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无踪 长江有恸
2004-06-21汪晓东
汪晓东
刀鱼有“天下第一鲜”的称誉熓巧活在长江下游中的一种海淡水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刀鱼溯江而上产卵,游到长江靖江段的时候,身上的盐份基本淡化,同时在淡水中身体长肥,肉质变得鲜嫩,因而这时的口味最佳。于是每年此时,很多人慕名齐聚这座小城品尝江鲜,靖江也因此而扬名。
不过,现在靖江人的这份荣耀感正在“与时俱退”。
名厨的感叹
“现在哪里还有三鲜?鲥鱼七八年没捕到了,河豚鱼也很少了。刀鱼以前正月半以后就开始有了,今年到3月下旬才开始有一点。现在,市场上一天有几十公斤就不错了,价钱一公斤要卖到1200元。那时候,一年能打30万公斤刀鱼呢!现在,一年1000公斤都打不到了,过去渔民一网的数可能都不止这点。唉,没法比了。”72岁的陈士荣眯缝着眼,回忆起30多年前收购刀鱼的壮观景象,直叹气。
陈士荣在靖江是有名的特级厨师,几年前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饭馆,生意特好,很多客人是从苏南和上海驱车远道而来的。陈士荣的店名声在外,是因为这里做的蟹黄汤包和长江三鲜特别棒,很多食客是冲着这两样东西来的。
可现在,如老陈所说,长江三鲜越来越少了,少得几乎让那些原来有一手绝活的厨师无事可做了。老陈自己对个中原因的琢磨结论为:一是长江上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系起了变化;二是工业的发展污染了水质,鱼卵成活率太低;三是长江口的狂捕乱捞,大量鱼群还没有来得及到上游产卵即已成网中之物。
渔民的无奈
江苏靖江新港,宽阔的江面波涛不惊,正是捕刀鱼的好时光。吐着黑烟的捕鱼船上,渔民张建根正在整理渔网。早上撒网的收获并不大,只有十多条体形较小的刀鱼在网中挣扎。提到刀鱼的产量,张建根脸上,像被刀刻的抬头纹挤在一块:“一年不如一年了。”这几天应是刀鱼的旺发期,每天却只能捕到一两公斤,放空的时候也不少。虽然刀鱼的价格是越来越高,但捕不到鱼,那就什么也别提。“现在从刀鱼上已经赚不到钱了,我只得又弄了条船搞运输。”张建根说。
张建根13岁就随父亲划小舢板下水捕刀鱼。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用最简陋的渔网,每天捕上来的刀鱼用扁担挑还要挑几个来回。后来,渔船更新了,渔网变大了,一网可以捞一两百公斤的刀鱼,有时甚至有上千斤。一个春天下来,一条渔船的刀鱼产量总在一两千公斤以上。虽然那时候每公斤刀鱼只卖到四五十元,但那几年在刀鱼上的收入总在五六万元,收成好的年份会达到十多万元。
在分析刀鱼资源减少的原因时,张建根说,水污染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在江边检查刀鱼捕捞情况的靖江市渔政站站长顾树信说:“过去的过量捕捞也是一个原因。以前,用于捕捞的渔网网眼过细过密,连幼刀鱼也不放过,使得刀鱼繁殖程度大大受损。”
长江污染威胁长江生态
“以后可能喝江水不如喝海水”、“不是有点担心,而是很担心。”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陆健健这样评价长江下游目前的污染状况。他说,要是现在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就不是能否吃到刀鱼的问题了,而是吃水都有问题了。
“沿江地区过度无序的开发,是长江水质日益恶化的根本原因。你到长江边看看,大大小小的化工厂比比皆是,又没把污水处理好,把好端端的江边湿地和林地都破坏掉了!”他同时指出,一些城市的污水排放也不达标,很多地方还是直排,把长江水引到市区,用以清洗市区变黑发臭的河道,这样就把污染源冲到长江去了,“把长江当成污水桶,这是很不负责的做法。”
陆健健说,排到长江的污水数量,每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在增加,“每年GDP的增长也不过一位数。”
“既要做产业投资,也要做环保投资,不能只做前者,不做后者。”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说。
他认为,把产业向沿江集聚,这个方向是对的,其明显的好处就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但如果只注重把产业集中到沿江,不对环境保护进行投入,那是很危险的,久而久之,可能会把长江毁掉。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所副所长杨建文承认,近些年我们的确是拿出环境和资源去和人家交换,这个代价太大。“用市场换环境。”杨建文提出,对有些产业门槛要提高,但对有些产业,门槛可以降低,“要根据我们的资源的稀缺程度进行调整。”他举例,像服务业、保险业、中介市场等,这类市场很大,我们宁愿把这些市场的准入门槛降低一些,吸引这些产业外资的进入,换取制造业外资,这实际上也就换到了环境和资源。
兴修“污水通道”已成构想
左玉辉为长江污染跨区域协同治理的问题曾两次向国务院写信建言,两次都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示。这个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教授承认,自己的构想实在是太大,是要在长江下面开隧道、然后把污水送到海边去处理。简直是“异想天开”,因此,直到现在,反对声音不绝于耳。
“10多年前我们的想法是把污水往长江里排”,左玉辉坦言,“后来越想越不对。一则,长江里的珍贵生物资源是独一无二的;二则,我们现在对长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三则,东海的赤潮在加剧。因此才想出跨江调污的建议。”
1985年,左玉辉在镇江提出把市区的污水引到江心洲上处理,然后排入外江。这一构想在1997年6月成为现实。1993年以后他到苏北做跨区域的污水处理规划。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工程最终是把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排入大海。
1997年11月,左玉辉提出了解决太湖及其河网水系、长江下游、东海三大水域的污染处理设想,该设想的核心是要跨越长江天堑,把上海和苏南地区的尾水熅过处理过的污水牭骼胝庖弧懊舾星域”,排入黄海。
后来,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领导和他见了面,听取了他的建议。他认为,建立“污水通道”以解决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这个思路已经得到许多人的认可,“关键是要赶紧下决心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