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赏识 爱满天下

2005-02-03杨瑞清

人民教育 2005年12期
关键词:自豪优点学会

杨瑞清

每次到南京北郊的劳山脚下瞻仰陶行知先生陵墓,都会为牌坊上的“爱满天下”4个大字感动不已。1995年,我们把坚持多年学习、实践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体会,概括为“学会赏识”。2000年,我们请一辈子致力于“童心母爱”教育的斯霞老师亲笔题写了“学会赏识,爱满天下”8个大字,作为行知小学的校训。

我们的教师、学生、家长太喜欢这8个字了!

一、学会赏识,奏响爱的旋律。

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

学会爱,首先要有真爱。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要爱,更要会爱。中国的教师最爱孩子,往往也是最不会爱孩子!错误的爱,就变成了害。只有学会了爱,才能奏响爱的旋律,才能爱满天下。

学会赏识,学会爱,我们力求做好3件事情:

1.达成被爱。孩子天生是要被关爱、被呵护的,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也许,爱孩子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信念和习惯,但是,懂孩子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好。在林崇德教授《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有这样的调查结果:

问被调查的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老师回答:“爱。”再问这些老师所教的学生:“你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只有10%的学生回答说:“感受到了。”

师生关系往往呈现出“为你好,受不了”的尴尬局面,不是不爱,而是不懂,是不会爱。不会爱,等于没有爱。

我们把“达成被爱”作为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抓手,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所关注的焦点就是学生是否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爱。“让我爱的学生爱我”是我們的教师检验是否达成被爱的心理尺度。

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被爱”的能力。对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的爱,要有珍惜之心、感恩之情,对无意的伤害要学会包容、化解,还要学会保护自己,避让、抵制恶意的伤害。

2.引导施爱。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那么,爱的能量从哪里来呢?我们的做法是引导施爱,引导孩子去爱同学、爱家长、爱老师,进而去爱国家、爱人类,让每个人都成为爱的源泉。

我们努力让学生懂得,施爱不仅是为了让别人快乐、幸福,而且是自己获得快乐、幸福的唯一可靠途径。你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会远离你、不喜欢你,周围爱的能量就回馈不到你的身上来,你就得不到爱,你就得不到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

“施爱”和“被爱”是相辅相成的,是平衡的。我们提出“三爱”基本规范,经常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学生,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阵地,用写优点卡等形式,形成“要像某某同学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家长”的浓厚的校园舆论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启发自爱。

我们还努力启发学生在“被爱”和“施爱”中学会自爱。自爱是自信、自尊、自立的情感基础,是感受被爱、积极施爱的心理前提。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具有太多值得自豪的东西,我们启发学生至少要脱口说出10条自豪的理由: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

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让学生在安全感、光荣感、自豪感中快乐成长,我们的教育将会进入新的境界。

二、学会赏识,回归爱的本质。

我们经常检讨自己,我们爱学生的心会不会出现偏差: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对那些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对那些逆反、不听话的学生,我们是不是真爱,是不是会爱?我们的爱是不是被分数、名次,被听话、乖巧蒙蔽了眼睛而远离生命?

学会赏识,学会爱,我们努力强化5个观念:

1.走近生命。

“走近生命”这个“近”是靠近的“近”,不是进入的“进”。我们有一个想法,生命是孩子自己的,教师可以靠近,可以了解,但不可以随便闯进去打搅。

“走近生命”就是强调要克服“满眼是分”、“目中无人”的倾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终极目标绝不能仅仅是分数意义上的“成绩”,也不能仅仅是功利意义上的“成功”,而应当是幸福意义上的“成长”。成绩、成功应当是成长的副产品。

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一生幸福、一生快乐;而且,童年就让他快乐,在教育过程中就让他快乐!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头悬梁,锥刺股”,过于强调吃苦,苦吃多了会变成痛苦。“要刻苦而不要痛苦。”

我们意识到,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教师首先要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对生命的态度。要学会算大账、算总账,既要开发生命潜能,又要保护生命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

我们当然关注“分数高不高”,但我们更加关注“心情好不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不是态度问题,更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情问题。心情好,一好百好。就像庄稼长势好,绿油油的,才能丰收。学生生命状态好,才能健康成长。

