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抢搭“泛珠”便车
2004-08-12陆浩新
陆浩新
对于香港来说,必须紧握着每一个内地经济不断成长的机遇,得到中央支持和推崇的“泛珠三角经济体”,更是不可不乘搭的“便车”。
香港贸易发展局去年举办了全球首个中小企市场推广日,为来自内地40个地区和香港本地的中小企业塔建了平台,让这些企业主难得聚首共磋商机后,今年会再接再励,准备年底再办一个类似的中小企推广日。不过,今年的活动安排却会加添创意,形象鲜明地、画出一个“泛珠三角馆”,让9省2区的中小企业聚在一起,突出刚启动的“泛珠三角概念”。
吸引内地民企香港寻到方向
被视为是内地构建区域经济方向重要一步的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6月先后在香港、澳门和广州召开会议并正式启动前,港府其实已运筹策划,务求在框架内为香港寻求空间,其中、如何吸引内地民企,尤其受到重视。除了贸易发展局微调了正在筹划的中小企市场推广日活动外,据了解,曾任贸发局主席、直辖于特首董建华的现任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主席冯国经,6月初随同获高规格接待的香港富豪团赴东北考察期间,却提早离队,正是要赶紧返港召开委员会会议,与多位香港商界猛人包括长江实业的李泽钜、合和实业的胡应湘、有上海少爷外誉的罗康瑞等碰面,商讨利用泛珠三角框架,加大区内吸引内地民企到港设立办事处的力度。
吸引内地民企到港,本来就是香港政、商、学界经过数年来的酝酿,逐渐取得的一项重要共识;这项想法认为,内地中小型民企达百万家之多,拥有全国60%的工业生产力,正显示民企在大陆经济体内的位置已日渐重要;唯根据香港投资推广署及工贸署的资料,在港的中资企业只有2000多家,相反在内地设公司的香港企业为数却达到93000多家,这些数字正正反映,南下的内地民企,大大少于北上的香港企业。
这项想法认为,民企到港开设办事处甚至上市,有利于香港提升就业率、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有利于巩固香港作为内地窗口的地位,相对地,内地民企也可以借助香港的既有优势,大力向外发展,走向国际,因此双方从中自是互惠互利。过去几年来内地民企到港发展的为数不多,只因一般民企老板未必有“冲出内地”发展的意识。
正当港府各部门包括有特首智囊之称的中央政策组、工商及科技局、财经事务局等,以及贸发局、生产力促进局等与商界交往甚深的半官方机构,均在为吸引内地民企赴港的方向绞尽脑汁之际,泛珠三角概念,正好带来一列“便车”。
泛珠三角经济合作框架所涵盖的区域占地广、人口众、国民经济收入多,既有发达的广东地区,也有相对滞后的其他周边省份,甚至于兼顾到西部落后地区,彼此之间的互补性极强,加上中央在政策、交通、港口发展、旅游整合等多个方面均表示全力支持的态度,而九省二特区之间的定期首长及部门会议机制,也可加强彼此在口岸合作与跨境基建方面的协调配合,正好给予具备国际都会内涵的香港,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在金融、物流、以及航运、资讯等方面,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区内的企业到港设点。
国际化优势让北京对港澳爱护有加
就像特首董建华在论坛开幕日发表的演辞中所说,泛珠三角框架,让各省区企业,包括民企,能借助香港“走出去”,也可以借助其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优势,引领泛珠三角走向世界,成为对外经济合作的中介和平台。
实际上众所周知,国际化,正是香港被纳入泛珠三角经济框架的重要资产。内地以广东为核心的九省经济区域,在过去10年已逐渐发展为一个同心圈,互为依赖,但在“走出去”思维的推动下,加上中央政府的强力鼓励,九省遂将港澳纳入,奠定泛珠三角经济体的国际化方向。专研珠三角经济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段樵便说,泛珠三角经济区基本上就是外向型的、面向国际社会的,更需要以香港提供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各项经济功能为发展核心。
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反映在金融、物流、以及各项专业服务领域上,譬如说,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集中了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国际资金流动畅通,集资市场的深度及筹资能力出众,光在过去4年,内地企业以H股形式即在港筹集得超过1200亿美元;至于作为物流或航运中心,香港长年享有的国际化市场网络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即使内地不少港口的港务发展迅速,也暂难与香港项背;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了86.5%,目前会计、审计、法律、工程、信息咨询和投资顾问等专业服务领域,正与内地进行专业资格的互认安排。
国际化优势,让北京在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过程中,对港澳特区爱护备置:泛珠三角论坛在香港开幕当天,交通部长张春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江先后发言时,都有意突出香港的重要位置,强调中央支持香港保持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以及借助港澳桥梁让珠三角广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商务部副部长安民更罕有地、点出内地地方官员与港澳的相处之道,“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的运作机制与内地政府还存在较大差异,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上,也与内地有所不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需要逐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在北京眼中,泛珠三角经济圈除了是首个朝着欧共体统一市场模式迈进之试点外,更是内地继CEPA后,在正式步上WTO融入国际社会道路前的另一个试点,香港已准备好,借助泛珠三角这个清楚的战略方针,加强本身的集资以及物流的角色,一方面要在短期内强化CEPA的效果,一方面又要借与九省的合作之便,进一步巩固本身作为内地对外的国际枢纽地位。
“泛珠”合作香港会否成龙头?
