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文化事业费首次过百亿等
2005-04-29
去年全国文化事业费首次过百亿
《人民日报》报道:2004年,中央及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拨款达113.58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亿元,增幅为20.9%。据悉,这是全国文化事业经费首次突破百亿元。
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按人均财政拨款)为8.74元,扣除中央财政补助收入,全国地方人均文化事业费为8.66元。有15个省区市的人均文化事业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市最高,人均达35.62元;北京市为34.24元,居第二位;人均文化事业费最低的是河南省,仅为3.3元。
简评:全国文化事业费首次过百亿,这算不算好消息?似乎应该算,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数字,现在达到了呀。但是稍微想想,就不能不为这样的“好消息”心酸了。摊到每个中国人头上的文化事业费,只不过区区8元多一点,恐怕买一个汉堡包都不够。即以总数而言,过百亿又算得了什么?单是央视并非急需的新楼所要花费的资金就达到了这个数字,相比之下,全中国的文化事业费岂不是少得太可怜么?呜呼,中国的文化事业,就这么不值钱!
百余位关中农民进京展演“长安古乐”
《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报道:百余名来自陕西关中三个乡村的农民,近日在北京海淀剧院展演了承传千年、原汁原味的“长安古乐”之后,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专场演出。隐于陕西乡间、有“唐代文化活化石”之称的长安古乐,在夏日里让首都观众领略到唐人山水间的悠远情韵。
“长安古乐”是大唐盛世时期的宫廷音乐,3000多曲牌、曲目,记录了唐朝的兴衰史,也记载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宗教及音乐,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史诗”。
据专家考证,大唐宫廷音乐流入民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1000多年来,长安古乐仅存活于陕西周至县和西安附近的几个村庄,经历血火灾变,数次险被湮没,但经百姓心传口授,至今绵延不绝。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长安古乐”就被我国几位民间音乐理论权威发现并研究,但当时学者的声音微弱,“唐代真音”的意义被淹没。而当时一些国外专家却十分看好长安古乐,称“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交响乐(整个套曲一小时40分钟),也是最好的交响乐之一”。直到2004年,擅长挖掘山陕民歌的民歌手李亚蓉在陕西采风时,偶然“发现”了长安古乐。
简评:“长安古乐”堪称民族文化瑰宝,能够到首都展演,对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有引导和促进作用。问题在于只到首都展演一两场,能给几个人看?展演过后又怎么办?能不能至少在其故乡推广到一定程度?如果做不到,那么所谓展演就无异于作秀了。比展演更重要的,应该是扎扎实实的推广和发扬光大。
濒危文化遗址开发与保护难平衡
《新京报》报道:6月21日早晨,位于纽约的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在纽约公布了2006年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中国的河北怀来鸡鸣驿、浙江省东阳卢宅、山西省碛口镇村落、甘肃天水的古楼群建筑、云南团山历史村以及分布在四川和西藏地区的石林等六处遗址榜上有名。其中,河北怀来的鸡鸣驿第二次进入濒危遗址名单。云南团山村因为清代民居群落在此而著称,但是近年来建筑风貌受到部分破坏。记者发现,文化遗址保护面临旅游开发、人口膨胀、缺少资金以及城市改造等因素的威胁,开发与保护之间如何平衡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普遍问题。
简评:文化遗址开发与保护难平衡?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承认是不行的。问题在于究竟以什么为重。开发可以生钱,自然大有好处,某些老百姓欢迎,更高兴的则是开发者——他们肯定要发大财。如果在开发的同时切实搞好保护,那就好好发财吧,没人能够反对。可是只顾开发不顾保护,甚至为开发而破坏,那就是杀鸡取卵,那就是犯罪,不仅应该反对,还应该以法律手段制止和惩罚。
非法施工使山西临汾古城墙遭受灭顶之灾
《人民日报》报道:5月10日开始,临汾市文物局、尧都区文物局连续接到群众举报,反映临汾市古西城墙遭到施工破坏。经过初步核实后,5月16日,临汾市文物局向工地发出紧急停工通知,并于5月31日向工程单位民康制药厂发函,要求立即停止在古城墙保护范围内建设施工。近一个月来,临汾市文物部门多次制止,非法施工仍旧照常进行。一位文物工作者对记者说:“我们去送停工通知书,人家理都不理就扔出来了。”
经初步测算,遭破坏的城墙面积足有百余平方米,挖毁体积达千余立方米。城墙根下地面已经夯实,墙面上从上到下被挖损的痕迹清晰可见。文物工作者不时在城墙顶部捡到残破的瓷片。从上釉的方式上看,初步估计是金元时代的瓷器残片。
据了解,临汾市政府有关领导曾多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合力解决古城墙保护一事。6月9日,临汾市主管文物工作的副市长苗元礼在市文物局的函件上作出批示:“请文物局依法查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我市文物不被破坏。”但至今只有文物部门一家对违法施工采取明确措施。
