神力量的核心特性在于人所独有的理性能力和信仰追求能力。在中世纪人们的眼中,人是理性的动物和具有信仰能力的生灵,人最大的精神理性是人具有从具体的精神向至高的精神不断前进的自觉意识。现代人对于中世纪的探寻热情依然不减,从近几年来的几部电影中可见一斑,如《指环王》、《重返中世纪》、《亚瑟王》等,都体现了中世纪文明的魅力与可挖掘的潜力。

猜你喜欢

中世纪基督教理性
中世纪城堡
中世纪欧洲艺术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