2.发现潜能。

我们感觉到,真正走近生命以后,就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潜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能。人的潜能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不是表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表现在那个时候;不是表现在这里,就是表现在那里。人的潜能不仅表现在智能上面,其道德潜能也是不可限量的。

2000年9月,我有幸和北京二十二中的孙维刚老师一道参加教育部师德报告团。一次次听孙老师的报告,我一次次受到震撼。孙老师从初一教到高三,将原本基础较差的40名学生全部送上了大学,其中22人上了清华、北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潜力多么不可思议!我们有什么资格给孩子早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

永远坚信孩子“行”,是我们奉行的重要教育理念。

3.唤起自信。

如此巨大的潜能怎么能把它开发出来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唤起自信”。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个个找到好孩子的感觉,尝到成功的甜头,拥有自信、舒展、快乐的童年。老师如果只关注考前几名的学生,关注拔尖的学生,那些考得不好的孩子,总是灰溜溜的,他们无数次地被宣判“不行”、“粗心”、“不认真”,久而久之,自信心就会受挫。

我们的教育不能在为社会培养一大批精英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大一批的带着失败的心态走向社会的学生。否则,社会将会为此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你让多数人带着阴暗的心理走向社会,成功的人也会觉得不那么安全,不那么美妙。

让每一个孩子自信、舒展,乃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4.善待差异。

教育必须要解决怎么样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信的问题。我们取消了按分数排名次的做法,取消了百分制,采用了等级制,可是总感觉还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认为根本的问题是要“善待差异”。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我们要善待。

我们着力创设宽松的环境,准备更多尺度,特别注重评价学生在自己起点上的进步程度,甚至专门为某些学生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让孩子有更多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我们重视每一种成功的价值。有一个考试老是自卑的孩子,在跳绳上被全班同学公认是第一名,还在学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了光,成了全班同学的英雄。他这种胜利者的感觉、成功者的心态迁移到语文、数学学习上来,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5.引导自选。

为每一个孩子创设特殊的评价机制,仍然是我们成年人外加给孩子的。真正的善待差异,是“引导自选”,引导孩子对于学习内容、进度、方式进行自主选择。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才会乐此不疲。学会赏识一定要落实在自主选择的学习机制上,老师只起引导的作用。

在学什么、怎样学上多和学生商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秘诀所在。我们在课堂上突出“商量”意识,课外更是不布置或少布置固定的家庭作业,大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我们学校的学生人人熟悉《自主选择12多》:

好身体多炼,好家务多干;好书报多读,好电视多看;

好文章多写,好消息多传;好节目多演,好游艺多玩;

好朋友多交,好事情多办;大社会多访,大自然多探。

其实,学生只要主动、用心地做到其中任何一“多”,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效果就凸显出来。

三、学会赏识,实现爱的达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爱的达成,是有规律、有原则可循的。这些规律、道理并不深奥,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却是需要我们重新确认并发扬光大的教育智慧。

学会赏识,学会爱,我们认真遵循6条原则。

1.尊重。

要充分尊重人格。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对等的。陶行知先生率先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是对儿童人格的极大尊重。尊重人格,我们特别强调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我们觉得蹲下身来平视孩子,倾听孩子说话,会让孩子立刻感受到被尊重。那种只说不听,而且规定孩子必须坐好听,不听还要罚站的做法,就违背了尊重的原则。

虚心向孩子学习、请教,不仅是对孩子生命价值的承认与尊重,而且是教师成长的良好方法。这个时代真是强调成年人要向孩子学习的时代了,成年人要伴随孩子一起成长。

2.相信。

要高度相信潜能。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目前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残疾孩子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生命面前,我们要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儿童的生命是值得我们崇拜的,因为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生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他的潜力是那么大,精力是那么旺盛,心地是那么纯真,未来是那么美好。我们经常提醒自己,既然要教育学生,就要把他们当成天下最好的学生,为他们感到自豪。怀疑、失望、生气,只会使我们失去相信的力量,失去教育的力量。

