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真正的思维自由
2004-06-12孙东红李帮
孙东红 李帮
就现代教育的终极目的来看,不外是传授生存本领、激发创新精种和引领心灵旅程。无论是传授生存本领、激发创新精神,还是引领心灵旅程,都要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其中,给学生真正的思维自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它以师生平等为前提,同时要求给予足够的宽容与自由。
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将教师与学生分隔成两大互相独立的阵营,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学生是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的被统治者。这种人为划分的地位的不平等源自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教师的知识多于学生的知识,教育是一种教师向学生输送知识的单向过程。教师因掌握知识而总是正确的,学生因缺乏知识而总是错误的。因此,教师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意志。在教师面前,学生本人的思考是不重要的,也是不必要的,只需要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谈思维的自由?
仅有平等还是不够的,要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思维自由,还需要给他们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寻找真理的过程,就是追寻自由的过程。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从客观规律的奴隶变为客观规律的主人,这一过程也正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所必不可少的过程之一。因为教育是使人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教育对知识的追求,反映了人们追寻真理、掌握规律的渴望,因而自由應是教育的当然理念。教育应当鼓励求异思维,支持对己有认识的怀疑,从而推动人们去纠正偏见与误识,去探索未知,寻找真理,使人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深度不断获得提高。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教育如果单纯追求工厂的模具效用,模具中仅仅写上‘服从二字,这种单一化生产,不允许一题多解,拒绝求异思维,压制批判精神,践踏怀疑品质,谈何好奇心与想像力?顿悟、直觉、灵感、智慧又从哪里来?”失去自由内涵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超出教师水平的学生。即使学生的潜质大大超出教师,他的潜质也会被呆板的记忆模式所压抑。这种所谓的教育只会阻碍人类的认知过程。
给学生思维的自由,还意味着同时给予宽容和安全,也就是说,在这一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可以自由地去思考、去选择、去探讨、去发现。学生不会因畅所欲言而被扣上“大逆不道”或“调皮捣蛋”的帽子;教师不会因畅所欲言而被上纲上线;更不会有人因穿着打扮、生活习惯或信仰不同而受到压制、排挤、打击。对于现代教育体制来说,宽容尤其重要,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是寻找真理的过程,也是摸索的过程,是从无知向新知再向未知迈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能不走弯路,不可能没有争论,不可能不出现任何失败。如果没有一个宽容的环境,教师与学生小心翼翼、不敢发表意见,又怎么可能有开拓、有进取、有新的思维和新的发现呢?那样的话,学校教育就会是一潭死水,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火花就会窒息而灭。因此,宽容应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惟有宽容,才会有自由;惟有自由,才会有创新;惟有创新,才能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