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04-12-01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轻纺处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轻纺处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市场扩张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全球性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和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加快了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步伐,跨国公司加大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力度,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一)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制造业全球化主要包括产品制造的跨国化迅猛发展;价值链中与制造紧密相联的各个环节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制造业企业的跨国并购、重组和整合;制造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调剂、共享和优化配置;跨国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全球制造体系正在迅速形成等。
(二)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产业链细分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网络分工。产业链被细分到空前的程度。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仅将其低技术的产业转移出去,即使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也是尽力抢占各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将产业链条的低技术环节转移给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国家,从而完成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使其生产布局日益细化。如以汽车零部件为例,传统的模式是汽车与零部件纵向一体化,即通常在一个公司内零部件与整车厂相配套。现在,为了降低成本,整车厂越来越倾向在全球范围内采购零部件。
(三)以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业中心的新趋势
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制造业在本国GDP中的比重以及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总量中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但这并不代表发达国家放弃了制造业的战略地位。世纪之交,美国利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势完成了制造业中心与科技中心的相对分离,开始了以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业中心的新时代。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业中心的控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到处寻找低成本的投资区,它们不再仅仅考虑某个产品在哪里生产,而且要考虑某个零件在哪里生产成本最低。一架波音747飞机有450万个部件,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万多家小企业。
(四)制造业的信息化、虚拟化趋势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目前,国际上不少制造型企业已经完成了信息化改造,全部采用CAD进行产品设计和计算机管理。信息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因此,制造业的信息化将是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虚拟制造系统运用仿真工具、控制工具、信息模型和设备以及组织方法等,提供一个显示仿真过程的工作平台。在这种平台上建立一种虚拟环境,应用人类的知识、技术与感知能力,与虚拟的对象产生交互作用,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活动进行全面的模拟和仿真,以达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周期最短、成本最低、质量最佳。虚拟制造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巨大的技术优势,目前已经受到各先进工业国家和公司的高度重视。
(五)制造业的绿色化趋势
向环保化或绿色化方向发展成为制造业在21世纪的必由之路。环保化制造或绿色化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制造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也是目前所倡导的循环经济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和宗旨是使所制造的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直至报废处理和善后处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加快发展制造业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一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持续不断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可能农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相应地服务业的比重会提高,但制造业将始终占据相当稳定的份额和重要地位。二是我们不仅要为近13亿人口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资料,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类装备和原料等生产资料,还要求为巨大的劳动大军提供就业岗位,包括国企下岗职工、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出的剩余劳动力。三是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虽然已占世界第四位,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这表明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效率的角度看,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2.中国成为制造业基地的条件和比较优势已经显现
首先,我国已经奠定了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一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已经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和工业配套能力;船舶工业、纺织工业和家电工业等产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强势产业;服装、化纤、钢铁、电解铝、水泥、电视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电解铝、钢、水泥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0%、23%和40%;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初具雏形;一大批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正在茁壮成长,这为建成制造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我国是最具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吸纳力和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一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了巨大的潜在需求,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二是有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条件。三是有丰富的、素质较高、廉价的人力资源。四是有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五是能源、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六是优惠的政策环境使外商在华利益能得到充分保证。
第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制造业的融合,为我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制造业,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世界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跨国公司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具有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出口产品多、投资领域宽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具有全方位提升中国制造业增长质量之功效。目前中国工业长期赖以进行生产规模扩张的国内市场环境已不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竞争中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取向。世界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是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壮大制造业的规模,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扩大制造业出口的份额与价值,把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加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二)挑战
1.总体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制造业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少,缺乏二次开发能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以掌握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由此造成中国制造业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过剩,382种主要工业品中87%供过于求,而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产品还不能满足需求。装备类产品进出口长期为巨额逆差并呈上升趋势(2002年为250亿美元,2003年为392亿美元),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各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装备瓶颈。
2.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
