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现魅力
2004-05-28吴信国
吴信国
看到标题你已能猜出几分,本文莫非是讲侧面描绘的?不错,侧面描绘是绘画和作文中很常见的一种描绘方式,它是一种很有用的艺术手法。
一些同学也许对侧面描绘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但说不定在不经意中已经在自己的作文中实践过,只是对侧面描绘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罢了。所谓侧面描绘就是不直接从正面去描绘对象,而是从侧面去烘托对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烘云托月法。侧面描绘在作文中也叫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侧面描写有时能发挥正面描写所不及的作用,收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我们还是先来举个例子吧。
宋代宫廷画院——翰林图画院,有一年出了一个“竹锁桥边卖酒家”的题目来考画家。初看题目一眼,绿竹、小桥、酒家,这些事物大家是多么熟悉,眼前立刻会展现一幅幽美的乡村田园图。可仔细一思量,大家又被题眼“锁”字应该怎样来体现而难住了。于是,一些画家画了各种各样的酒店,旁边点缀一座小桥和一些竹丛,变成了“竹外桥边卖酒家”;有的只画竹林,不画酒家,变成了“竹外桥边无酒家”。这些画当然都不符合题意。那么,应该怎样解决既要表现出酒家的存在,又不能画出酒家来的矛盾呢?宋代大画家李唐运用侧面描绘的方法,巧妙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画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是一些枝叶茂密的竹林,在那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处,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帘上写个大大的“酒”字。这样,“锁”字便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整个构图从虚入手,画上虽然没有酒店的房屋、店主、顾客等,却启人联想,读者凭着生活常识,立刻会在头脑中映现出酒家、店主、顾客的形象。这就是侧面描绘的魅力,使画面含蓄、深远,意境深邃,让人在无尽的联想中得到美的享受,以较少的笔墨收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无独有偶。1952年的一天,作家老舍先生来拜访齐白石,请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画题看似不难,实存深意,难就难在要以视觉艺术的绘画来表现听觉感受,且只能通过山泉来表现“蛙声十里”。若画山腰处一泓泉水,再在其中画数只青蛙,张着大口,鼓腮噪鸣,则只能体现“山泉”“蛙声”,表现不出“十里”和“出”字。白石老人不愧是经验丰富、善于创造的画家,他画山涧乱石中泻出一片急流,急流中夹着几个形象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蝌蚪,高处抹几笔远山。整个画面不见青蛙,观画者却仿佛能听到远处隐隐传来的蛙声,“十里”和“出”字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传神地表现了画题的意境。这是又一侧面描绘的经典画作。
侧面描绘在以上两幅名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起到了正面描绘所无法起到的作用,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对我们作文也是大有启发的。
其实,古人早就在运用这一方法了。《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的这段话可说是最早运用侧面描写的范例之一,成语“沉鱼落雁”由此而来,后人用以形容女子美貌。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罗敷美貌的描写更是把侧面描写发挥得淋漓尽致。请看其中的一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的美貌作者没有直说,但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言行中,读者可以想见罗敷的美貌。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侧面描写的巧妙运用就更多了。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写道:“小芹今年十八了……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作家赵树理同样没有正面去描写小芹的身材、皮肤、眼睛,但我们从小伙子们的表现上,可以想见小芹的美貌。
侧面描写是一种极重要的写作方法,如果同学们在运用正面描写的同时,恰当运用侧面描写,那么不但丰富了写作方法,而且两种写作方法会相得益彰。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成功运用侧面描写的习作:
……我走到水泥场,透过薄薄的晨雾,隐隐约约看见一个身材魁梧的人,手里拿着丫叉,正在把一捆捆稻挑向齐屋檐的稻垛上。看他的挑法,像永顺叔,永顺叔有板有眼;看劲头,像友浩哥,友浩哥有股韧劲;看速度,像小张,小张勇猛性子急……走近场地一看,把我惊得目瞪口呆:呀,原来是老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