6月18日下午,民康制药厂职工强行冲击临汾市文物局设置的路障,工地门口的一辆白色面包车被推开。双方人员争吵不断升级,甚至出现打斗场面,文物局方面在五六名工作人员受轻伤后,被迫撤离现场。
简评:如此猖獗地毁坏古城墙,居然连文物部门都无可奈何,这算什么事情?不错,市政府是重视的,副市长作出了批示。但是非法施工照干不误,还敢殴打文物保护人员,这又是为什么?市政府没有权威?国家制定的文物保护法没有权威?也许,搞非法施工的人太牛吧?当然,也有各种关系未能协调的问题。不管怎么说,总该有人承担责任。必须把根子挖出来。否则,同样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和蔓延,不可再生的古文物就只有不断毁灭一条路了。
苏州古村落保护迈向市场化
《人民日报》报道:青砖黛瓦、石桥驳岸、青石小巷……江南水乡苏州四野散布着许多保持古朴风貌的村落。为更好地保护这些古村落,该市日前出台了《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首次提出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保护古村落的思路。根据该办法,古村落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村民以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赁或入股,同时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参与古村落的保护、经营和收益。
有关专家指出,苏州出台的新举措,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积极性,开创了古村落市场化保护模式的先河。
简评:在看了前面两条消息之后,再看这一条,不禁转忧为喜。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不是不能保护好,而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不能与开发和发展并举。关键在指导思想是否对头,方法措施是否得当。苏州在这方面做得好,值得效法。
电视荧屏“千台一面”
《北京日报》报道:经过20年的长足发展,中国电视上百个频道、全天候播出、丰富的栏目,极大地滋润着人们的业余生活。但辉煌下阴影渐显:栏目雷同、内容雷同、甚至主持人的风格都似曾相识……于是,我们能做的只是无休止地折磨着遥控器,品味着“千台一面”的艰涩。有人曾形象地用一句话概述中国电视的这一现状:一张豪华的桌子,上面摆满了数百个盘子,但盘子里却都是差不多一样的饺子。
前一段时间,中国电视2004年度最佳评选中“年度电视节目”奖项空缺。无论专家还是普通观众的评价是一致的:中国电视人已经无力或者无心制作出呼应并完美呈现社会潮流、节目品质及影响力具备压倒性优势的电视节目,大家都开始习惯“雷同”了。
央视传媒副总裁谭湘江说:“‘千台一面这个现象中国独有。在一些发达国家,见不着像中国这样多达上千个电视台,但每个电视台都有很多个频道,而且频道是全国覆盖,台少频道多覆盖广。而我们是台多频道少覆盖率低。”
中央党校研究室辛鸣博士说:“面对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脚踏着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电视业者应该有理由制作出代表先进文化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而当前的死气沉沉,又或怪异荒诞,提醒我们电视的振兴必须从文化体制上寻求突破。”
简评:问题是明摆着的,数以亿计的中国电视观众早就不耐烦了,然而发牢骚、指责、批评、讥讽、谩骂,皆无济无事。就这么的,爱看不看!奈何?但是怪谁呢?深层次的原因又在哪里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又该怎么办呢?也许,从这些方面多想一想,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吧!
电视娱乐节目品位低
《北京青年报》报道: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近日批评了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种不良倾向,即导向把握上、节目品位上和主持人外在表现形式上的问题。导向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话题的选择、分寸的把握、嘉宾的控制和场面的调度上,他认为主要是主持人政治水平、个人素质和觉悟不够造成的。节目品位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节目中打情骂俏、揭隐私等,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曾经集中力量搞了几次净化荧屏的工作,但目前这类现象依然存在。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不少主持人存在着自我膨胀的倾向,把握不住自己,把荧屏当作表现自己的工具,因此广电总局曾经对主持人的发型、服装和普通话等进行规定,目前局面有所改观但问题依然存在。
简评:电视娱乐节目当然不能搞得像上政治课似的,板着脸孔装腔作势,总得生动活泼有吸引力。但若降低品位自甘堕落,那就必然走向反面,为人不齿。说起来也真是难啊,左右为难!其实有什么难的?从业人员各方面的素养提高了,主管部门的指导思想也端正了,不信问题解决不了,不信做不到高品位和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