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时候找心理咨询师谈谈
2004-04-29花生
花 生
社会竞争的激烈使现代人遇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情绪障碍、家庭婚姻问题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五方面的问题困扰着人们的精神心理健康,成为影响人们工作效率、生活质量的五大精神“杀手”,而且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存在于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的职业群体中。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人们要避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在自己,应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情商,学会说话、办事,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开发自己的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方法,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纠正不良行为,改善人际关系,保持一种舒畅、愉快、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去享受工作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一旦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排解。
走进心时咨询室
风向文静的外企职员温迪,平我前在网上结识了一位无话不谈的网友,平日里许许多多压在心底的小秘密,都讲给他听了。没相到过了日子,温迪赫然在北方一家日报上看到一则情感故事,细节与她讲给那位网友的一模一样。温迪责问对方,而这位网友却就此消失于网际空间了。从此温迪走路、吃饭都觉得有人跟着她,接电话觉得被人偷听——情况越来越严重,终于没有办法继续工作,被迫辞职。
艾瑞克的公司突然大规模裁员,他所在的部门被“一锅端”。尴尬的是,他就在半年前贷款买下了价值70多万的房子。本以为再找一个工作并不难,但居然一年多没着落,意志消沉的他整天在家痴睡,终于得了幽闭症,不愿见任何陌生人,不敢上公交车……家人帮他找到了工作,他也不能去干了。
在这个世界上,心灵的痛苦、焦躁和疲惫,有时比身体不适更折靡人。是听天由命,随它去,还是该看看医生,做治疗呢?在西方,无论是夫妻吵架、事业受挫还是亲人过世,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还是找我的心理医生谈谈吧。”
而如今人们碰到的心理问题不比西方社会少,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情感折磨不比西方社会轻。专业的心理医生在哪里?他们真的有用吗?如何判断自己什么时候该看心理医生?
我看心理咨询
最近,心情突然轻松下来。前一阵子心情很差,工作并不很紧张,可人总是觉得累、睡不够,上班的时候莫名奇妙就发脾气。于是想去看看心理医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堂预检台的小姐非常和善,问:“你是不是第一次来?”我点头,她又问:“那你想看哪个方面呢?”我想了想,说:“工作压力吧。”她便给我推荐了一位女医生。二楼走廊里,坐着的都是等候的人,我也坐在门口等。咨询室的私密性很强,前一位咨询者和心理医生在里间关起门交谈的时候,其他人只能在外面一间等着。轮到我了。我把这一个月来的事情跟女医生说了,她笑笑说:“你应该是有点轻微的抑郁症,吃点药就会好的,不要紧。不过这药吃了会很想睡觉,自己忍着一点就可以。”跟她聊聊,心情好了点。下去交费,药倒是出奇地便宜,才10块钱多一点。
回家按医嘱吃了一个多星期,到了下午就想睡觉,心情也没见好,索性不吃了。几天后,情绪又低落下来,又烦又懒,又想去看心理门诊。这次是个中年男医生。他微笑地看着我,眼睛很亮,挺让人信任的感觉。听了我的复述,他慢慢地说:“你这种情况在工作不久的人群中蛮多见的,要说是抑郁症么,也没那么严重,顶多是一种暂时的心理不适应。你是不是对自己的要求一向挺高的?是不是总想做到最好?其实人都有各自的长短,你只是看到了别人的长处,没有发现他们都有软弱的时候。”他话不多,但语速、神态都像个和善的老师,很能抚慰人心。我反省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心情突然轻松下来。最后他给了我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做不到的时候,对自己宽容一点。”
为自己打理心情
北师大心理系的方晓义博士说,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盲点。如果及时调节,可能很快会恢复正常,如果任其积聚,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造成心理疾病。遗憾的是,中国人还没有养成及时“打理心情”的习惯。在西方国家,一个人如果连续几天情绪低落,不能自控,他会去看心理医生;在中国,如果有人这样做,他很可能会被看作是神经过敏。出现这种忽视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几个,一是,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理论,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我们现在更关注的是“生存需求”类,似乎还无暇顾及其他。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中国自古以来以忍为美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自我封闭式性格,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方晓义说,来我这里的,绝大多数是父母为孩子咨询,他们都是被逼无奈、感到问题不能再拖延,或是接到学校的“最后逋牒”才来的。三是,一些人对心理咨询有成见,认为只有“不正常的人”才去看心理医生。喜怒也要“形于色”其实,心理健康比许多人想象得重要得多。有资料显示:当今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70%至80%与心理因素有关,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一些皮肤病。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时代,不论这些变化是否是我们所追寻的,现实的压力迫使我们不停地向前运行。人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被社会异化,人群中充满了焦虑、烦躁、愤怒、失落、紧张、恐惧,人类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危机。你是否发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兄弟般的友情日渐稀少,人们整日包裹在强烈的孤独感之中。竞争的社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而我们还必须遵循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喜怒不形于色”,压抑着自己。人们就像一群刺猬,充满敌意地竖着满身的“武器”。专家认为,孤独、压抑、敌意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找一把“心情的梳子”,当你感到。‘‘今天有点烦”的时候,会不会想到找一把心情的梳子,梳理你纷乱的思绪?方晓义老师说,学会宣泄是调节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各人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调节能力都有差异,当你凭自己的力量不能摆脱心理负担时,心理咨询就是你应该选择的方式。
方老师强调,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曾有个父亲带着孩子来咨询,男孩成绩很差,一直是班级倒数一二名。咨询处的老师建议用改变环境的方法来帮助男孩,即老师和家长都别把孩子当“差生”。两个月后,男孩的成绩跃到了中游。
方老师说,心理咨询就是要帮助人形成自己应对环境的方法和技能,它应该是既治标又治本的。心理咨询人员不是简单地为你“打理心情”,而是交给你一把梳理心情的梳子。
说一句“我去看心理医生”
近几年人们已经慢慢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了,许多大学和医院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电话咨询也红火起来了。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进步的社会期待着心理咨询步入正轨,人们也一定会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平平静静地说:“我去看心理医生。”
其实在人们眼里的心理障碍、隐私等,在心理医生看来往往就是大众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医生不会取笑你,更会替你保守秘密,因为这是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最起码的医德。因此咨询者应该放下包袱,充分信任医生是治病的关键。许多咨询者把心理医生神化了,认为心理医生无所不能,常就诊一两次就要求心理医生能把所有的心结都打开,如果没有达到所希求的目的,便认为这个医生不行。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理疾患常常与咨询者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咨询者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