在发达国家,集中比率平均在40%。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规模过小、布局过度分散的局面有所改变。但相当多的行业产业集中度还很低。去年以来部分行业过度扩张,使钢铁和铝工业排名前10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比2002年分别下降了5.1和4.2个百分点;尽管我国聚酯产能已占世界的27%,排名前10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已达40%,但我国聚酯单厂平均规模只有7.3万吨,是台湾的1/5、韩国的1/4。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有4800多家,排名前10位企业的产量只占10.7%。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仅仅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缺乏自有品牌,世界知名品牌屈指可数。
3.机制不活、管理能力较弱,劳动生产率不高
在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还比较高,体制和机制不活,企业改组改制任务仍很艰巨,一些企业改制有名无实。企业缺乏全球营销技巧,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我国制造企业大多未建立现代科学管理体系,忽视技术、人与组织之间的综合集成。
4.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严峻、就业压力大
一是我国要实现工业化,今后十几年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而我国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很低,资源储量不高,贫矿和难选资源较多,人均资源占有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和能源紧缺。二是绿色制造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目前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原材料行业存在着能力增长过快,布局混乱,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三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大批的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就业压力也将增大。
5.先进制造业国家在科技领先的同时仍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日本3年前起草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认为未来的制造业依然是基础产业,必须继续加强。日本首相的咨询机构“制造技术恳谈会”曾向政府提交报告,强调制造业是日本的生命线,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和软件产品。美国国防部等部门资助了麻省理工学院“下一代制造”项目,研究开发了一个力求被广泛接受的制造企业模型,提出了使美国制造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对策。先进国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制造业是严峻的挑战。
三、发展重点及对策措施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搞好工业结构调整
1.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促进工业结构由重化工向高加工度化的演变和升级
现在发展和振兴装备工业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2002年进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占了81%;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总量世界第五的规模和基础;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迫切需要产业升级;世界产业结构调整、重组为我国装备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着手起草《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发展重点和相关政策措施,作为指导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重点抓好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技术装备。通过科技攻关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现成套装备国产化,力争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2.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冶金、石化、建材等原材料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格局。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水平,而综合能耗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行业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主要来源。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大多数矿产储量不高,贫矿和难选冶资源比较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安全问题已非常突出。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矿产资源的消费增长很快,全球矿产资源短缺或供给不足的压力是长期的。因此,要做好矿产资源规划,按比较优势原则,扬长避短,重点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加工行业,对于没有资源优势、环境污染严重和市场需求量不大的行业,要控制生产能力。当前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技术进步,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品种,上档次,提高面向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二是实现两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在宏观上,提倡社会公共节约,实现生产、消费、回收和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在生产流程上,要做到吃干榨净,产业链首尾相连,实现零排放,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拿资源。根据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市场需求情况,当前要重点支持钢铁、石化、铜、铝、镍等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3.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全面提高轻纺工业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消费需要
轻纺工业是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也是与农业关联度最高、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搞好轻纺工业结构调整,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纺织品、服装、家电等行业的优势地位;二是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延长产业链,重点抓好林浆纸一体化、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工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调整轻纺工业原料来源结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二)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
要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会,接受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另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做强做大制造业,把我国建成世界性的特色产业基地。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层次性,要根据不同行业和区域实际,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要促进江浙、广东等地已经形成的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有选择地在某些制造业密集地区。
(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
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是构筑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必要条件。要加大装备、钢铁、石化、汽车等行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企业改组改造,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面向两个市场的竞争中形成一批研发能力强、掌握核心制造技术、注重市场营销的大型企业集团。结合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鼓励企业实行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和重组并购,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同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格局。
(四)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促进产业升级
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鼓励技术先进、产品市场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率先从产品生产、技术开发、组织管理到市场营销,全面推广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改变工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实现工业的管理创新和结构重组。同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逐步建立适应工业发展的科研开发网络体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鼓励企业在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加快技术进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具有众多品牌和竞争力的制造业研发和生产体系。
(五)通过市场竞争培育中国品牌
加快汽车、造纸、食品、轻工装备等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市场空间较大的重点行业的发展;培育家电、塑料、日化、包装印刷等市场潜力较大、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新兴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中高档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