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平故乡行

2004-04-29何映森

青年作家 2004年8期
关键词:渠江小平广安

何映森

邓小平故居

到达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随人流走进邓小平故居。眼前这个具有川东风情的农家三合院,青瓦粉墙,坐东朝西,由东、南、北三组单层建筑构成,虽显得十分古朴典雅,但仍让我感到它是那样的庄严和神圣。

一代伟人邓小平于1904年8月22曰诞生在这个三合院里,并在这儿度过了他整个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当我走进邓小平当年生活过的房间里,看到他曾经睡过的安有木栏和顶棚的木床,就仿佛感觉到那里还存留着小平的气息和体温。这木床的床架雕着“龙凤呈祥”图案,工艺精美,彩绘鲜艳。据介绍,此床原是小平母亲淡氏的陪嫁,小平父母独独让小平睡卧这样珍贵之床,足见父母对他的厚爱是何等深切。

床的一旁摆放着一张已褪色的红漆书桌,发出淡淡清香。小平小时候就曾在这张书桌上读书学习。桌上的一盏油灯,桐油未尽,灯芯似燃。透过它,我又仿佛看到小平当年为求知报国而伏案攻读的动人情景,琅琅的读书声似乎仍在老屋回响。

如今,这个大院已翻修一新,处处更显得增彩生辉。小平故乡人民正千方百计要将它向全国、全世界隆重推出。真是令人为之感动!

我在邓小平故居走走停停,多想追寻伟人成长的足迹,走好人生未来的里程。渠江码头

“渠江明净峡逶迤”,唐代诗人元稹对渠江风光作如此赞美。

渠江,这是一条哺育伟人成长并送伟人远行的江,也是一条伟人最早冲出盆地意识的历史见证。

夜幕中,站在广安渠江青龙嘴码头,见急流翻滚,江涛拍岸雷鸣,灯火灿烂若出其里,心中甚是惊异不已!遥想当年,邓小平还在广安县城读书时,就常来此处江流击水搏浪,往返横渡,显露出何等博大气魄。1919年秋天,他告别牌坊村老屋来到江上,毅然乘一叶小舟去重庆赴法国勤工俭学。他的属相为“龙”,正是龙行水路,终入大海,从此走上革命生涯;他心系祖国和人民,忘我奋斗,飞龙在天,后来遂成为一代扭转乾坤、改革开放的历史伟人。

我想,也许正是家乡这险峻美丽的渠江磨砺了他坚忍不拔的倔强性格,才使他那样有胆有识,敢于面

对革命和政治斗争中的一切惊涛骇浪,哪怕“三起三落”,也最终还会取得辉煌胜利,开创出前所未有的丰功伟绩。

隆隆响动的挖土机打破夜晚的沉静。我见广安人民正在这里修建新的水运码头。我想,那既是对伟人邓小平的隆重纪念,也是要按他的理论,建成广安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呢。

观江流远去永不复返,觉邓小平映入江中的神采身影永留历史的长河中!

邓家老井

我走南闯北,见过多少水井。一时数也数不清。说真话,最使我为之动心动情并加赞赏的,还首数邓小平故居侧面的那口邓家老井。

环绕邓小平故居的山丘仿佛是自然形成的一条龙,而邓家老井就正好作睛点在龙头上,使龙山龙脉一下有了勃勃生气。

我踏着青石板小路急匆而行,走近这口老井,双目瞬间惊讶地看到,在离地面两尺多高的石砌井台之上,露出直径约一米的圆形井口,清亮洁净的井水竟然突出井口,丰盈喷涌,外溢不止。可见它是何等内蕴雄厚、底气十足!有什么能同它相比呢?

我同游人争相掬水而饮,直觉甘洌爽口,比携带的矿泉水还要好喝得多呢!这邓家老井,原是明代洪武十三年邓家一世祖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入蜀安家广安时测地挖掘的,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水井掘成后,邓家不光自家饮用,也让附近30多户农民饮用。童年的邓小平经常帮助母亲淡氏到井边提水洗菜,并向来井边挑水的农民问寒问暖,和他们建立起深厚友情。此井井水四季不枯,即使遇到大旱之年一样丰沛不减,真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饮水思源。我饮下井水,对邓小平及他家人深表敬意。并由此想到,这邓家老井丰沛的井水,不也正好象征着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的邓小平理论么?它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无价之宝。

石墓蕾联

站立在佛手山邓家先孺石墓前,眼观墓门石柱上刻写的“阴地不如心地后人须学好人”的警联,我耳内仿佛听到邓家先孺、老辈谆谆教导子孙之声。那语重心长、刻骨铭心的育人家训,像警钟长鸣,不时敲击在我的心壁上。

