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次陪我进凉山的人

2004-09-23张俊兰

慈善 2004年3期
关键词:凉山老人家彝族

张俊兰

何世义先生现任四川省扶贫基金会副会长、今年已经67岁。自从1997年以来,他老人家已经陪我五次进凉山。

由于他的性格为人方面的宽厚、慈祥、热忱、随和,周围所有的人都称他为“何大爷”:在省委大院,比他年长的或年轻的老同事、老部下叫他“何大爷”;在家里,老伴、儿子、儿媳、孙伙计以及其它各种名目的亲朋好友,也都一律叫他“何大爷”。

1997年,我和其它媒体的十几名记者进入凉山的时候正值8月,在大山里奔波了半个多月,真正体会到了那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恶劣自然环境。何世义先生与我们一起进凉山,他带领一路记者采访嘉德、越西两个县,中途遭遇大雨,洪水冲垮了道路,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竟然和那些小伙子们一起,弃车徒步,背着行李步行8个小时到达采访地。

何世义先生原籍北方,满族。当他在凉山的腹地与彝族人一起开怀畅饮、引吭高歌的时候,很有北方游牧民族中的豁达、乐观与豪放之气。当然,最令我钦佩的是他在工作中的忘我与敏捷。一件事情发生了,他会立即做出反应,而且思路清晰有条理,他的建议一二三四五,毫不含糊,掷地有声。由于工作出色,被命名为“优秀项目执行人”。

何世义先生曾长期担任四川省扶贫开发办主任,晚年继续在四川省扶贫基金会担任要职。几十年来,由他经手的扶贫款数以亿计,由他亲自执行的项目也是不胜枚举。乘坐在由成都开往西昌的列车上,他指点着凉山境内铁路沿线的一处处居民,那些散落在山间的住房延续了数十里,白色的屋顶在青山绿水间十分醒目,何大爷说,这都是他亲自完成的扶贫工程。那种欣慰与庄严的神态显露着他仁厚的内心。

《天津日报》读者捐建凉山布拖县希望小学的费用是16万多元,无疑是何世义先生所经手的善款中数额较小的资金。但是他对此却非常珍惜,二进凉山,在布施县期间,他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这笔建校款,是孩子们省下的糖果钱,是老人省下的养老钱,是并不富裕的老百姓省吃俭用拿出的血汗钱……他老人家要以这种方式告诉当地人:必须在建校过程中用好每一分钱,否则就对不起捐赠者。

2002年10月我第五次进凉山之前,考虑何世义先生年事已高,不忍心再让他陪我一起辗转颠簸,就打电话对他说:“何大爷,您帮我提前买好由成都至西昌的火车票,这一次就不要陪我去了。”何大爷有条不紊地说出五种理由,证明他应当陪我一起去。最后还善解人意地补充说:“你不要为此有什么不忍心或过意不去,我是搞扶贫的,扶助凉山原本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嘛。”一番话说得我无言以对,心里热热的。

我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记者,人微言轻,何世义先生执意每次必同行,是想用他的威望和影响,为我的工作带来种种便利,同时也是在用他积累了数十年的工作经验为我铺平道路。他不露声色地给了我最需要、最宝贵的一切。

那次进凉山恰好赶上由西昌至布拖的国道全线整修,6个小时的行程中,越野车行驶在土丘、沙砾或泥泞之中,就像在风浪中起伏的船,一不小心,头就会撞到车壁上。我一路上总是不放心地看着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何大爷,他正在伴随着车里播放的民歌,挺陶醉地轻轻唱着,全然不理会糟糕透顶的路况。我安心了,同时为一个66岁的老人所表现的从容与自在而折服。

1999年我四进凉山的时候,何世义先生得知我获得了诸多荣誉,特别是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嘉奖。他高兴地一再叮嘱我:回到天津之后务必要把荣誉证书一一复印之后寄来。我刚刚回到天津,他就打电话过来,催促我快些复印给他寄去。从此以后,一有机会他就会对别人讲起我所获得的荣誉和缘由,那种发自内心的欣慰和骄傲,俨然是一位父亲在夸奖自己的女儿。

