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继续变暖

2004-04-29秦大河

决策与信息 2004年12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

秦大河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专家预估: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1.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如下:(1)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2)近百年来,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3)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目前已达到368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这可能是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4)近50年的温度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

2.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7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3.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对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

结果表明:(1)全球平均气温到2100年时将比1900年上升1.4℃—5.8℃。这一增温值将是20世纪增温值(0.6℃左右)的2—10倍,可能是近一万年中增温最显著的。(2)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增加,但大部分区域很可能年际变化较大。(3)北半球雪盖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4)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0.09米—0.88米。(5)一些极端事件(如高温天气、强降水、热带气旋强风等)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我国科学家使用国际上先进的全球气候模式和我国区域气候模式,预估了我国未来气候的变化。结果表明:(1)我国气候将继续变暖。到2020—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到2050年,全国平均气温上升2.2℃;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9℃。(2)我国气候变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到2030年,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3)我国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东南沿海增加值最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变干的趋势,华北和东北南部等一些地区出现继续变干的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

1.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冰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

(1)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我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与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

(2)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 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

我国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小冰期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后退状态。1962年至1980年,冰川退缩了80米;1980年至1992年,又退缩了60米。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平方公里左右。

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冻土面积继续缩小。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80%—90%的岛头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形成融化夹层和深埋藏冰土;表层冻土面积减少10%—15%,冻土下界抬升150米—250米,亚稳定及稳定冻土温度将升高0.5℃—0.7℃。

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高山季节性积雪持续时间将缩短,春季大范围积雪提前消失,积雪量将较大幅度减少,积雪年际变率显著增大。

(3)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以我国青海湖为例,其水位在15—19世纪近500年间尽管存在较大的升降波动,但出现直线式下降趋势却是在近百年,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仅在1908—1986年间就下降了约11米,湖面缩小了676平方公里。

(4)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1900年以来,全球变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厘米—20厘米。这将会严重影响珊瑚礁、珊瑚岛、礁岛、盐沼以及红树林等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进而影响海岸带环境和经济。

根据实测资料显示,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豪米,近几年上升速率加快。据专家预估,到20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厘米—16厘米,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厘米—26厘米,预计到21世纪末将达到30厘米—70厘米。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

(5)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加。现有的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程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

2.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

(1)气候变化将使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一些地区是正效应,在另一些地区是负效应。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后,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早稻、晚稻、单季稻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减产,其中早稻减产3.7%,晚稻和单季稻减产10.5%;玉米总产量平均减产3%—6%。二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研究表明,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气候变暖后,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华北目前推广的强冬性冬小麦品种,将由半冬性的冬小麦品种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千米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千米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千米左右。三是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温度高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 优越的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地区延伸。

(2)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一是地表径流将发生变化。到2050年,全球年平均径流变化将表现为高纬和东南亚地区径流增加,中亚、地中海地区、南非、澳大利亚呈减少的趋势。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较大。二是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将出现变化。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预计,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而且西部 地区由于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水资源笼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较大。三是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等将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可能增强全球水循环,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但降水变率可能承受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四是一些地区的水质将出现变化。全球变暖后,一些地区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年平均流量明显增加的河流,水质可能会有所好转。

(3)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可能增加,危害人类健康。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全球变暖后,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将增加,危害人类健康,其中包括对人体直接影响,对病毒、细菌、寄生虫、敏感原的影响,对各种传染媒介和宿主的影响,对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的影响,等等。

(4)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人类居住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得人与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
北极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保护生物多样性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咦?气候会变化?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