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飞奔录(上)

2004-04-29解俊山

旅游纵览 2004年10期
关键词:汤面河西走廊拉面

解俊山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的一部分,名称不张扬,走廊而已。然而,这个走廊却拥有近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相当于两个河北省。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河北作家采风团一行仅仅活动了6天。如果将6天时间粉碎,抛撒在河西走廊,恐怕连芝麻盐都算不上,若想多走一些地方,惟有飞奔。还有一个原因,河西走廊是由绿洲、戈壁和沙漠组成,绿洲以外的地方,满目苍凉,无须驻足。在沙漠戈壁中旅行,人们坐在面包车内,就像葡萄挂在制作葡萄干的晾房里,很难保持水分,尽管出发前喝了许多水和汤面,路上却从未发生需要停车“解决”的问题。为了尽快投入下一个绿洲的怀抱中,我们惟有飞奔!

一路上,多亏甘肃朋友的陪同和接应,所有的飞奔都有明确的目标,从未走过冤枉路,或行或止,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和安排,因此时间虽短,收获颇丰,竟有许多的随想需要记录……

驻足兰州

2003年10月中旬,河北作协组织了西北采风团,专程采访具有“丝路孔道”之称的河西走廊。当我在渤海之滨接到出行通知的时候,就像一个农民即将走向秋天的田野,内心充满了渴望和喜悦。

从小就知道遥远的西部有一条丝绸之路,其中最著名的路段是河西走廊。从地图上看,西越兰州后便是河西走廊,起自兰州西北,止于疏勒河玉门关,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走廊地带自然环境不算太好,然而却有许多稀绝的文化古迹,有许多令人向往的地方,譬如武威、张掖、敦煌、嘉峪关、玉门关、阳关……

我们出发的前两天,西北地区普降喜雨,出现了少有的秋汛。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车窗外闪过的黄河与渭河浑黄而浩荡,那古老的颜色令人望而生畏;就像缺少油水的人吃多了肥肉会闹肚子一样,水淋淋的路基显得泥泞松软,潼关附近的铁路线上因雨水浸泡出现了滑坡。因此,我们乘坐的特快列车无论如何也快不起来,到达兰州时晚点8个多小时,已是2003年10月14日凌晨两点多。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兴致勃勃,因为河西走廊已经近在眼前,久已向往的旅程即将开始。

当夜,我们在甘肃省组织部招待所简单睡了几个小时,便匆匆起床。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我们不可能用很多的时间完成一次采风,我们急于踏上河西走廊的旅程,因此我们最关心的是车辆和陪同问题。然而,关心并不用我们操心,因为我们有一位善于处理任何复杂问题的领队——河北作协党组书记李刚同志。我们一行七人,李刚既是领导又是长者,按理说事务性的工作应该由我们来做,无奈一群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跟着他,一切听他安排。

早饭过后,我们围着李刚,估计都想知道下一步的安排,但从眼神上看,谁也没动脑子,就像一群懒汉在晒太阳。李刚看看手表,从容地说甘肃作协的同志大约11点钟来招待所看我们,上午还有点时间,我们先去看“黄河母亲”吧。我以为去看从兰州市区穿流而过的黄河,因为我们习惯称黄河为母亲。到了黄河边,方知“黄河母亲”原来是一尊塑像。塑像展示:一位年轻貌美而又慈祥的母亲半仰半坐,宽大的胸怀如同起伏的波涛,任由赤子在身上嬉戏攀爬。据说这是一尊名声很大的塑像,正在申请专利。在我看来,塑像本无惊人之处,然而她坐落在黄河边上,犹如从黄河中飘升出来,那宽厚博大的母爱便显得格外神圣。黄河哺育了我们,我们也经常以各种方式歌颂黄河。为黄河塑像,却是甘肃人民的创举。由此可见,甘肃是民族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

中午与甘肃的文友们会面聚餐,李刚书记代表河北作协向甘肃文联、作协赠送了一幅字,那是他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旭宇先生专门写给甘肃文友的,字好,词也好,气势磅礴:“风采三秋明月,文章万里大江”,且不说这幅字本身价值几何,其意义在于我们借此表达了对甘肃作家的崇高敬意。

聚会很热烈。饭后,甘肃作协的秘书长找了一台面包车,拉着我们参观了四十里黄河风景线。风景很好。甘肃作协尽了地主之谊,也尽了力。然而,文化单位实力有限,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前往河西走廊的车辆和陪同。李刚接了一个电话,笑着告诉我们,省长助理给我们安排了车辆和陪同人员,明天一早就出发。

晚间,省长助理宴请了我们。他不仅是高级官员,而且是卓有成就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到衣着朴素、言语朴实,与普通百姓别无二致。席间,他像兄长那样与我们谈笑,如数家珍般地介绍河西走廊的一切情况,语言如同行云流水,几乎用不着到记忆中去搜寻,就将河西走廊的风俗、物产、文物古迹列举无遗。曾听李刚介绍,这位省长助理到甘肃工作还不到一年。然而,省长助理对河西走廊的熟悉程度,却让我以为他是甘肃的土著人士。