3.理解。

要深度理解个性。人的生命千姿百态,没有两个生命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要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理解。如何理解孩子丰富而复杂的个性?我们强调学会陪伴、学会感激。

我们体会到,要想让孩子对你说心里话,你得把你的心里话先说出来。陪伴孩子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用心陪伴,可能就是一两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张纸条而已。陪伴,关键是珍惜每一次在一起的时间,并且使在一起的时间变得很愉快。

不能抱怨你为学生付出了多少多少,而要常常感激学生使自己拥有了第二个童年,促进了自己生命意义的升华。一个人一生有两次成长的黄金时光,一是自己的童年,二是陪伴孩子的童年。陪伴儿童一起成长,是儿童为我们创造的成长良机。

4.激励。

要热情激励优点。有一句话叫“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这是传统的观念。我们的观点是“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少”。激励学生,要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有人说孩子没有优点,其实只要学会发掘,就一定能发现孩子潜在的优点。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明显的优点,有的时候不一定去激励他,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期望孩子在哪方面發展,就在哪方面寻找、发掘优点和闪光点,加以热情的激励。

我们现在一谈到激励就是表扬,就是竖大拇指,就是请吃肯德基,“考得好,肯德基;考得不好,皮带炒肉丝”。其实最好的激励是学会分享。激励的诀窍,不是要讲“你怎么”,而是要说“我怎么”。我们要让孩子看到因为他们的进步,因为他们的表现,我们很快乐,这样,孩子就会受到最大的激励。

5.包容。

要学会耐心包容。习惯上,我们看待孩子,往往不是优点就是缺点,不是表扬、奖励就是批评、惩罚,这太绝对化。其实,孩子们的表现大多数是中间状况,需要我们关注的优点、缺点大概不会超过10%。我们认为要接纳、再接纳,要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使他的求知、成长成为自发的、内在的需要,而不是靠外在的强化。教师要关注自己的学生,要爱学生,但要学会“视而不见”,看到就完了,看到就行了,不要再干预了,不要用表扬、惩罚、批评干预他,更多地让孩子处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状态中。教师要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对待孩子的行为,首先不要抱怨,不要指责,不要问“你怎么了”,而是问“我怎么了”,是不是我们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什么差错,或者孩子的行为表现恰恰是与时俱进的,而是我们落后了,我们的观念陈旧了。这样反思一下,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

要允许孩子重复犯错误,要学会等待。不许学生出错,会导致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孩子有很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会自行消失。孩子小时候说话含混不清,长大以后个个都能说出清晰的话语,不用着急;孩子小时候走路歪歪倒倒的,也不要着急,将来会有矫健的身影。

6.提醒。

要友情提醒缺点。学会赏识不否认批评、惩罚,只要摆正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更大胆地批评、惩罚。赏识可以使批评、惩罚更有力量、更有效果。但是我们不把“批评”这个词作为原则加以强化,而是用“提醒”这个词。提醒是我们的文化里面一个很有韵味的词,我们现在用它来表达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当作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友情提醒,要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应该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批评,可以这样来表达批评:“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或者“太好了,还可以更好”。用这样的心态和语气去表达你的批评,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会分担是最好的提醒,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考低分了,不是故意的,他们自己也很伤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真诚地安慰孩子,为他分担痛苦,不能在伤口上抹盐,雪上加霜,这叫“够朋友”。我们面对淘气或考低分的孩子,第一个反应不是“生气”,而应是“心疼”。

我们还体会到,提醒不能太多,相当于激励的10%就够了,激励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提醒,暖空气的势力要远远大于冷空气。冷空气偶尔吹一下,可以让人清醒,吹多了,孩子柔弱的心灵就会收缩。

最后,让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的那首振聋发聩的诗——《糊涂的先生》: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校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哪儿来火轮?/哪儿来电灯?/哪儿来微积分?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走出爱的误区,回归爱的本质,实现爱的达成,奏响爱的旋律。学会赏识,爱满天下!

猜你喜欢

自豪优点学会
唱着歌儿多自豪
学会分享
学生的优点单
12星座之优点大集合
学会分享
世界的自豪
学会尊重
数说十八大
顽强自豪的象征
食疗有何优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