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府引导私人资本投向高科技领域成效显著
2004-12-01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韩国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增长方式也从速度型转向效益型,在此过程中,政府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逐渐弱化,私营部门开始成为技术研发领域投资的主导力量。
私营部门在高科技领域投资迅速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竞争要求私营部门增加对高科技领域的投资。经济发展成熟化要求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方面,劳动工资、融资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原有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下降,韩国大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增加对高技术领域的投资来实现技术升级和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从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韩国在国际市场上同发达国家竞争加剧、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原来的主要出口市场,如美国等开始取消对韩国的优惠政策,转而将韩国视为竞争对手,技术壁垒无形中导致韩国引进先进技术的成本上升。韩国企业过去那种依靠引进技术—改进—再研发的模式受到了挑战,不得不走增加基础科学投入、加强研发自有技术的道路。比起过去那种单纯的技术模仿,这种自主开发的模式必然使私营企业增加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
二是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提高私营部门对高科技领域投资的积极性。1982年和 1984年韩国分别成立了技术振兴扩大会议和技术振兴审议会议,负责制定有关支援私营部门技术开发的政策方案。通过特定研究开发实施项目(1982年)、示范企业和示范资本以及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实现了技术引进的完全自由化。这一时期,产业技术支援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相应制定了《工业发展法》、《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和《产业技术研究组合扶持法》等。20世纪90年代后,韩国为了21世纪的高新技术发展还制定了“科学技术G7计划”。通过上述一系列法律和制度,政府不但表明了对高新技术投资的支持态度,而且规范了技术投资和引进,从而促进了私人资本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
三是韩国政府通过加强基础组织建设来促进私营企业对高科技领域的投资。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韩国企业附属研究所的设立,韩国技术研究体系开始由政府主导向民间主导的技术开发体系转变。1986年之后韩国企业附属研究所数目急剧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竞争的加剧导致企业开发自有技术的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同韩国政府重视设立中小企业研究所等有关的基础组织建设有密切关系。韩国政府于1985年修改了《技术开发促进法试行令》,放宽了企业设立研究所的认可条件,企业附属研究所数目因此显著增加,私人部门的科研人员和投入出现相应增长。以1992年为例,企业附属研究所的开发费用占韩国总研究开发费用的73%,其人员占总研究人员的58%,私营企业部门的科研力量开始成为产业技术开发的主体。
1980年制造业部门研发投资相对整个制造业的投资比率为27%,1994年则增加到61%。到90年代初,韩国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韩国的半导体工业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综合科技能力从1981年的世界第21位上升到1988年的18位,1995年进一步上升至15位。
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市场对IT产品需求增加,韩国通过扩大IT产品出口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韩国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鼓励包括IT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2001年底宣布的《科学和技术基本规划》中,韩国政府将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纳米技术、文化技术、环境和能源技术以及空间和航空技术,作为未来重点开发的技术。该规划准备在2002—2006期间向上述六大技术领域投资99.18亿美元,并将投资17.05亿美元,通过包括在大学建立相关学科等方式培养2.1万名高科技人才。2002年韩国政府对生物科技产业的投资额比1998年增加了3倍,达到3.6亿美元(按2002年美元对韩元平均比率1251.4计算)。为了跟上信息技术同生物技术融合的技术发展潮流,2001年韩国政府完成了《培育生物工程的第二阶段发展规划》,2002年又启动了《培育生物工程的第三阶段发展规划》。此外,韩国政府还大力发展纳米技术,制定了《开发纳米技术的综合计划(2001—2010)》。2001年政府对纳米技术的投资为约0.77亿美元,2002年为1.62亿美元,增长了1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