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及策略分析
2005-04-29王小梅
王小梅
一、我国服务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一)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世界经济形势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格局。面对这种经济形势,缺乏跨国公司的国家将无法成为国际竞争的强者。所以,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服务企业特有优势的标志,也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实力的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无论从规模还是实力上看,均已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直面竞争对手的实力,应适时地发展跨国经营,由资金的单向吸收阶段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流动阶段,通过资金的双向合理流动,求得我国经济水平和经济质量的更大提高。可以说,大力发展包括服务企业在内的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顺应服务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国际投资的增长,意味着服务业的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成了促进全球化的主要条件。服务业的全球化,一方面会在全球范围形成一个更大的服务交易网络,这有助于跨国公司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以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带给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以电信、运输和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技术的进步,已卓有成效地降低了国际服务链的相对成本,使得跨国生产所需的最小规模变得越来越小,不同生产规模的厂商都可以利用国际服务链进行高效分散的生产,进而就使得更多的企业从事跨国化的生产经营活动。
我国在入世后,必须要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内参与服务业自由化进程。由于我国服务业总体上看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这对我国服务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因为我国服务企业能够利用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分享服务业全球化的成果。在加快本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根据义务和权利相一致的原则,我国服务企业扩大服务出口和开拓国外服务市场可获得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条件,这为我国服务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
(三)我国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优势。因为我国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中来,在一段时期内,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价格会上升。因为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原理,一个国家长期出口本国资源丰富的产品,随着贸易的发展,这种丰富资源的价格将提高。而通过跨国经营,可进一步降低我国服务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
此外,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具备规模经济的企业便缺乏市场竞争力。当企业在国内市场经营时,市场相对较小,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而当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后,会扩大生产规模,有效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因为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得人才、各种信息等,也就可以得到国际市场范围内的外部经济。同时,又能直接获取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等,所实现的内部经济效果也会更明显。
二、我国服务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策略
(一)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集中度
理论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产业集中度与销售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等企业经济绩效指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产业集中度越高,经济绩效就越好。所以,我国应充分发挥产业集中的优势,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并实现整体上的最优分布,以便产生巨大的集中效应。
在国内,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不要各地都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都搞跨国公司,而是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战略性改组企业组织结构,特别要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尽快形成一批跨地区的具有世界水准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我国服务业中相对比较薄弱的银行业为例,从近几年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大多都实行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混业经营,而我国银行业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在这种分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贷款业务,而且客户多数都是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不良资产比率长期难以下降。所以,应逐步转向混业经营,以保证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相互扶持,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发挥传统优势和提升水平档次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和进一步发挥传统比较优势是我国服务企业跨国经营的基本立足点。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企业相比,我国许多服务行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且具备一定的技术素质,某些服务行业拥有一定的比较成熟的实用技术,不少地区的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与海外的传统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特别是已有相当一批服务企业通过多年的奋斗和开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我国服务企业今后大力开展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这些行业的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完全有理由加快跨国经营的步伐,走在我国服务企业跨国经营的前列。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增强我国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努力提高服务的水平和档次,不断开拓跨国经营的新市场和新领域。一方面,要加快传统服务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装备更新,提高其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在努力改善和提高新兴服务行业的素质及竞争力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和推动更多服务行业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三)选择合适的投资区位
对于包括服务企业在内的企业的跨国经营来说,区位的选择十分重要,甚至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根据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经济发展水平类似或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我国来说有特定区位比较优势。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但是由于处于产业梯度下游,缺乏技术,因此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无法发挥。而通过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但可以实现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而且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具竞争优势,也更容易成功。所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应该立足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然,在立足于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经营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经营,加大对欧美、南亚、大洋洲和拉美市场的开拓力度。
另外,服务企业还要注意选择社会文化背景相似的区域。因为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时会对跨国经营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以东南亚地区为例,该地区不但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类似,而且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也与我国相似,并且该地区有大量华人华侨存在。这对我国服务企业的跨国经营不但能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而且减少了企业的进入障碍。
(四)加强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的目的是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对于我国服务企业来讲,通过加强跨文化管理,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逐渐摸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跨国文化管理模式,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首先,深化对国外文化的研究。我国跨国服务企业应对东道国的文化(如风俗、价值观、消费观等)进行详细的调查,从而对当地企业的文化背景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只有在对自己的文化和国外文化有了全面把握的情况下,才能在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推进文化融合。其次,加强文化沟通和交流。中外文化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互相接受必须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不经过经常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这种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是难以消除的。再次,进行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进行跨文化培训,可以提高公司员工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增强跨国公司的文化变迁能力和适应能力。
(五)扩大服务企业的规模
在国际竞争中,企业规模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在我国的服务跨国公司中,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大型的跨国公司。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鼓励服务企业参与国际收购或兼并;尝试本地化组建模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