我敢说,“阴地不如心地,后人须学好人”这十二个并不显赫的文字,超过了千百年来多少教人至理、传世名言。据说,这一警联出自邓小平父亲邓绍昌老先生之手,他对儿子及后人寄托着多大的殷切希望啊!邓小平在父亲邓绍昌老先生和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培育下,真正成为了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好儿子(邓小平自己也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衷心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仔细端详墓碑右侧下端所刻的邓家后代邓先圣(邓小平)、邓先修、邓先治、邓先清几兄弟的名讳,我的目光仿佛穿过时间的隧道,看到邓小平在由“做好人”起步,到接受真理,迈上艰难曲折的风雨征程,经历战火冶炼,“三起三落”,终成一代伟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所走过的光辉之路。

万丈高楼平地起。伟人邓小平正是从牌坊村一位平凡的农家子弟受到良好教育起步,逐渐成长起来的。

印盒石

邓家先孺墓旁,巍然独立一方高六米的百色巨石。它形同装藏传国玉印的盒子,所以当地人称作“印盒石”。眼观这方巨石,心想只有一代历史伟人,才配执掌和托负得起盒中的那方大印吧。

不知何年何月,在无土的印盒石石缝间长成一棵绿荫如盖的黄桷树。它用高枝阔叶为巨石遮风挡雨,又用粗壮的树根紧抱石壁,像是保护这宝贵无比的玉印之盒。印盒石旁有一天然水凼,常年水满,生着青苔,那自然是专供玉印备用的有色印泥了。

我在印盒石下听到一则奇闻:就在伟人邓小平逝世之时,印盒石上突然显现出邓小平的半身头像,清晰犹如幻灯投影。发现者一传十、十传百,顿时引来数万人围观、祭拜,就像瞻仰邓小平的遗容、遗像一般。我从不相信封建迷信,但此刻不能不信当地人亲口对我讲述的生动奇事。大千世界故然无奇不有,但这一奇闻的传播,我觉得不能只认为是人们的一种猎奇现象,更多地说明了邓小平家乡人民对这位被全国、全世界公认的伟人,是何等的热爱和崇敬啊!

不论往后风风雨雨,坚实如磐的印盒石必当屹立千年万载。

邓小平故居陈列椒室

邓小平故居陈列室坐落在一大片生态绿林中。远远望去,就像碧海中的一只巨轮劈波航行。

这是象征着形成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开拓前进的邓小平理论的一只巨轮么?霞光映照,它的船头仿佛飘扬着鲜艳的红旗,我和游人怎不对它肃然起敬?

它坐北朝南,青瓦盖顶,粉壁作墙,充分吸取川东民居特色,让人自然想到邓小平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平凡本色;它设计独特,三重馆室错落有致,合为一体,托起一座高峰建筑,又巧妙地让人联想到这位”三起三落”而最终创建华夏丰碑的伟人形象。

如今,广安人民为深情纪念这位伟人,充分展示他光辉的一生,将陈列室面积扩大到6800平方米,并用现代高科技,将声、光、电设施立体组合搭配,营造出真正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式展厅及雕像、碑体,让人进入室中顿觉耳目一新、观感良多。

由此,我心中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人,人民也会全心全意地敬仰他。人心和历史老人都是最公正无伪的。眼前新建的邓小平故居陈列室就是一个最好、最有力有说明。

邓小平铜像广场

我十分喜欢在牌坊村刚建成的邓小平铜像广场漫步观光。

邓小平自从赴法国勤工俭学离别广安后,就因随后身负重任、工作繁忙一直没有回过家乡。家乡人民是多么渴盼有一天他能重返故乡啊!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就在他今年的百岁诞辰之时,他的一尊慈容铜像就要回到牌坊村了。家乡人民为隆重迎接他的到来,老早就忙忙碌碌地作起准备,首先建造着他铜像屹立的占地30亩的绿色广场。他们热烈开展有深远意义的“我为邓小平故里植棵树”的活动,牵动了党政领导、海内外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心。他们纷纷前来“植下一棵树,献上一片情”,表达对邓小平的无比敬仰和怀念。这样,建造的邓小平铜像广场就完全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被青山环抱,碧水映衬,景色分外优美迷人。

广场中心草坪之上,一座巨大的汉白玉基座已经落成,只待他的诞辰那天,中央领导将亲临广场剪彩、揭幕,他的铜像这时就会端坐在汉白玉基座上,与家乡人民和广大游人见面。他将永远凝视故乡的山山水水,笑望乡里乡亲和四方来人。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幕啊!

但我担心,就在那一天,就是这样的大广场,恐怕也难盛下乡亲们和所有缅怀他的人们的一腔腔深情敬意吧!

猜你喜欢

渠江小平广安
广安清廉地图
The influences ofsupplemented subgroups on the structure of finite groups
渠江边
渠江边
脱贫攻坚的渠江画廊
基于RMP分析的渠江源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放风筝
“广安要走在全省改革开放前列”——专访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