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上空飘着数百亿美元等
2004-08-12
中关村上空飘着数百亿美元
中关村是中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然而在其2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银行和投资者高喊我有的是钱,就是没有好项目。另一边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在高喊,我手里有很多好的技术、好的项目,就是没有钱。就好比天上飘着很多钱就是落不下来。
新华网报道,长期以来,中关村官员的苦恼之处在于,“资本家”有钱却不知投给谁最踏实,所以有种说法叫“中关村的上空飘着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而“知本家”有技术却不知道哪有钱来投资,因为没有钱,中关村每天灭亡的企业几乎与诞生的企业一样多。
如何求解中关村的“哥德巴赫猜想”?在20年的历程中,中关村曾探索出不同的答案:寻找体制外的资金,向银行贷款,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引入风险投资机构……
虽然上述途径曾经催生了部分技术和资本完美联姻的成功案例,但融资的瓶颈依然困扰着园区大大小小的企业。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第一需求是资金,有近六成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缺口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不仅包括中小企业,也包括了大企业,小企业需要启动资金,中型企业需要规模化生产资金,大型企业需要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后续研发等资金。
究其原因,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卫认为主要是两者结合还存在许多障碍,具体表现在: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风险投资不活跃;境内资本市场不能满足高科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渠道不畅通,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还没建立;高科技企业存在高风险性,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高科技企业的债券融资模式还没建立;企业产权不明晰,信用状况不理想,也给融资造成了一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关村管委会可谓绞尽脑汁。戴卫透露说,中关村将在下一步打造产权个股权交易平台、私募资本市场、中短期借贷市场等平台,还将推出园区企业上市前期费用“过桥基金”等三大计划,以帮助园区内企业上市。
不过能否有效求解这一难题,显然还是未知数。面对前来论坛的众多科学家、投资家和企业家,戴卫指出,科学家可以瞄准有前景性的市场,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投资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中关村的投资价值;企业家要能敏锐发现市场需求,并能高效结合技术、资金、人才,提供长远的服务。他希望科学家、企业家能共同求解这个难题。
专家建言三步走裁撤地级市
有关专家认为,鉴于地级市这一层级的现状,可考虑从裁撤地级市入手,推进中国行政管理层级的压缩和改革。《瞭望》报道说,专家建议这一改革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放权”,即赋予县相当于地级市的经济和社会管理审批权限。目前浙江、福建和湖北等省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去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除国家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由地级市审批或审核的外,其余的省、市政府审批权均授予县(市)政府行使,由县(市)自行审批;省直各部门对县(市)的各类专项补助直接下达到县(市),抄送各地级市主管部门备案。这样在财政体制和审批体制上,县(市)和地级市从上下级有关系变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兄弟关系”。财政体制上的“省管县”模式也在湖北省推开,湖北省政府近日宣布:全省今年4月份起实行省管县(市)的财政新体制。
第二步是“脱钩”,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由省直管县,实现县市和所在地级市“脱钩”。实现这一改革后地级市怎么办?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从减少人员分流压力和保持稳定的角度出发,可继续保留地级市的行政级别不变,但其主要职能将集中用于所在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上。
第三步是“分省”,即划小省的管辖范围。方式之一是在经济发达和地位重要的中心城市实现中央直辖,用增设直辖市的办法划小省的范围。“重庆模式”对这一步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重庆市实现直辖以后,通过两次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撤消了由四川省划过来的原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三个地市级中间管理层次,构建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实现了重庆市对40个区县的直接管理。重庆市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节约了大量机构和编制,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目前全国财政供养人口比例为35∶1,而重庆市为52∶1,由此每年节约的财政支出就达32亿元。
专家认为,“三步走”改革方式较少涉及到人员分流和大幅度调整,可以避免引发不稳定因素。
温州民资炒楼的背后
温州到底有多少民间资本在炒房呢?传闻是1500亿元,而由于其隐匿性、多色彩的特点,这一数字注定是不完全的。
随着全国房价尤其是长三角房价的飚升,一些地区的居民和媒体遂将房价飚升归罪于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的温州人,于是原来在当地政府和开发商眼中的资本英雄形象开始负面化。随着南京、上海采取了对炒房的遏制政策以后,却很少有人想到如何回答温州民资何去何从的困惑。
《南风窗》报道,温州人如此热衷于炒房除了资本的逐利本性外,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诱因,即在于温州本地产业现状。温州本地产业体制的困境近来成为讨论的热点。当地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经济发展客观存在瓶颈,迫使温州产业急需整体升级。但投资重化工、机械等大型产业,温州缺乏产业基础;投资高科技产业,缺少技术、人才支持;继续眼下的轻工业产品加工生产和模仿制造,又面临着新市场规则的制约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于是,一向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温州民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中小资本和零散资金,自己创办新企业或做大企业,缺乏足够的资本和技术支持,不得不寻找短线项目,捞些钱就走。温州一个企业家说出了温州炒房团的投资动机:“手中有钱之后在本地找不到好项目,而中小企业融资又非常困难,无论在本地和外地办企业,都缺乏资本支持。只好到外地炒房子。”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地下钱庄的严厉打击,使得温州资本原来通过地下钱庄获得高利息的投资私贷方式陷入低潮。而股市几年来的低迷,无法唤起他们的投资兴趣。“买房子”于是成了最适合的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
不仅仅是温州民资,据初步的调查,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三地,有大约2.5万~2.6万亿雄厚的民间资本力量。如何启动这笔资金,发挥其最大价值,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进一步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似乎当成为题中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