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秋之为气也
2005-03-18蔡伟潭
蔡伟潭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是诗人的宠儿。自然物候变化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尤其是敏感的诗人,更是由大自然的生命律动联想到社会、人生、自我。本文讨论的这两支散曲,正是以倍受诗人青睐的“秋”为题材,寄寓诗人观物反思的深切感受。
细观二曲,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曲牌都是“天净沙”,切入的视角也不约而同地选取了“斜阳暮鸦”,共有的意象有“孤村”“流水”“落日”“老树”“昏鸦”等五种之多,可谓题材相同、体式相同,技巧相近,甚至连用语也相近,从而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可资对读的范本。然而,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极负盛名,被誉为“纯是天籁”,而白朴的《天净沙·秋》却知之者甚寡,几乎湮没无闻,其奥妙何在?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简单地讨论一下这两支散曲对秋景的不同艺术处理,我们会从中体味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取向,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迥然有别的美学风格。
一般说来,优秀的诗作中,诗人的情感和线索结构都较为隐蔽,然而只要我们以诗歌构成的基本细胞——意象作为切入点,进而捕捉诗歌的情感和线索,还是能够走近诗人的感情世界的。
白朴不愧散曲大家,所排列的每样景物都自有特点:村是孤的,霞是残的,烟是轻的,树是老的……从动静上看,村、霞、树是静的,而日、烟、鸦是动的,彼此映衬,既有落日余晖的明亮,又有深秋晚景的暗淡,明暗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天净沙·秋》的叙述视角是从远处的“孤村落日”写到近处的“老树寒鸦”,这显现出作者较为开阔的视野,开篇是充满辉光的“落日残霞”,这种较亮的背景底色,使其后的“老树寒鸦”更似实景绘写。古诗对“轻烟”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苍茫的暮色,二是指村民做饭时的炊烟。如是后一种说法,就有了人的活动,它反映出的是一种寻常而恬静的农家生活。自然美景有了人的活动更加充满了生机,也加强了画面所传达的感情色彩。
马致远以“枯藤老树”起笔,一开始便注入了沉抑不可或解的灰色情结,组织排列的意象对比强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动静结合,冷暖对比,和谐地组合成一幅深秋夕照图。与《天净沙·秋》相反,《天净沙·秋思》的叙述视角,是从眼前的“枯藤老树”写到远处的“流水人家”,这是一种以诗人主体为中心的孤独压抑的叙述视角。在这个叙述视角下,这一意象群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则更显得情深意浓。曲的前句充满了肃杀悲凉的意味,后句则洋溢着温馨的家庭气息,散发着某种人情味。试想: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走在“枯滕老树昏鸦”的古道上,蓦然间,他抬头看见了“小桥流水人家”,自然界和人生的流水年华,以及那幸福和睦的家庭会给予他多少感慨?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兼之以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作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强烈。写景之妙尽妙于此!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如这两支曲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白朴《天净沙·秋》的“孤村”“落日”“残霞”等,独立地看,就是单个意象;而这一组意象联系起来,就形成意象群,成了饱含诗人情感的整体画面,这便是意象组合。人们常常把单个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否则,这些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正由于意象和意境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人对意象典型化处理的差异,在意象群组合的叙述视角上的不同,就会产生立意和意境上的不同。
白朴的“一点飞鸿影下”,此句在静景中写动,使画面充溢动感,“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种炫目之色扑面而来,将秋日胜景写至佳处:青山座座,绿水潺潺,遍地是白草、红叶、黄花,正装点着萧瑟肃杀的秋天,为之增添了些许活气,也使全曲意境为之一新。“悲落叶于劲秋”,传统的咏秋诗作,抒情主人公披秋风、望落叶而反思社会人生,由大自然之秋联想到人生之“秋”,由气温骤降、万物凋败想到人生的时光流逝、盛年不再、老大无成的身世之悲;由天气肃杀、严霜盖地感受到羁旅行役、思乡念亲的凄凉悲怆等等,这就形成了传统的“悲秋”这一大主题。然而白朴的《天净沙·秋》却截然表现出作者与传统的悲秋主题背道而驰的立意。
马致远却在继续营造他的灰暗境界,“古道西风瘦马”,诗人为深秋画卷上增添了人物形象:古道尘绝,西风正紧,羁旅他乡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踽踽前行。马致远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结,营造出一种苍凉无边的氛围:古道荒陌,西风凄凉,离家万里,形单影只,人愁马困,日暮途远,这一组意象的推出,既是首句语意的自然延宕,又是悲苦情绪的深层演绎。这是何等的人生苦旅啊!这不正是作者漂泊二十多年感触的凝聚吗? “断肠人”的出现,将全曲推向高潮,如果说《天净沙·秋》的“轻烟”暗示了人的活动,那么《天净沙·秋思》的“断肠人”则直逼人眼,伤心肠断,使得全篇皆化愁痕。“天涯”这里当表示不定处所,使得“断肠人”更具广泛性。它把倦游者的心绪推到了孤独悲苦的极致。
意象的典型化处理不同,营构的意境就不相同,白朴笔下的秋景,远比马致远的亮丽。而且,“落日”比“夕阳”在语言上要轻松些。同是归巢的乌鸦,“寒鸦”是写实,“昏鸦”则写意,消极的情感色彩较浓。还有“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与“枯藤”“古道”“西风”“瘦马”相比照,给人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是很不一样的,前一组景物使人愉悦,后一组事物则令人伤感。同样的自然景观,由于观察者的心情不同、取舍不同,就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审美体验。
观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景因情显。正是诗人的独特情感,将一个个互不相关甚至矛盾对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传递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马致远一生潦倒,浪迹天涯,当悲苦郁结于心,日积月累,无以复加之时,便一朝迸发,遂为绝唱。《天净沙·秋思》之传诵千古正是在于其意蕴深沉,“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例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老”“古”“瘦”,下一字便让人觉得愁重十分,最绝处是在“马”之前下一“瘦”字,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其妙在以写马之瘦衬出其人之瘦羸,由路途跋涉的艰辛而隐含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觉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这一点确是表现力相仿的白朴《天净沙·秋》所不及的。
【相关链接】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①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②。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③。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④。
【注】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山房:指僧舍。丁大:丁凤。大是指其排行第一。 ②壑:山谷。倏(shū):突然。暝:昏暗。 ③烟鸟:暮烟中的归鸟。 ④之子:这个人,指丁大。宿:隔夜。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
孟浩然的诗,其特点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挟异”。写极平凡的事,但却挥洒自如,诗中有画,极富美感。本诗也是如此,诗意很简单:夕阳徐徐落入西边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昏暝暝。松间明月增添夜的凉意,风中泉声听来别有情味。打柴的樵夫们将要归尽,暮烟中的鸟儿刚刚栖定。期望你能如约来此住宿,我独抱琴等在萝蔓路径。
你能根据诗人所选择的典型意象,简要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吗?
【参考思路】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写在山径等待友人而友人不至的情景,诗中所写薄暮中的山中景色意象选择极有特色:西下的夕阳,忽然昏冥的群山,清凉的夜月,风声泉响,樵人尽归,飞鸟投林。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幅清幽的暮景山色,写得极为动人,为后面诗人的恬适的心境做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写与人相约,久等不至,于是抱琴等待。耐心静候,不心焦,不抱怨,足见闲适的心境和对朋友的信任。景致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