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自由,毋宁死”

2004-04-29

新闻爱好者 2004年1期
关键词:凯利政府

成 珊

自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以来,英美一直未能如其所诺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使得英美两国陷入一场"情报门"的诚信危机之中:国际社会和舆论普遍质疑美英两国是否为了"师出有名"而夸大事实,甚至弄虚作假。

美国媒体首先披露了布什总统在2003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援引假情报,指控萨达姆政权从非洲国家获取核武器原料铀的丑闻。美国《新闻周刊》2003年7月12日公布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总统布什的支持率大跌。55%的受访者表示布什政府在对伊拉克开战前误解了有关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告,甚至有38%的受访者认为布什政府是在有意地误导公众。

而在英国,国防部武器专家凯利的意外身亡使"情报门"事件愈加纷繁复杂。一直致力于报道重大新闻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因为披露这个事件而成为国际传媒界头条新闻报道的对象。事情的缘由是,2003年5月29日,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援引一名"匿名英国高级情报官员"提供的消息说,英国政府可能授意对2002年9月发表的伊拉克武器报告"添油加醋",加入了"萨达姆45分钟内即可部署生化武器"的说法。这一报道引发了布莱尔政府和BBC之间极其严重的"口水战"。7月上旬,英国国防部发表声明,国防部特别顾问、武器专家凯利承认曾与吉利根见过面。凯利本人于15日接受了英国议会下院的"严厉质询",承认自己曾与吉利根进行私下交谈,但始终否认自己是上述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而BBC对此也一直未加证实。7月17日,凯利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自杀身亡。BBC在20日证实,凯利就是该公司有关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8月11日,英国大法官赫顿勋爵组成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凯利之死进行正式的独立司法调查。

"凯利事件"的悲剧来源是BBC对英国政府"添油加醋"夸大战争理由的公开指责。这并不是历史上BBC与英国政府的首次冲突。BBC成立于1922年,是英国唯一的公营性电视台,公司总经理和总编由政府任命,经济收入主要靠征收电视广播执照费和国家资助。由于大部分的资金来源是老百姓,BBC在报道原则上一直坚持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成立仅仅10年,BBC就因一名前德国一战潜艇艇长的广播事件与当时的英国政府发生了争执。从那之后,BBC就一直受到历任政府大臣的定期炮轰,指其要么是"激进左派的温床",要么是"狭隘的保守派恐龙"。伦敦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认为,这次的凯利事件与"历史上它与政府之间的其他冲突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管谁在台上,BBC总是会去惹他们"。

在对外政策上揭露并批评政府,媒体往往需要冲破重重禁锢,付出极大的勇气和代价。BBC"吃着皇粮数落政府"的胆识不禁引发了我们对西方媒体与政府关系的思考。显然,这种关系比我国媒体与政府"步调一致的和谐关系"来说要复杂和难辨得多。而说西方媒体完全依附或完全独立于政府都是失之偏颇的。

监管与合作--"拴在皮带上的狗"

事实上,传媒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传播行为和政府行为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件,前者利用一定的媒体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传播,后者为了解决利益冲突、维护政府集团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传播行为早于政府行为,"但当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构建起来时,传媒即开始了国家化、政治化的行程,始终受控于政府。""掌权者必须知晓影响其价值观的威胁与良机;运用新闻传播手段避开威胁,守护良机--换句话说,新闻媒介是社会控制的机构。"

所以我们便不难理解英国传播学学者戴维·巴勒特(DavidBarrat)在《媒介社会学》中所言,即使在传媒自由程度较高的国家,传媒"也像一条拴在长皮带上的狗","新闻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神话,即为了树立民主的形象由政府编造的神话。实际上没有一个政府--无论它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能允许大众媒介免受某种形式的规定或限制而自由发展"。

除了政府对媒体的监管之外,媒体本身也可能在信息源的依赖、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方面自觉维护政府以及其政策的制定。杰克·卢尔(JackLule)在其新著《新闻与神话》(JournalismandMyth)中指出,新闻报道倾向于肯定现状和维护当前的社会共识。"特别是主流媒体,它们倾向于加强主流价值观念和权势阶层的观点。这不是因为它们听从雇主的命令,而是因为它们自己认同于那些价值观念。"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乔姆斯基(NoamChomsky)在《制造一致》(《ManufacturingConsent》)中也强调,媒体根本上不是挑战现存秩序,而是在社会上为权势阶层"制造一致"。10

冲突与对立--"用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光明"

在西方,新闻媒体一向被认为具有挑战权威的传统。新闻记者敢于质疑甚至反对政府所制定的种种政策,其中也包括外交政策。这次英美两国"情报门"事件就是由新闻媒体发难,使两国政府陷入假情报的尴尬之中。

西方新闻媒体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是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分不开的:

从政治文化的传统上说,西方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参与性政治文化,自上而下的个人主义和为群体服务的公共精神表现为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西方社会对当政者可能滥用权力保持警觉态度,把媒体看作是与政府抗衡的另一个权力中心。1928年,英国作家马克莱利把报界称为"第四权力"(the fourth estate);1958年,美国作者卡特称报界为"政府的第四部门"(the fourth branch of govemment)。他们都把媒体当作制约、抗衡政府的力量,是"影子政府"。人们认为,媒体的监督(watchdog)作用是重要的政治制衡手段,一个与政府保持对立的媒体即使从短期看可能不利于政策,但从长期看,对健康的政治是有好处的。