最早由广东省提倡的“大珠三角”概念,是指将广东腹地的珠江三角洲区域扩展为包括九个省(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的“大三角合作区域”,当时并未包括香港和澳门。后来因为港、澳特首董建华和何厚铧分别向中央提出加入“泛珠三角合作”框架的想法,在中央高层的大力支持下,“泛珠三角合作”才成为了现在所说的“9+2合作”,即九个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区的合作。
泛珠三角之潜力,深受各方重视,然而9+2表面上高唱合作的背后,稍有涉猎内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也会深谙地方本位主义的严重性和破坏性,其他区域如是,泛珠三角,难道就可以独善其身?像福建省常务副省长黄水晶在论坛上发表的演辞内,只提及一次泛珠三角合作,却花了更多篇幅,大谈加强与港澳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及要推进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合作,也提及与台湾的关系,加强海峡西部的区域经济——谁会相信福建愿意在泛珠三角框架内,衷心与广东合作?
至于四川与广东省相距甚远,近日便传出重庆市政府继今年初与四川签订了合作协议后,又将会与贵州省正式签订另一个“1+16”的合作协议,旨在尽快启动“西三角”的思路研究,力争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中心点。
还有更严重的是,即使在广东一省之内,深圳市副市长李鸿忠6月中到港的一个目的,竟然就是要与港方商讨两地机场合作,以“抗衡”广州白云机场不断扩展的趋势!
试想,“泛珠三角”区域内经济实力悬殊,琼、赣、云、贵、川五省又与广东相距甚远,如果再加上香港、澳门,这个合作将涉及到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和三个关税区,整合成一个区域整体谈何容易!
不过对于香港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在香港眼中,最要紧的是,越来越明显的迹象显示,内地的持续发展,已俨如一道强大的经济磁场,成为全球尤其是亚洲周边地区经济持续成长的火车头;正当内地以更积极的脚步,将逐渐发展成的泛珠三角区域,铺塔成为经济共同体,甚至发展成为内地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枢纽之时,香港,即使猜疑内地各省市之间根本是各怀心思,却岂能自外其中,让自己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趋边缘化?香港的策略,是始终站稳本身的国际化利基,在北京的支持下,加速与内地任何的经济力量的合作。
对于香港来说,必须紧握着每一个内地经济不断成长的机遇,泛珠三角经济体就在毗邻,更是不可不乘搭的“便车”。
有趣的是,中央不仅鼎力支持香港、澳门加入“泛珠三角合作”,而且处处强调香港和澳门,尤其是香港在其中的作用。以至于在“泛珠三角合作”首届论坛的选址问题上,将香港设为首天开坛的会址,而澳门、广州分别成为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大会会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人们分析,一方面是香港的“国际化”优势使然,另一方面中央也是希望借此契机促进香港经济尽快尽早与内地经济融合。
“泛珠三角”五大背景
“泛珠三角”简称“9+2",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形成的区域经济圈。6月1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开幕,标志着这个中国迄今最大规模的区域合作工程正式启动。
分析认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出现有五大背景:
一、两个世纪交替之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日益深化。作为中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广东及其周边省区都面临如何以更广阔视野面对新一轮开放和融合的问题。
二、国际产业大循环与中国制造产业的崛起。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胜利起飞,而中国第二梯度、第三梯度地区将在本世纪前20年进入工业高度发展期,其产业如何协调已提上议事日程。
三、中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经济圈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三大经济圈内部如何加强互动、相互间如何竞合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四、如何继续推动香港繁荣、加强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成为中央关注的重大课题。
五、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意识迅速成长。各地都希望通过区域合作来拓展市场,优化产业布局,使区域合作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