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论·观点

2004-06-26

对外传播 2004年9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言论受众

本专栏意在荟萃各家精言要语,对外宣事业或探讨、或指正,业界人士尽可于诸多纵横捭阖之观点中,会其意、用其利,以促我国外宣事业日臻完善。是为《言论·观点》专栏之开宗要旨。

“外国人如果了解中国,他就不会说中国都不好;中国人如果了解外国,他就不会把外国说的一切都好。只有那些不甚了解的人才容易走向一端。”

——杨正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这样的境遇,就是当他们的房子起火的时候,国际传媒都会赶来报道,因为按照他们对新闻价值的解释,房子是不应该着火的,所以房子着火就是新闻。而当发展中国家重建家园的时候,这些传媒就不再来,因为这不再是新闻。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往往与灾害、饥荒、战乱、种族矛盾等联系在一起,最好的也不过只是显得怪异而原始的文化而已。

——刘长乐凤凰卫视总裁

不论我们自己怎么说、怎么看,在对外报道中,为国外受众所关注或需要了解,而在中国现实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我们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正视的态度而不应采取消极的、回避的态度。(只要这样做无损于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因为前一种态度会提高我们的威信、增强国外受众对我们的信任感、有助于对中国的正确理解,而后一种态度的效果则只能是负面的。

——沈苏儒《对外报道教程》一书作者

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带有偏见的,特别是在处理政治新闻和其他有争议的社会新闻时。这种偏见是天生的,是报道者个人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造成的。导致偏见产生的因素还有其他如记者的教育背景、宗教,所处的社会阶层、性别、党派,政治意识,以及一系列的个人偏见。偏见是自然而然的,它渗透到媒体中—甚至是新闻报道中。

——约翰·C·梅里尔密苏里大学、马里兰大学和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教授

西方(主要是美国)传播学界花了很大力气去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受众的立场、观点和行为,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效果是增强受传者(即受众)的固有观念,而不是改变其固有观念”。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短时期内,它对受传者的直接作用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它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巨大的”。

——明安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

中国人要积极地去与外国记者交朋友。人间的事就怕隔阂,越是疏远他们,误解就会越深。要知道,西方媒体是不会主动来宣传中国的正面形象的。而我们在主动争取媒体为我们说话方面做得不够。如果我们既有自己的民间通道,又能团结国外媒体中的友好力量,那么我们国家的外宣新局面就一定能够打开。

——顾宜凡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让世界了解你》栏目总制片人和主持人

全球传播时代的尴尬是,媒体的技术更加发达,本应更加快速到达受众的事实,却被“媒介化”的过程而扭曲。最后的结果像一位退休多年的资深战地记者所言“媒体没有报道过的战争,就没有发生;被媒体报道过的战争,可能也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虽然全球传播时代虽被称作是“纸包不住火”的时代,凡撒谎的人迟早都会被戳穿。但民众或许是过于乐观而且过早地在庆祝属于自己的“信息透明”时代了,因为言论自由的确切内容应该兼具获悉言论的自由和表达言论的自由。

——董关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

公关在当今国际交流频繁、信息流通迅速的世界,特别是在以民意为依赖的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内政外交各行各业赖以运转的重要专业。公关活动包罗万象,无孔不入,中国要推动对美国的公关活动,必须要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更要借重美国的专业公关公司,这些公司的业务是专门在美国国内外为各行各业造势,树立形象,培养民意,争取选票,开拓市场的。

——赵浩生著名专栏作家、记者、耶鲁大学退休教授

中国这么大,真可以说是无奇不有,几乎任何一种关于中国的说法都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我们知道太多的是“事实”,但我们所缺乏的是对事实的精确判断。

——丹尼斯·纽曼美国有限新闻网(CNN)简明新闻部总制作人

责编:胡雅娟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言论受众
山歌的“再媒介化”:布依山歌传播的媒介形态嬗变研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他们的言论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科普变革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影响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言论
自由总是相对的,言论不是随意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