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备忘录
2004-06-15盛力
盛 力
全国目前有八、九十处地方在申报世界遗产,是5年前的3倍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国家一年只能推荐一个提名地”的新规定,这些项目要想全部通过,至少需要100年。今年6月28日至7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我国苏州举行,届时将把中国“申遗”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人类在近万年的生息繁衍中,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这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桂林山水的奇绝秀美,张家界的空灵神秘;也有人类自身文明的积淀创造,如敦煌莫高窟,巴黎艾菲尔铁塔。正因为有了这些令人骄傲的历史遗存,我们才觉得周围的世界格外美丽。
当“申遗”成为一场运动
继“申奥热”、“申博热”后,一股“申遗热”正席卷全国大地。
由西至东,从南到北,“申遗”如潮水般在四面八方涌动:东北的一宫三陵、杭州的西湖、江苏的江南水乡古镇、春秋淹城的遗址、南京的古城墙、镇江的三山风景名胜区、惠山祠堂的建筑群、洪泽湖的大堤……各种各样的古城、古镇、古墙、古庙、古墓、古塔,山川、河流,甚至连古洞、古灶、大堤、粤剧、粤菜、剪纸……林林种种,凡能想得出来的都在“全力以赴”、“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地申报“世界遗产”。
2001年,昆曲被列为“世界第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如同推倒了的“多米诺骨牌”,川剧、粤剧、秦腔等也不甘寂寞,国人仿佛豁然开朗般地看到了“国粹”“养在深闺人未识”背后那让人眩目的光环。一个安徽古村落的申报成功后就引来上百个镇、村群起而效之;云南每年由政府投入数千万元开展申报工作;陕西全民动员矢志成为西部遗产大省。
据粗略统计,全国目前有八、九十处地方正在申报世界遗产,是5年前的3倍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国家一年只能推荐一个提名地”的新规定,这些项目要想全部通过,至少需要100年。
国人的这种几乎是以昂奋、带有一点一厢情愿,甚至是以一种拎着自己头发也要把自己举起来的姿态,无疑把“申遗”造就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申遗”是件“烧钱”的事
据悉,世界范围内每年“申遗”的淘汰率为30%-50%。可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也许最后还是换不来这块金字招牌,竞争之激烈,压力之大可以想象。我国的“三江并流”从1993年起申报,持续奋战了10年才获成功。南京明孝陵自启动申报以来,历经3年努力,仅中山陵园管理局就投入4000多万元,有12000平方米的不协调建筑被拆除。
有关人士认为,“申遗”这把“尺子”严就严在有“两道硬杠”:真实性和整体性。对于有着5000年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实在是勿庸置疑的,但完整性却是摆在每个“申遗”地面前的一个不低的“门槛”。这使得“拆今护古”、斥巨资改善环境等举措成为“申遗”的必经过程。因此,“申遗”要有经济基础做后盾。河南龙门石窟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洛阳市政府投入1亿多元,拆除了南门外的中华龙宫、环幕影城、部队营房及各种不谐调建筑;四川都江堰为整治文化环境,拆掉了价值大约2.2亿元的建筑;武夷山在申报遗产中也花了1个多亿;清东陵投资了近亿元;连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两个小村落,也投人了600多万元用于整治环境;湖南武陵源用500万元拆除不协调建筑和违章建筑……有人测算后说,在申遗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若直接用于现有遗产保护的话,应该够用了。
但这丝毫没有阻止国人“申遗”的脚步。目前,一类遗产的申报项目已由原来的三地、四地之争升至七、八地之争,再往后恐怕还会出现十几地之争。“僧多粥少”使得一个“申遗”项目从启动到最后批准要耗时3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无疑加大了“申遗”地区的资金投入成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从“申遗”到如今已有12年了,仅搬迁黄果树中学就花去了30万元,至今仍徘徊在“世遗”的大门之外。
“申遗”烧掉的钱,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多少预期回报?
竭力“申遗”为哪般?
上世纪末,鲜为人知的平遥、丽江古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越来越多的人恍然大悟,原来打上“世界遗产”的标签,就好比拿到了国际通行证,可以迅速跻身于“国际旅游热点俱乐部”的行列,知名度和身价扶摇直上,同时还可享受一系列的优惠待遇。
世界文化遗产从前被描绘成“城市的名片”,如今更像是名片上印着的职称。“申遗”能带来盛名之冕,一张国际鉴定书,为古迹景点做了绝佳的广告,为旅游创汇提供了“护照”。在文物保护意识尚不发达的中国,有谁能抵挡这种立竿见影的诱惑呢?
