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尘封的诗歌记忆
2005-01-24程仲
程 仲
如何定位一首诗歌的教学目标?如何感受诗境?如何把握意旨?如何鉴赏语言?一堂课下来,如果每一个学生对于这几个方面都能有一个“个性”理解与诗歌本意大体吻合的认定,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说这样的诗歌教学效果是良好的了。但是,一首诗歌的教学目标可以仅止于此么?诗歌教学是应该留给学生诗歌以外的一些收获的,在我看来,这“诗外的收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心底诗句被唤起而产生的即时快感,一是读诗欲望被点燃而产生的久远功效。
一、“唤起两眸清炯炯”。
“用典”为什么会成为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因为它能唤起我们丰富的联想。一个语词里往往包蕴着另一首诗歌,另一篇美文;浓缩着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一场风花雪月,甚至国家兴亡,甚至沧海桑田。如此丰富的内涵,人们顿悟之时是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愉悦的,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享受。作为读者,我们经由诗歌,完成了一次与诗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那样一种准确无误的对于某种情思的心领神会,诗人和读者双方若能面对,何异于同时展开的掌心里都有一个“火”字?
一般来说,每个中学生都有一定的诗歌积累。许多诗句虽然曾经咀嚼、消化与吸收,却尘封在他们的记忆之中。在课堂上,教师凭借自己解读诗歌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由此及彼的诗歌联想;但他哪里是要开设起自己的“一言堂”呢?他又怎能做得到呢?———他才只读出诗句的头一个字呢,学生们的存储就被激活了,学生的联想就被放飞了,于是,你聽啊:课堂里,动情的和声响起来,“孤鹜与落霞齐飞”!
无论作为授课者还是听课者,每次进入这样的教学情境,我都有着一种莫名的感动。对于学生来说,这才真正是一种身心愉悦的阅读体验。它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它会使学生受到熏陶,它会使学生逐渐地把读诗当作一种精神享受。难怪学生说:“我才知道,一首小诗,原来有这么丰富的意蕴。真的,诗歌真美!”如果一位教师不能“以诗解诗”而只能就诗解诗,那是绝对不可能使学生得以将自己多少年的诗学“刷新”一遍,并从而产生这样令人赏心悦目的教学效果的。
二、“便引诗情到碧霄”。
虽然,根据当前一些语文教师信奉的应试教育必须讲求“效率”的“原则”来取舍,似乎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诗歌本身的教学目标上,但是,这样的教学,又能使学生得到多少这首诗歌之外的、能使人终生受用的学习收获呢?
由一首小诗牵引出那么多美妙的诗句,听课的学生们说:“听王老师引经据典,看他神采飞扬的样子,简直是酷毙了!”这等激赏,反映的是学生对老师由衷的敬佩之情,而这,何尝不是这节课的又一个教学效果呢?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既已产生如此敬佩之情,教师再藉此向学生提出课外读诗的要求,您说,还会有学生疑惑与腹诽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一位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时,模仿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因而,可以想见的久远功效必定是:学生纷纷到图书馆借阅、到书店购买唐诗宋词,喜欢上古诗,看得懂新诗,有可能还会在兴之所至时学着吟诗———您看,一首诗歌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有可能要长达一生呢!
由此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最有意义的诗歌教学目标,究竟应该定位在诗歌本身呢,还是在诗歌之外?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