熟悉何世义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拥有和美的家庭,妻贤子孝,三世同堂。三个儿子,个个有出息,均已成家立业。何大爷早就到了儿孙绕膝、尽享清福的时候。如果说他也有不如意的事,那就是他特别喜欢女儿,可是终究没这个命。早些年,他老人家就这样劝自己:孙女儿也是一样嘛。没想到三个儿子陆续给老人家抱来三个孙子。于是乎,关于女儿和孙女儿的梦想成为老人家今生今世无法企及的心愿。

在凉山布拖县的希望小学,有个小女孩名叫子勒。1998年希望小学竣工开学的时候,子勒刚好入学。那天,许多孩子都换掉了平日里的破烂衣服,穿上了只有过节才舍得穿的民族服装。子勒也不例外,同样的衣服,穿在子勒身上,显得格外好看。不仅因为小女孩儿相貌端庄,更因为她的气质出众,里里外外透着灵气。女孩是那么小巧,如果不是站在小学生的队伍里,你肯定认为她是学龄前的孩子,这就更加惹人怜爱。何大爷对这个彝族小女孩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他把子勒抱起来,对我说:“给我们多拍几张。”拍完照片,他仍舍不得放下女孩。了解何大爷的人就开玩笑:“把她带回成都做孙女儿吧牎

此后的几年里,何世义先生又先后数次陪我去希望小学,老人家都会在一大群孩子当中一眼就认出子勒,每一次,他都会把她抱在怀里让我拍照片。2002年10月,何世义先生陪我五进凉山去希望小学,这次发现小女孩明显地长高了,也更加懂事。女孩感念老人家多年来对她的疼爱,甜甜地叫他“阿波”熞陀铩耙爷”牎@肟希望小学的时候,何大爷兴奋地对我说:“从今天开始,我有孙女儿了牎彼给子勒留下100元钱,让她用于学业,老人家说还要继续供子勒读书,直到她完成义务教育。

此事放在别人身上,也许只是一时高兴,过后也就放下了。可是,何大爷却是那么认真。吃晚饭的时候,他宣布:“从今天开始,我有孙女儿了牎贝蠹叶祭粗兴,说他好福气,儿孙满堂,如今又多了一个孙女。只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老人家想女儿、想孙女儿而不可得,已经成为今生的一大憾事。当时,我坐在他老人家身边,忽然心有所感。自1997年以来,老人家对我如同慈父般的关爱和辛劳,就像一幕幕电影从眼前闪过,不禁脱口而出:“何大爷,可是您还没有女儿牎蔽乙恢毕嘈牛真诚的心与心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感应,我听到了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和我所期待的分毫不差:“你就是我的女儿牎

于是,何世义先生当众宣布:“我有女儿了牎笨上攵知,对于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彝族同胞说来,何大爷的一句话会引发怎样热烈的场面,在布拖县县长、县委书记的提议之下,大家举杯同饮,一曲彝语的《饮酒歌》久久回荡在大山里。这情景蓦然把我带回到1998年,那是我第二次进凉山,与彝族孤儿阿力色呷结拜为姐弟。那晚,天上的星星特别明亮,仿佛伸手可及。大家手拉手,在星空下跳起彝族的达体舞。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次日清晨,我和何世义先生等人将告别布拖县。我把阿力色呷叫过来,与何世义先生一起合影留念。时间是2002年10月14日。

我把照片印出来久久端详时,忽然意识到,照片上的这个“家”是多么特殊,三个人原本相距遥远素不相识,是由于贫穷和与贫困抗争的不懈努力,使彼此间心心相印。而且,三个人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民族:彝族、满族和汉族。

猜你喜欢

凉山老人家彝族
铭记于心的残缺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构建最美河流湖泊,凉山在行动
凉山首部纯本土电视剧《西河故事》受好评
凉山彝族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我想去看望上帝
除了展露创口,更需疗伤的药方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