“申遗”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旅游业。这是一组常常被专家提及的数据:丽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仅2000年熑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44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江苏周庄每年游客达150万,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收入达4.2亿元;山西平遥在申报之前的1996年,国内游客只有10万人次,门票收入104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250万元,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的2000年,这几项收入则分别猛增为63万人次、780万元、7800万元,分别是1996年的6.3倍、7.5倍和6.2倍。
“申遗”成为风潮,离不开层层叠叠的利益驱动。全国各地旅游局更是将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点景区作为主打产品向国际市场推广,很多海外旅游者纷纷慕名前来。
盛名之下的诱惑,营造的往往是追名逐利的虚荣。
“申”来就“死”何用
有关人士指出:当“世界文化遗产”变成一块金字招牌时,它更多地带来的是破坏,而不是保护。一些地方“申遗”醉翁之意不在酒,申报前抢“牌子”,申报后抢“票子”。一旦“申遗”成功,就把保护遗产、爱护遗产全都抛到了脑后:泰山头上动土建起数根索道,曲阜“三孔”遭水洗,动物园落户承德避暑山庄,丽江古城内大造宾馆……每逢节假日,各大“世界文化遗产”人满为患,喧闹无比,成了“财源茂盛”的旅游景点。
一位美国人慕名来到泰山,面对川流不息的索道缆车,店铺林立的岱顶闹市,遗憾地说:“泰山没有风景,只有商业。”
业内人士叹息说,自然文化遗产的开发,往往冲着遗产本身就去了,而不是利用遗产,适度开发周边。南京市为庆贺明孝陵“申遗”成功,连续三天向市民免费开放,有30多万人潮水般涌向明孝陵,许多人还攀上了历经600多年沧桑的古石雕。有人形容在破坏自然文化遗产的恶劣程度上,甚至比“给赤道镶金边,给长城贴瓷砖、给太平洋安栏杆、给珠穆朗玛峰安电梯间”这“四大愚蠢”还要过火。
著名世界遗产专家谢凝高教授对此十分惋惜:“申遗”成功之日熗往也是“遗产”被大力开发之时。短期的经济效益过后,将是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大幅度萎缩与消失。“申”来就死,本身就是在扼杀自然文化遗产的生命。
联合国遗产委员会曾多次对中国发出严正警告,部分自然文化遗产如再不妥善保护、修复,将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目录》,直至摘牌。2003年,我国有14处“世界遗产”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监测,陕西省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秦陵兵马俑险些被摘牌。
“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被硬逼着,乔妆打扮地赚钱。”谈起某些“世界遗产”的境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杜晓帆专员一脸的无奈。
花了大把票子请来了金字招牌,还得再花大把钱修复其原始状态。就这样,申遗正在走入一个类似死胡同的恶性循环。
守住历史的根基
世界遗产的魅力来自历史和文化的共同积淀。千辛万苦申请来的世界遗产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守住文化,守住历史的根基。
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有好多短街小巷。走在这些短街小巷里,许多街巷口、店铺和住宅的门口都悬挂着很有特色的小牌匾,告诉你哪一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曾经在这所房子里居住,或经常在这条短巷里散步思考。走在这样的大街小巷,你会感觉走进了历史,在与名人并肩散步,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次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在这些被纪念的人当中,有一些并不有名。比如一位叫杰克的画家,他在那所小院里画了一辈子画,直到去世也没有成名。但伦敦人认为,即使是这样也很有意义。院门口的牌匾上写着:这是一位为艺术而奉献了一生的画家,请游客不要惊动他。
可在中国,就连鲁迅旧居北京八道湾、李苦禅纪念馆济南万竹园,都险遭被拆除的厄运。如果是在英国,像八道湾这样的地方,英国人一定会这样悬挂上牌匾:鲁迅正在这里构思他的《狂人日记》,请游客放轻脚步。
有专家撰文呼吁,在处理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必须坚持开放与守护并重,传统与现代兼容,经济与文化互动的原则,开发世界遗产要站在对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
世界遗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美学的享受,而是精神与物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传承与影响。对历史文化的钩沉和对文化遗产的继承,绝对不能忽略创造历史文化的精神力量。“现代人不可能再做出希腊的雕像”。“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中国应该尽快出台《世界遗产保护法》,保护这些珍稀的或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和自然资源,让历史在现代再次大放光芒。
著名世界遗产专家谢凝高说:“申遗毕竟不是申奥,需要的是每个国人对民族文化遗产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忧患。”
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需要的是一种跨越地域和国界的情感,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世界遗产凝聚着后辈子孙对历史的深情守望,我们在守住历史根基的同时,更应该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链接:什么是“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组织根据各缔约国政府的申请,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遗址、建筑、自然景观或其结合体。世界遗产分为三类,即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审美、人类学等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的文化遗产;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特别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二条规定,需具备真实性、整体性两个要素。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列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委员会委托专家到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实地考察,并依据报告作出评审。此外,要申报世界遗产还需具备以下六个条件: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现存的或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物、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与某些事件、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文化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