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欢乐

2004-12-27

读书文摘 2004年6期
关键词:骨气须知穷人

树 立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还是对态势把握得不尽如人意,总之,现在的贫富差距不可谓不大,且趋势越来越明显。若究其原因,反正我是说不清的。

自己能说清楚的是,本人当归类于整天疲于奔命的那拨穷人堆儿。按照穷愈穷、富愈富的马太效应推论,今后的命运不过是越穷越忙、越忙越穷吧。呜呼!

怎么办?再穷也得活吧,而且还得往高兴里活,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境调整到越忙越乐的位置上,正所谓自得其乐。

其实,仔细琢磨起来,穷一点儿也不见得就是坏事。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马克思说“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语言的档次虽不同,但意思却也相差不多。所以,人穷一点儿、家境惨一点儿,至少有两点好处:其一,穷则思变,变革与奋斗之精神就很容易得到展现;其二,穷了,奢望自然不多,容易满足,敢于欢乐。第一点以前讲得震天响,人们早已心领神会。我个人感觉,第二点也是条规律,琢磨、玩味它的本身就是件趣味盎然的事儿。

先从地域上说,大凡穷乡僻壤一般都是民歌的发源地和盛产地,俗话说“山歌最是穷乡好”嘛,所以几省的交界处往往被称之为民歌窝子。70年代中期,我本人就在晋陕蒙的交界处工作过几年,不止一次地去过“西北歌王”的家乡府谷县,贫困的状况、纯朴的民风至今记忆犹新,而尤其难以忘怀的还是信天游那高亢的旋律、《三十里铺》那缠绵的情愫、《五哥放羊》那痴心的期盼和《走西口》那哀婉的叹息。

每当听到这些熟悉的曲调,无论对创作者还是对传唱者,我都怀有敬佩之情。最为佩服的是黄河两畔劳动群众的那股气节:上苍赋予了我灵性,该乐的乐了,该爱的爱了,怎么着吧?不仅人穷志不短,而且人穷不缺情;不仅爱得真切,而且爱得痛快。就是这骨气,能把地主老财活活气死。就是这点骨气,是不是也反映了这样的哲理:穷者无私,无私即无畏,无畏就敢爱,敢爱就不乏开心——掐了头、去了尾配对儿组成一个词儿“穷开心”。

看看,在“穷”和“开心”经常结合于一处的地方,便能飞出源源不断的民歌、情歌。何以如此呢?须知,要想达到“穷”与“开心”有机地融为一体,既需要纯熟的艺术性,也需要一些心理学的必要知识。说到这想起了贫嘴张大民,弟弟高考怯场,他便带着弟弟爬到山上对着空旷放开喉咙高声大喊,“我能考上大学”——这一嗓子非同小可,驱逐了恐惧、增强了勇气、鼓舞了斗志,结果“穷”家里迎来了阖家的“欢乐”。心理学认为,潜意识是片沃土,种什么就长什么。张大民经济上是穷了点儿,可精神上却异常的富有,他能把穷开心、穷欢乐的技巧,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须知,穷人要把日子过得高兴、过得顺心,就得学会运用乐观、通达的技巧。从心理上讲,穷人既然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么何不潇洒走一回呢?现在有种说法,不少富人穷的就剩下钱了,那么穷人为什么就不能来上一个“富的只剩下欢乐了”呢?而且,这个欢乐还是对通常所谓“知足者常乐”的否定,它应该是贯穿于“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始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嘛。否则的话,枉来一世。

我想,这种心理绝非自我麻醉,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儿时读过的一首古诗至今铭记:“白日不到处,青春乃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穷人,应当将其奉为生活的座右铭。

据说,现在有个刚刚时髦的名词叫“吞世代”,是指那拨儿吃快餐、赶时髦、着名牌、追时尚、刷夜泡网吧的小青年;国外的这部分人年龄多在8-14岁,而国内则是10-20岁;这些年轻人敢于消费,其中不少人还能左右了家庭的消费。因此,在类似的家庭里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消费讲品位,家长节俭图实惠——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依我之见,对目前许多富裕的家庭来说,不妨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儿穷日子,逼着他们出去穷忙、穷折腾、穷欢乐,俗话说得好“有钱难买少年穷”嘛。如果我们有钱专门去买少年穷的话,那么买来的开心和欢乐,恐怕不仅仅是与“穷”相连,而且还要受益终生。

猜你喜欢

骨气须知穷人
来稿须知
来稿须知
来稿须知
盖叫天的骨气和风格
朽木颂
拓展延伸
惟有骨气映青松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