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以诗解诗?
2005-01-24夏江杰
夏江杰
按: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一首小诗。就像许多优秀的诗歌给人无限的联想一样,这堂似乎很传统的课,也给听课和没听课的老师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有的人从中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被落实的尴尬,有的人却认为它直抵诗歌或者语文教学的本质……朋友,你读后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等着您的回应。
教学现场
(王老师是高一语文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导入新课。
师:中国古典诗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不少作家的笔名也与古典诗词有关。辛弃疾有这样两句词:“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一位原名郑文韬的台湾诗人就化用这两句诗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板书“正愁余”,再改为“郑愁予”)。如他笔名的来历一样,郑愁予的诗也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他的一首小诗———《错误》。
2.美读课文。
(1)师范读。
(2)指一学生读,师评价、指导。
(3)生再读,齐读。
3.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1:该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高潮在哪里?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达达的马蹄声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这是诗的高潮。
问题2:就标题看,“错误”指什么错误?
生1:那个女子以为“我”是她等待的归人,可我只是一个过客。
生2:我就是她等待的归人,但我只是经过,并不停留,我玩弄了她的感情。
(学生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师:这两种解读各有道理。很多诗往往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解读。
问题3:这位女子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作者是怎样写的?
明确:诗歌用三个比喻句写了这个女子封闭、沉闷甚至是毫无生气的内心世界。
4.重点赏析。
师:读诗要读出韵味。刚才我们说过,郑愁予的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下面我们结合本诗,仔细体会郑诗的这一特点。我们先看第一节。
请问,诗中的“江南”这一意象有何意义?
(学生有些困惑,教师提示: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江南的诗篇?江南美不美?)
生1:白居易的《忆江南》。
(师生一起吟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生2: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生3:还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师:对,江南如诗似画。唐代词人韦庄这样赞美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记得有一首歌,叫《梦江南》,歌中这样唱道(师唱):“(我)只愿能化作唐宋诗篇,长眠在你身边。”(学生热烈地鼓掌。)“我”策马江南,游兴颇浓,而那个女子,“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人为什么这样比喻?能举出例子吗?(学生沉思。教师连问几个学生,回答均不得要领。)
师:莲花又名荷花、芙蓉,古人常用来比喻女子美丽的容颜。古人说:“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白居易也以莲花比喻江南美女:“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王昌龄在《采莲曲》中写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所以,以莲花作比,可以让读者想见女子当年的美丽。注意,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倒装结构,为什么这样用?
生1:为了押韵。
生2:为表现那个女子容颜由人民教育2005.2盛到衰的变化。(教师追问:什么原因?)因为“等在季节里”。
师:对。季节更替,岁月流逝,等待,等待,还是等待。古诗说:“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更何况这绵绵不绝的相思呢!敦煌曲子词说:“千行欹枕泪,恨别添憔悴。”《古诗十九首》也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一年又一年,凋谢了莲花,憔悴了身躯,衰老了容颜,只有相思不改,等待依旧。
师:请大家齐读诗的第二节。(生齐读。)第二节侧重写这个女子的内心世界。“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东风”指什么?生:指春风。
师:对。朱自清先生说:“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也学过朱熹的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的来临往往意味着繁花似锦,意味着蝶舞莺啼。但这样的热闹繁华恰恰会触动闺中女子的离愁别绪,她们眼中的东风未必是温暖的。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有的还会埋怨东风,陆游词中就有“东风恶,欢情薄”的句子。“东风不来”,所以“柳絮不飞”。请问“柳絮”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生:“柳”、“留”谐音,古人送别的时候,常常折柳以表示挽留。
师:说得好。折柳送别,本是古代的习俗。《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隋代无名氏写了这样几句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李白的《忆秦娥》词说:“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这些诗词都是借柳来渲染依依难舍的离情。柳絮飘飞,自然会让寂寞中等待归人的思妇伤感不已,王昌龄的《闺怨》诗写道:“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请大家想一想,“东风”真的“不来”,“柳絮”真的“不飞”吗?生:不是。
师:对。东风、柳絮都会触发思妇的离愁别绪,所以“东风不來”、“柳絮不飞”只是她的希望,她哀怨心理的写照。李白也讲过这样无理而有趣的话:“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那女子的心是那样的痛苦、沉闷甚至是死寂,行动上则表现为:“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试想一下,什么消息也没有,一切归于沉寂,似乎空气都凝结了,她能干什么呢?不见春光,已是愁绪绵绵;若见春光,又将添一段新愁。这样的春帷不揭也罢。王昌龄说:“欲卷珠帘春恨长。”刘方平则在《春怨》诗中说:“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她也只能把自己关在“寂寞的城”中,躲在紧掩的窗扉后。请大家把“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句连起来读读,看看有什么效果?(生读。)
