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均衡发展中扩大优质教育
2004-06-12吕传德
吕传德
每到新一届学生入学之际,“择校”现象便会一时“升温”。尽管社会各方对此一直在说长论短,但近些年,“择校”现象仍然火热。分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一方面表现了大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由此可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平等的教育,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理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甘井子区地处辽宁省大连市的城乡结合部,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公办学校和厂矿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逐步缩小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我们着眼全局,深化改革,在发展优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一、全面实现办学设施标准化。
中小学办学设施的标准化,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物质保证。我们在2000年做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我们以办学设施标准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制定了《甘井子区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五年规划》,提出了“10年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3~5年实现办学设施标准化”的目标。坚持认识上不降低、投入上不减少、工作上不滑坡的原则,使标准化建设工作年年有重点、年年有投入、年年有收效。
首先,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和保障力度。区政府坚持教育经费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确保达标工作的资金投入;区人大、区政协对达标工作进行专项视察,加强内部监督;各镇(街)把达标工作作为推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予以规划实施;区教育局每年召开专门会议对此进行培训指导,深入镇、校进行调查摸底,总结推广典型;督学室也将达标工作列为督学、督政的重要工作内容。这样就形成了各部门同心同德、同步推进的局面。
其次,在实施上予以统筹规划。针对现实情况,从教育的长远发展着眼,我们采取了“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先农村,后城市;先易后难”的工作策略,促使标准化达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分时段、分批次地稳步推进。我们把农村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达标作为切入点,首先在重教氛围较好的乡镇召开标准化达标工作现场会,起到引领与带动作用;而后又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召开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现场会,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2003年,全区6个乡镇、88所中小学已在全市率先實现了办学设施标准化。
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不仅改善了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也为每一个适龄儿童享受优质、平等的教育提供了硬件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打造高素质人才的发展平台。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育管理干部、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证,也是发展优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为此,我区实施了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的“1121”工程——确定培养10位优秀校长、100位“德技双馨”教师、200位学科带头人、1000位骨干教师的目标,为发展优质教育打造一艘庞大的人才航空母舰。
第一,构建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干部队伍。为促进教育整体性发展,我们狠抓“火车头”,对校长提出了“德能正其身,才能称其职,思能随其行,干能超其群”的要求,不断增强校长的时代意识、法制意识、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每位校长争做教育改革的专家、学校管理的行家、学者研究型的名家。
1.引进竞争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科学、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全市教育系统内率先打破干部任命制,大胆引入竟争机制,成功地实施了学校校长和中层干部的全员聘任制,实现了干部选拔由“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转变,同时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新的用人制度的实施,扩大了知人视野,拓宽了选人渠道,改进了选人方式,优化了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使人才真正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当其长、用当其愿。
2.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我们围绕发展搞培训,着眼发展抓提高,探索干部培训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为人才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我们先后创办校长高级研修班、支部书记培训斑、中青年校长读书班、村小校长培训班、后备干部培训班等,注重培训目标的超前性、培训内容的时代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培训效果的实效性。通过培训,转变了干部的办学理念,拓宽了干部的办学视野,增强了干部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干部的管理能力。
3.构建科学的干部管理机制。在把好干部选拔“入口”的同时,探索构建规范、科学的干部管理机制,以管理求发展。一是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校长上任前与教育局确定任期内学校发展目标,签订“校长任期责任状”。二是建立规范、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校长任期目标的达成及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对其管理下的学校进行等级评估。三是在全省率先实行校长职级制,将校长职级分为四级六等,辅之以不同级差的等级工资和绩能工资,按照《中小学校长评价方案》的要求,对校长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第二,构建“研、训、管、用”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系统。一流的经济要靠一流的教育来支撑,一流的教育要用一流的教师来保证。我们打破“大锅饭”局面,激活用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走出一条“减员、分流、精兵强将”之路。
1.取消教师终身制,完善“双聘”机制。我们坚决落实中小学教师“定编、定岗、定工作量、定工资”的政策,以《大连市中小学工作人员双聘制实施办法》为契机,形成‘活水养鱼”的运行机制。一是围绕"1121”工程建设,抓骨干,树典型;二是结合教师双聘工作,清退不合格教师,使教师队伍得以进一步优化。
2.实行城市和农村、强校和弱校教师优势互补,完善交流机制。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我们采取了“上调工资、优先考虑评职资格、直接兑现职级工资”等激励措施,打破校际壁垒。通过先进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交流、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相互交流等形式,有侧重、有选择、有步骤地对骨干教师进行合理流动,同时通过实施特聘高级教师制度、骨干教师导师制等,努力实现“校校有名师”的用人局面。
3.制定培训规划,完善培训机制。为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我们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和校本培训活动,以基层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常规工作为主渠道,以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为指导,建设一支思想品德高尚、业务水平精良、教学手段先进、学科结构合理、能胜任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需要的师资队伍。
三、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也是保证所有适龄儿童享受平等教育的具体体现,是发展优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原则,采取“抓大、抓强、抓弱、抓小”的工作策略,促进全区中小学办学质量的大面积丰收和全方位提高。
所谓“抓强”就是抓强校。充分发挥强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其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和发展。一是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名校和名校长的作用,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二是通过强校兼并弱校的办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使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發挥。
所谓“抓大”就是抓规模大的学校。这类学校师生数量多、管理难度大、质量提升慢,抓好了就能扩大优质教育的分子,缩小薄弱学校的分母。我们对这类学校给予关注,通过内部挖潜、完善激励机制等办法,提升其办学水平;通过外部增援,在人才引进、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为其不断壮大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
所谓“抓弱”就是抓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1999年,我区对所有学校进行排队评估,确定了9所薄弱学校,通过定量梳理作出定性的判断,帮助学校制定出改变面貌的具体措施,同时加强跟踪指导和全程支持。在硬件配备上,区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设立改造簿弱学校专项资金,对薄弱学校的设施、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在软件建设上,我们对薄弱学校实施干部、教师配备倾斜政策,在职称评定、新教师分配、住房和待遇等方面,优先考虑薄弱学校的需要。
所谓“抓小”就是抓农村小学。针对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设施设备短缺、生源松散的现实,我们特意调配和选派能力强、业务精、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干部和教师到村小任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加强对农村小学的改造力度,不断调整学校布局。
目前,大连市甘井子区已经在发展优质教育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展无止境,面向未来,我们将以更远的目光、更高的追求,推进创新,加快发展,为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