在他为我们提供的采风索引中,我记住了两句话。他说,很多人一提起河西走廊,就以为全是沙漠戈壁,其实还有很多的绿洲,有非常丰富的矿藏等着我们去开发。他还说:河西走廊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一条很好的旅游线路。为了配合开发旅游,各地市的道路都经过整修,还建了许多酒厂,你们可以走一路喝一路,喝各种品牌的酒。现在有人戏称河西走廊为“河西酒廊”,乍一听似乎有点贬义,其实也不妨换个角度,把这篇文章从正面做一做。

当晚,我们喝的是平凉名酒九粮液,属浓香型,与驰名中外的五粮液相比,虽属无名晚辈,但那种入口绵软、回味清香的品质,堪称琼浆玉液。品着美酒,体会着省长助理对河西走廊的情感,我仿佛闻到了千里戈壁滩上弥漫的酒香……

汤面与美酒

10月15日晨,天刚蒙蒙亮,我们的陪同和面包车已经在招待所门口等候。早饭后,我们将即刻启程。

这顿早饭,也是采风的内容。昨晚已经约定,今早吃兰州拉面。这几年,兰州拉面已经在全国拉开,我们很想知道正宗的兰州拉面是何味道。平凉宾馆的老总带我们来到一个荣获过拉面金牌的拉面馆。店内,有大堂,有雅间,明亮洁净,陈设朴素大方,空气非常新鲜。

在等待期间,我们出于好奇到厨房观望。但见拉面的师傅动作很一般,双手几乎不离开案板,没有一点表演的姿态,轻轻几下,便有一把面条入锅,一把便是一碗。那碗很大,在我们看来,能吃下这一碗面的人,除非是民工。几位女同胞纷纷声:要小碗的。拉面上来的时候,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先上来的几碗端给了女士。

每人一碗拉面、一个自助餐用的托盘,托盘内有两片酱牛肉和几样小菜,好看又好吃。再看那拉面,牛骨汤是白的,面是白的,漂浮的香菜是翠绿的,汤水宽绰并不显多,面条若隐若现并不显少,比例十分协调,诱人食欲。及至吃起来,方知拉面口味胜于形式,那牛骨汤鲜美无比,那拉面柔软可口。我们在各自的城市都吃过拉面,而且那饭店也都标明兰州拉面,但我们一向认为那是便饭,而不是美食。真没想到真正的兰州拉面竟是如此的美妙。更没想到的是,先上的是大碗,后上的是小碗,要小碗的女士吃了大碗的,要大碗的反而吃了小碗的。吃大碗的并没觉得费劲,吃小碗的就有点遗憾,还没法说。因为碗一般大,只是面条多少有区别。吃罢拉面,我们匆匆出发,不知其他吃小碗的男士作何感想,我离开拉面馆的时候内心充满了遗憾和留恋,暗下决心再让我遇到这种拉面,定要吃个痛快!

西出兰州,我们的面包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尽管路旁的大地已经呈现出苍凉的景象,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仍然没有离开城市的感觉。后来下了高速路就看到了沙丘和戈壁,看到了雪山,及至车上乌鞘岭,皑皑的白雪就到了路边。这时小说家何玉茹觉得耳朵不太好使了,翻开地图一看,乌鞘岭海拔3500多米,原来是高山反应。车过乌鞘岭,我们所走的地方大约都在一千多米的高度上,远离了高山反应和白雪,却更多地看到了戈壁和正在沙化的土地。再看远处的雪山,就觉得它显得异常的可爱。死寂的荒漠和偶尔经过的生气盎然的绿洲,让我们意识到已经进入了长达千余公里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风神的天下,吹干了天空,吹干了大地,在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中,草原绿洲时隐时现,我感到了生的艰难,也体会到活的刚强。有绿洲,就有城市和村庄,绿树掩护着楼房和农舍。我惊讶地发现,只要有墙壁,就有酒的名字。

兰州至雷台(凉州)所见酒名八种:藏韵酒、西凉啤酒、藏圣美酒、雪山风情酒、精品龙泉酒、腾格里特液、金藏酒(高原明珠)、青稞藏酒。

从雷台汉墓到武威市区记录酒名四种:英雄本色、莫高干红、新武酒、新雷台。

15日傍晚到张掖市(甘州),沿途见酒名六种:丝路春酒、裕固王子酒、滨河特曲、古甘州酒、喜洋洋酒、龙行天下酒。当晚,在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金张掖,主人请我们品尝了当地名酒《丝路雄风》和《祁连干红》。酒宴上得知,仅张掖市就有30多个酒厂。