生1:节奏上比较整齐、和谐。
生2:突出了这个女子内心世界的封闭、毫无生气。
师:说得好。诗中说:“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又说:“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请大家注意,这两句句法上有什么变化?生:一个是明喻,一个是暗喻。
师:还有呢?生:第二句“紧掩”一词后置了。
师:Why?(生笑。)
生:为了强调这个女子内心世界的封闭。
师:对。所以读这一句,“窗扉”后应作短暂停顿,重读落在“紧掩”一词上。请大家回顾自己看过的描写闺中思妇的影视剧,设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寂寞的城”中、紧掩的窗扉后会干些什么呢?生1:绣花。
师:绣什么?鸳鸯戏水?蝴蝶双飞?(生笑。)
生2:弹琴。
师: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不管她做什么,那一份相思,那一份凄苦,终是无法排遣。有时,她会走出“寂寞的城”,走上青石的街道,等候归人。诗中说,“你的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这个比喻句如何理解?(提问两个学生,都回答不了。教师提醒:“向晚”是什么时候?)生:“向晚”就是傍晚。
师:对,“向”是“将近”、“接近”的意思。李商隐的诗中就有“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的句子。这个比喻句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想象?生:那个女子站在青石的街道边等候归人。成千上万的人从她面前走过,没有一个是她的心上人。等啊等,她一直等到暮色降临。
师:是啊,久等而不至的滋味我们实在无法体验。溫庭筠在《望江南》词中写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同学们想象一下,暮色苍茫中,那女子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回走,那惆怅、那失落、那痛苦,随着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的无限延伸而加重。正是离恨恰如青石的街道,“更行更远更无穷”。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设想,不知何时,夜已经很深了,街上空空荡荡,了无一人,那女子拉下窗帘,关上窗扉,但并没有睡下,只是坐在黑暗中,沉思默想,咀嚼着寂寞、痛苦和失望。难怪李商隐会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忽然,一阵达达的马蹄声响起,搅乱了古街的平静。那女子会是怎样的反应?
生1:她会十分惊喜,打开窗户,向外张望。
生2:她还会跑出去,冲到青石的街道上。
师:遗憾的是,这是一个错误,骑在马上的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留给她的又是痛苦、失望甚至是怨恨。唉,古往今来,多少痴情女子负心汉。李益在《江南曲》中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吕本中的词《采桑子》也表达了痴情女子的怨恨:“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是错误,为什么又说是美丽的呢?
生1:这个错误和一个美丽的女子有关。(生笑。)
生2:应该说是和一种美好的、真挚的感情有关。
师:是呀,这个错误关联着一个痴情的女子,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一些可以想象的美丽细节,所以说它是美丽的。综观全诗,它继承了中国古代闺怨诗的传统,诗人从古典诗歌中吸收了丰富的养料:这首诗像传统的闺怨诗一样,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也都是传统的、中国的,“江南”、“莲花”、“青石的街道”,甚至以象声词“达达”形容马蹄声,都以独有的东方风味唤起了我们心中亲切的联想。请大家课下搜集古代的闺怨诗,与这首诗进行比较阅读,再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500字左右。
课后“说课”
王老师:《错误》是一首可爱的小诗,有评论家说它“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可以说,这是一首用现代语言表现中国传统的闺怨题材的小诗,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也都是传统的。所以,我采取以诗解诗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内容,揣摩诗中情感。由于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我的教学设想未必合理;即便合理,也未必能在教学中得到实现。希望各位老师多谈问题,提建议,以帮助我提高教学水平。
A老师:这节课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大学课堂。王老师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象,旁征博引,几十首古诗词信“口”拈来,深厚的古文素养和扎实的语文功底让人叹服。同时,这样的教学安排也抓住了这首诗较多地继承古典诗词传统的特点。
B老师:我认为这节课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课堂容量大,拓展范围宽。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美。
C老师:刚才A老师说这节课让他仿佛又回到了大学课堂,我认为这恰恰反映了这堂课的一大缺点。中学的诗歌鉴赏课,不应该上成大学的文学讲座。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不能再搞教师的一言堂了。
D老师:我同意C老师的看法。新课程要求我们老师“目中有人”,有学生。教学应该找准师生的结合点。王老师引经据典,对教材开掘过深,拓展过宽,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实际?很值得商榷。
E老师:我也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供王老师参考。诗歌鉴赏课,有自己的特点,应多让学生诵读、感悟,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体验过程。
D老师:我认为,这节课的课堂容量不能说大,而是太小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诗很短,内容也不太深,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老师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讲解,从投入与产出比来看,效能不高。……
学生反馈
学生甲:听王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以前学习诗歌,老师总是让我们读,要我们背。我们没什么兴趣,也就不求甚解了。今天听王老师这么一讲,我才知道,一首小诗,原来有这么丰富的意蕴。真的,诗歌真美!学生乙:实话实说,这节课我有些地方没听懂,老师讲得太深了,引用的古诗词有些我们也没学过。(这位同学的“实话实说”,立即招来了其他同学的指责。)学生丙:听不懂?那是我们读的书太少了。优点?我说不清。反正,听王老师引经据典,看他神采飞扬的样子,简直是酷毙了!学生丁:王老师的歌唱得也不错,听得我们心里痒痒的。(向学生甲)你到王老师那里把他上课引用的古诗词抄一些来。
看样子,听他的课,得多背点儿古诗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