从思维方式上看,记者一向被认为有反传统、反权威、挑战权势阶层的倾向,即有些政府官员指责的"自由派偏见"。有人对记者的政治偏向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新闻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在选举投票、堕胎、同性恋等国内社会问题和对外援助问题上采取"自由派"立场。凯利事件的主要报道人安德鲁·吉利根"虽然多次揭政府的疮疤,但他本身无党派,同事称他不过是个费尽心思去挖掘新闻而惹来麻烦的人。"11

从工作性质和特点上看,媒体与政府就容易产生对立:新闻媒体以曝光作为使命,而政府则有意操纵信息流动。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认为,官员和媒体的目标迥然不同,政府官员要培育一项政策直到它可以经受政治攻击,而媒体的目标是不论政策是否会受到损害都要得到新闻报道。

对于一个具有政策意义的新闻事件,政府和媒体做出反应的动机往往截然不同:政府的反应首先是消解性的,即试图将其纳入已有政策架构;而媒体的反应首先是扩散性的,即尽快地向广大范围传播出去。沃尔特·李普曼曾说:新闻是"四处搜索、永不停息的探照灯,它将一幕幕的黑幕曝光。"12媒体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因为政府总是企图掩饰决策过程中的分歧,希望报道有利于自己;而对媒体来说,正是决策过程中冲突的一面才值得注意和渲染。

媒体的操守--"不自由,毋宁死"

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个极其重要而又极为复杂的话题。固然,认为西方的新闻界与政府的利益永远对立、从不重合的看法是错误的;而认为媒体运作惟政府马首是瞻的看法同样不正确。媒体和政府永远都是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只是与我国相比较,西方的媒体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让我们回到"凯利事件"来仔细分析:"凯利事件"是媒体与政府矛盾冲突激化的结果,凯利是死在政府和媒体角力中的非职业化操作之中。凯利曾对记者表示,在他被迫卷入英国政府和BBC关于伊武器"造假"争执后,他整个人就感觉被"放进了绞肉机里"一样,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巨大压力。13政府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弄虚作假并企图控制舆论。代表凯利家人和记者吉利根出席司法调查聆讯的律师们以"骗子、恶霸、伪君子"来指责英国的国防大臣。14对于BBC来说,它明文规定不能根据单独匿名消息源刊登报道,而其记者只根据一个消息来源发布重大新闻,并且报道中有严重不严谨的地方。如吉利根一再称援引的是英国"高级情报官员"提供的消息,而事实上凯利只是一名生物武器专家,在英国情报部门中没有任何头衔和职位。这既间接酿成了惨剧的发生,也多少影响到BBC多年来创下的"客观、公正"的声誉。

但是,我认为BBC在这场惨剧中可以基本不负责任,它在揭露真相时的胆识足以弥补它技术操作上的失误。"任何信奉不受威胁的新闻界在健康的民主社会中的角色的人,都应该坚决支持和捍卫BBC试图做的事情--调查公众是否在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理由上受到误导。"英国西敏斯特大学传媒系教授斯蒂芬·巴奈特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采用单一消息来源的做法辩护。他在英国报纸《卫报》上撰文说,在国防和安全这些容易触犯保密法的领域中,记者很难找到愿意开口讲话的消息人士,但这些领域又特别需要新闻监督。15

因此,BBC的独立性是没有任何理由受到威胁或伤害的。BBC董事长加文·戴维斯宣布:(如果)"保护了BBC公司80年的体制应该被完全抛弃掉,由一个外部机构来代替,这必然会使BBC的事业一落千丈。"16

弥尔顿在1644年的《阿雷奥帕吉蒂卡》中阐述了出版自由的观点:"虽然各种学说流派可以随便在大地上传播,然而真理却已经亲自上阵,我们如果怀疑她的力量而实行许可制和查禁制,那就是伤害了她。让她和谬误'交手'吧,谁看见过在自由而公开的交战中,真理会一败涂地呢?"17的确,新闻界的独立性对其可信度而言绝对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独立性,就注定灭亡。"不自由,毋宁死",这句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雄帕特里克·亨利所曾引用过的希腊格言仍然可以作为BBC和其他媒体所遵循的圭臬和操守。

注释:

[1]固山《半数美国人认为政府误解伊情报布什支持率大跌》查于新华网2003-07/13。

[2]小刀《BBC特立独行由来已久》查于中国新闻网。

[3]牛道斌《英政府与BBC的激烈冲突》见《世界新闻报》2003年7月28日第56期。

[4]张桂珍编《国际关系中的传媒透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5]唐娟《传媒、政府、政党--对近代欧美国家传媒与政府关系之演进的历史考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4期。

[6][17]J·赫伯特·阿特休尔著黄煜等译《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华夏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7]戴维·巴勒特著赵伯英等译《媒介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1月版。

[8][12]吴惠连《美国新闻界纵论》载于《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

[9]范士明《美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及其舆论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4期。

[10]范士明《"CNN"现象与美国外交》《美国研究》1999年第3期。

[11]中和《BBC记者吉利根--屡与政府交手的揭疤人》《海外星云》2003年第24期。

[13]《英媒体公开凯利遗言:感觉被"放进了绞肉机"》载于《北京晨报》2003年7月21日。

[14]《英报称政府、BBC和凯利本人都有错》查于大洋网2003-09/27。

[15]《证实凯利是其报道消息来源BBC遭到媒体群斥》中国新闻网2003/Jul。

[16]《新闻独立权受威胁政府因凯利事件将惩罚BBC》中国新闻网2003-07/28。

猜你喜欢

凯利政府
欧文凯利自控阀(上海)有限公司
欧文凯利自控阀(上海)有限公司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跌宕起伏的19世纪——乔治·凯利的滑翔机
用戏剧的方式教历史
交朋友
凯文·凯利@中国:来自“如果之乡”的趋势魅影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