16日中午在临泽县城用餐,所见酒名三种:昭武酒、流金岁月、西部风采酒。

17日上午,在嘉峪关附近见酒名一种:汉武御酒。

17日傍晚到达敦煌,当晚饮用敦煌文化名酒。19日下午,参观阳关后,在附近的南湖林场农家饭店用餐,饮用敦煌春和莫高干红。

河西走廊一行途经武威、张掖、嘉峪关、酒泉四个地市,直至阳关,共见酒名27种,曾饮用英雄本色、丝路雄风、祁连干红、流金岁月、敦煌文化名酒、敦煌春和莫高干红。由此可见,人们戏称河西走廊为“河西酒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诗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我看来,这一名句可能有三层意思为朋友孤独之旅忧虑;河西走廊好酒多;河西走廊的人热情好客。我们河北作家采风团一行,对此体会颇深。

在绿洲,在待客的餐桌上,有两种东西必不可少——汤面与美酒。

每餐至少上两至三道汤面,样式新颖繁多,其中拉面、臊子面、扁豆面和线头面最有特点。拉面世人皆知,线头面可以顾名思义。那臊子面也是牛肉面的一种,与拉面的区别在汤上。臊子面的汤成卤状,内有肉丁、面筋丁、豆腐干等物,加上特有的调料,滑爽可口,别有一种新鲜滋味。扁豆面呢,汤也成卤状,但那面不是细长条,而是豆粒大的菱形薄片,形状奇特,西部口味。一顿饭吃几道汤面,开始我们不习惯,也不理解,只是觉得新鲜。

在我们奔往敦煌的途中,参观了桥湾古城博物馆,看人头鼓、人头碗,领略清代的反贪文化,同时也看到了一具出土于桥湾城东南风蚀台地的木乃伊。讲解员说,这是一具没有用药物处理过、完全是由于当地干燥多风的气候所形成的木乃伊,距今三百多年。这时我突然想到,在戈壁和沙漠的包围中生活,人体水分消耗很大,多吃汤面乃是生命的需要。以绿洲为城堡坚守在荒漠的人们,用各种汤面招待客人,其中饱含着关爱和智慧呀!

喝酒则是餐桌上的主题。汤面滋润身体,美酒营养精神。人们常说吃啥补啥,惟有精神最难补。我们一行,原本只有我勉强算个能喝一点酒的人,其他人都是滴酒不沾。可是,没酒不成宴席,那一道道的莱、一道道的汤面靠什么去连接呢?主人的热情靠什么来抒发呢?斟上酒,你不喝,人家会认为你不好接触,你跟人家不亲热。起初,由我充当喝酒的主角,后来同志们发现我难当重任,在气氛的感染下也端起酒杯。

河西走廊的酒场有两大特点:人情厚,程序严。主人向客人敬酒,手托瓷盘,上边放三四盅酒,只敬客人,主人不喝。私下我为此间陪同我们的省国税局的郑主任,这是什么习俗?太不公平了!郑主任说,过去我们这里贫穷,有吃有喝先可着客人,客人吃饱喝足了,自家人才能吃喝。有时候主人敬酒客人不喝,主人就认为没有陪好客人,客人走后,他要难受好几天。从中可见当地人情之厚。说到喝酒的程序,一场酒宴依次分三个阶段:主人敬客人客人回敬;主宾划拳行令。不划拳,酒宴不能结束。

16日晚,夜宿张掖市高台县城。夜幕降临时,我们在主人热情的引领下步入餐厅。为了逃酒,我没有上主桌,因为那里历来都是最热烈的地方,也是耗酒最多的地方。当我强行与高台县国税局的工作人员及司机们坐到一桌时,突然发现失算了,因为这一桌只有我一个客人,必须承受七八位主人的敬酒,才能转向客人回敬的程序。尤其严重的是,主人们出于礼貌,都等着给我敬酒,否则酒宴就无法进行……结果,第一个程序还未完成,我便因不胜酒力而悄然退出晚宴。当我借口去洗手间走到招待所空旷寂静的院子里,突然感到十分地孤独,想到绿洲以外的戈壁和沙漠。隐约传来的酒宴的欢笑声是那么令人留恋,空气中浮动的淡淡的酒香是那么的迷人。美酒诱发的豪情使寂静的绿洲充满了活力,那热烈的划拳行令声是人类对荒漠的轻蔑和挑战。

此时此刻,我对酒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好感。如果河西走廊没有酒,绿洲的活力将会相应减弱,坚守者的寂寞将会增加几分。也许正因为如此,河西走廊才诞生了数十种美酒,河西走廊才有了“河西酒廊”的美称。

一路上,汤面和美酒滋润着我们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在戈壁和荒漠中欢乐地飞奔游览。

猜你喜欢

汤面河西走廊拉面
河西走廊的风
浓情一碗咸汤面
浓情一碗咸汤面
在河西走廊聆听
神奇的拉面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异国的清汤面
智端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