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04-29冯之浚

决策与信息 2004年12期
关键词:发展

冯之浚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战略眼光出发,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科学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科学民主的决策,才能促进发展、深化改革。解决我国转型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稳定。

一、 和谐理念与深化改革

中国共产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历次代表大会都围绕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党的任务和建设方面不断推出创新性论述,这些都是在科学总结执政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体现出,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和凝聚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改革开放25年来的经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改革观,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理念适应了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要求更加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强调要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深化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要使大多数人受益,这必须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的一项原则。为此,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贯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今后的改革必须注意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1)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和谐。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评估产业政策的就业效应,使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实现和谐。(2)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和谐。要注意克服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的现象,克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促使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3)中央权益和地方权益的和谐。要重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种力量在改革中的积极性,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内部的权利分布更加和谐。(4)利益总量和利益分配的和谐。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进利益关系调整,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让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成果。这对顺利推进未来的改革至关重要。

在整个改革的进程中,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使他们愈来愈深刻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人民的富裕之道,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 和谐理念与科学民主决策

社会和谐是人道社会主义,包含着尊重自然的基本诉求,是对资本主义竞争理论的彻底修正,与马克思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一脉相承,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自觉调控,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它提倡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自我克制、自我超越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深化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人本”、“公正”、“法治”、“多元”、“绿色”,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基本上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不仅挫伤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歪曲了人们的价值,而且极大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发展的新路线,使经济高速增长,生活不断改善,同时产生了诸多不协调的现象。中共十六大以来,先后提出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等战略发展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说明我们的发展观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社会不公一旦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就会酿成社会动荡,发展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鼓励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忽略社会公平,否则我们将难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更会引发深层的体制矛盾。因此,要慎重处理好公平、正义与效率的关系,既不能因“不患寡,而患不均”传统思想影响而扼杀社会效率,又不能以牺牲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原则来换取所谓均等的做法。在社会保证向每个人提供均等机会的同时,要依靠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在分配制度上不断完善,做到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通过税收达到初步公平,三次分配通过捐赠、慈善事业等渠道进一步实现公正,使利益机制下沉,尽力让全体公民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断激发他们的社会活力,加快和谐社会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要增强社会法治观念,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真正保证宪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和途径,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未经人民授权或者超越人民授权,成为人民之外或者人民之上的治理国家的主体,更不允许少数国家公职人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因此,必须重视以法治“官”、以法治权,防止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全面实现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要清醒认识我国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出现了多元现象。在所有制结构上,出现了国有、集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营及外资等不同经济成分;在分配关系上,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被突破,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在利益格局上,由于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利益不平衡也更加复杂化;在利益主体上,伴随上述变化的产生,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阶级和阶层出现了分化,并且出现了私人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阶层分化是利益格局变动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利益走向多元化的集中体现。面对这些变化,必须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同时,明确认识到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成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因而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应该把他们吸引到共同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来。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合理处理各阶层利益关系,使不同所有制、不同分配方式、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不同阶层间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的劳动、知识、人才、创造都得到尊重和承认,使他们的一切合法劳动收入和合法非劳动收入都得到保护,从而促进“多元一体”格局的不断健全,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还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在和平年代最重视经济发展,其次是社会问题,再次是环境生态。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以化解,社会危机需付出巨大政治成本才能平息,而环境危机一旦发生,将变成难以逆转的灾难。因而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以绿色GDP核算体系考核国家的真实发展水平,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至关重要。

三、 统筹兼顾与科学民主决策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而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20世纪50年代,以刘易斯为主的美国经济学家将发展完全等同于经济增长,结果实践中有些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甚至是“负发展”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末,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增长不等于发展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改革的有机结合。70年代,联合国的《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得到了认可。80年代,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新发展观,强调“人本”重于“物本”,着重人的发展,联合国为此提出人类发展指数(HDI),这个指数超越了经济方面,在经济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力图沟通、平衡与和谐。把人均寿命指标、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和人均收入指标列为综合发展指数,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和谐的综合反映。

中国共产党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指导下,通过现代化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集中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和怎样判断发展的标准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进入21世纪,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不仅国人关心而且世界瞩目。中国的发展在为世界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中国的发展实践也在为发展理论的发展添加着宝贵的思想财富。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25年的经验,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和改革观,提出了“五个统筹”,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要科学地把握、正确地认识、全面地理解“发展”的内涵,就必须摈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坚持科学决策,促进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中国农民为中国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却愈来愈排挤在现代化成果之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3年更达到3.2∶1,我国1988年的基尼系数为0.34,1995年为0.39,2003年0.45,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收入差距警戒线。中国已变成“居民收入很不平等的国家”。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保等方面成为二元结构的牺牲者。我们渴望通过城市化解决二元结构问题,但城市规模的扩大,房地产的快速开发,带来的却是强制性征地、克扣法定补偿和推诿就业安置。失地农民不仅没有现代化,反且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潜伏下更大的社会危机。拿环境来说,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中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通过截污城区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加重了。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水源污染。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重点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适度发展小城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带。

统筹区域发展:不发达地区在竞争中日益落后,中国的区域差距日趋扩大,严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统一和谐。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却相应下降。从人均GDP来看,1980年到2003年,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1∶2.59,中部和东部由1∶1.53扩大到1∶2.03。环境也是如此。西部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和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开发森林和矿产,破坏了生态环境。近年来的南水北调、森林禁伐、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最直接的受益者还是发达地区。环保上的区域不公平是明显的,“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没有得到落实。为此,必须继续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同时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促进中部隆起,也要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上下功夫,并继续关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武汉经济区等五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兼顾并重,使之共同发展。通过农产品的剪刀差和工人的低工资积累起巨大的国有资产,已通过各种途径流失,形成了中国社会越来越大的贫富两极分化。城市和农村内部的差距也很大,在城市中,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的差距由1998年的3.09倍扩大到2000年的5.02倍;在农村,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差距由1998年的4.8倍扩大到2000年的6.5倍。从环境上看,富裕人群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大、人均排放污染物多,贫困人群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受害者。富裕人群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享受医疗保健,以补偿环境污染给生活质量带来的损害;贫困人群却没有能力选择生活环境,更无力应对因污染而带来的健康损害。因此,要关心公共管理、关心社会保障、关心教育文化。就是要注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问题。为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不仅能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还能为生态脆弱地区解决就业问题。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技术进步必然带来就业的减少。而循环经济由于生产链条的延长和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反而扩大了社会就业。同时,要重视开发新能源。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为主,众多人口每天呼吸不到清洁空气,企业的利润以人民的健康为代价。新能源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世界新能源年增长速度已超过30%,中国人口太多,资源太缺,生态太弱,必须舍得花费最大成本去投资新能源的开发,并利用价格、税收、财政等政策激励新能源的发展,使我国能源结构得以调整和改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是中国百年来正反经验的高度总结,是近年来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充分肯定,也非常重要。

“统筹”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也充分体现了和谐之意。实际上,统筹就是兼顾,兼顾就是和谐。

和谐,既是古老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的现实选择。和谐,将为未来的人类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谐作为一种理念创新,应成为我们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