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促进通辽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2005-04-29高志勇
高志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并利用好战略机遇,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对促进通辽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一、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十五”期间,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辽市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国民经济总量翻番,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到“十五”期末,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9.1%,是2000年的2.39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9.5:28.5:32调整到2005年的23.9:38.8:37.3。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2亿元,年均增长38%。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地方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3%,达到26亿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面临的发展机遇
目前,通辽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欠账多,同时其他盟市都在加快发展,通辽市与呼包鄂三市的差距仍在拉大。2004年,通辽市生产总值277亿元,在全区各盟市居第五位,占全区GDP比重为1/10,在自治区东部盟市居第二位。因此,我们将进一步牢固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牢固树立能快就不能慢、慢发展就是不发展的思想,紧紧抓住四个机遇。一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方面多争取项目支持。二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有保有压的机遇。国家宏观调控,不搞一刀切,对我们依托资源加快发展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都是有利的。比如,要抓住国家加快发展重化工工业的机遇,加快发展玉米化工、煤化工等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积极主动融入东北经济圈,密切掌握信息,加强经济交往,一方面尽可能地纳入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另一方面加快产业对接和重大基础设施对接,打造能源、原材料和农畜产品生产和接续基地,在交通等方面打通出省、出海通道。四是抓住自治区加大对内蒙古东部扶持力度的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产业扶持等方面争投资、要政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明确措施,依靠项目和政策加快通辽市经济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十五”期间投资形成的优良资产和生产能力,将使通辽市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十五”在建的电力、煤炭、电解铝、碳素、水泥、玻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为通辽市今后保持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面向沿海的门户,连接东北、华北的节点。市内有六条铁路、四条国道、一条省际大通道、三条省道、一座机场,在建一条高速公路,拟建两条高速公路、四条铁路和一座机场。
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境内已探明的煤炭、石油、硅砂等矿产41种,矿床和矿点190多处,总潜在价值1.3万亿元。霍林河煤矿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矿之一。农牧业是通辽市的传统产业,已被确定为国家东北肉牛、玉米重点发展带。在新的发展阶段,通辽市煤炭、电力、风电、蓖麻、玉米及绿色农畜产品、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将更加凸显,成为通辽市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此外,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也将为通辽市长期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培育优势产业为重点,打造自治区和东北地区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自治区东部和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和资本融通基地,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转型和城乡结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以上基本思路,到“十一五”期末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左右,力争达到900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左右,力争达到65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3%左右,力争达到256亿元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0%左右,达到5亿美元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以上,达到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达到1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达到65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320
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为实现上述的奋斗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加快调整产业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重点突出五个层面的调整。
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突出工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构筑能源、建材、高载能、玉米及蓖麻化工、食品、医药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煤化工和氯碱化工、铝后加工、木材深加工三个后续产业。到2010年力争实现煤炭产能5000万吨、电力装机500万千瓦、电解铝生产能力50万吨以上。煤化工和氯碱化工、铝后加工、木材深加工三个后续产业力争形成100万吨煤制油、100万吨PVC、200万吨甲醇、20万吨铝后加工产品、200万立方米木材深加工能力。
二是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突出畜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牛、猪、羊、禽为主的畜牧养殖业。
三是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四是在城乡结构调整中突出中心城区和旗县所在地提质扩容,建设以通辽城区为中心,以旗县城关镇和重点小城镇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纽带的城镇体系。
五是在生产力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中突出工业园区建设,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霍煤集团、中区直和旗县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分别超过100亿元,形成三个百亿元的增长点。
(二)以农牧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整体性提升
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抓好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两个启动点。
在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上,重点抓好肉牛、乳业、玉米、家禽、生猪、蓖麻、有机食品、绿色蔬菜、木业和医药等十个产业,突出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使全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左右。
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坚持“引导、推动、扶持、提高”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民营主体战略,放宽政策活主体,强化引导增主体,帮大扶优强主体,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扩大民营经济总量。
(三)以发展服务业为着力点,提升第三产业层次
拓展第三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主要发展商贸流通、运输物流、旅游、房地产和社区服务、金融、餐饮娱乐、科教文卫体育服务业、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农村牧区服务业、市政公用和社会福利十大产业。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二是着力培育资本市场和发展金融服务业;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四是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五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培育壮大出口创汇企业。
(四)以城乡结构转变为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城乡结构转变,要把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有机地联结起来,以二、三产业为依托,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要突出中心城区的提质扩容。按照“一河两区”、“西移北扩”的总体规划,五年时间再建一个新城区,通辽城区面积将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65万以上。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旗县城关镇和有一定基础与发展潜力的区域性中心小城镇,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交通干线和中心城镇为依托,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加快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抓好煤炭和电力能源开发项目、煤转油和煤转气(甲醇)、玉米发酵等重化工项目、原铝生产和深加工等有色金属加工项目及优质农畜产品基地和加工等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以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水资源建设与保护方面,围绕科尔沁沙地生态产业建设,重点抓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建设。有效控制辽河流域水土流失及东北黑土地沙化。突出重点水源点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力度,提高工农用水利用率和污水处理回用率。大力发展中小型水利控制性工程。
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提高公路和路网密度,完善“米”字型干线公路构架,加强县乡公路联网; 积极争取通辽至沈阳、通辽至四平高速公路;抓好通霍铁路、大齐线改造等铁路项目建设; 新建霍林河支线机场。搞好重点电源点建设和输变电通道建设、城乡电网改造;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通讯、广电基础设施。
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大地质勘察力度,摸清资源家底。加强地下水资源勘察工作,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
(六)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扎实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农村牧区、行政管理、事业单位等各领域的深层次改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优良环境。大力推进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稳定完善耕地二轮延包和草牧场“双权一制”政策,在有条件的地方尝试股份制、合作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妥善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工作。
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等优势,着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先进管理方式,凭借外力加快发展自己。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七)以科技教育为重点,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农村牧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发展民族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办好专科院校。进一步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社会保障范围。推进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扶贫攻坚任务常抓不懈。强化社会救济功能建设。鼓励城镇居民、在岗职工增加经营性收入和兼职收入,逐步提高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等转移性收入,保护各种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得的收入。落实农村各项惠农政策,加快畜牧养殖业、特色和优质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农牧民劳务输出,努力提高农牧民非农产业收入。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市力度,保障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