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景
2004-04-27王飙
王飙
“皮”孩子从来不知上进,淘气,贪玩儿,一副无所求的样子。他们是老师和家长们经常批评的对象,但时间久了,他们也就“刀枪不入”了,怎么批评他都无动于衷。不管你怎么着急,怎么语重心长,“皮”孩子都不在乎,左耳进右耳出,同样的错误下回还照样犯,坏习惯永远也改不掉。
要说的第一个“皮”孩子名叫沈从文。
小时候,他非常喜欢逃学去玩儿。一个夏天的上午,他又逃学了,他的老师毛先生非常生气,下午小从文来上学的吋候,毛老师令他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下罚站。而沈从文那时已经到了刀枪不入的境界了,毫不在乎地来到树下,罚站对他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远远看着小从文,毛老师有些焦急,但听惯了批评之声的沈从文对教训、对批评已经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抵触之情,怎么办呢?当他看到小从文身边的那株生长正旺盛的楠木树,心里有了一些想法。
下课后,毛老师来到楠木树下,沈从文低着头已准备好了等着老师的斥责。但毛老师没了平时严厉的口气,而是变得很平和很亲切:“从文啊,你抬头看看你面前的这株楠木树,你看它的树头,昂首向上,心无旁骛;你看它的枝叶,尽情伸展,就是为了能攫取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啊!它之所以这样,正是渴望自己在未来的岁月里能成为有用之材啊。一棵小树尚且喜欢天天往上长,你作为天地间的一个人,愿意在这棵树面前成为一个懒惰嬉戏、不思进取的矮子和无用之人吗?”
看着眼前这常常面对而立的大树,听着老师很有文采的形容,树的形象开始深深印入小从文的心中。毛老师走后,他抚摸着楠木树,反复打量着它,看着它的强壮高大,渐渐地好像明白了一些什么,他暗自发誓说:“楠木树啊,我一定要比你长得快,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你!”
这株楠木树的形象永远地在沈从文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想到那株少年时代的楠木树。在成为著名作家后,他有一次故地重游,还抚摸着已长得挺拔高大的楠木树,深情地怀念起了可敬可爱的毛老师,还向身边的同学们意味深长地讲了这个让自己终生难忘的故事……
第二个“皮”孩子叫达尔文,是英国孩子。
小的时候,达尔文非常贪玩,在校的学习成绩非常差,为此,常常受到父亲的批评:“你关心的只是打猎、玩狗、捉老鼠,这样下去你会使你自己以及我们全家蒙受耻辱的。”
然而,父親的责骂,在小达尔文的心灵上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有一天黄昏,父子俩沿着家门前的塞文河漫步,看着一条条在河里穿梭的船只,小达尔文非常入迷。这时父亲走过来充满爱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孩子,你看,虽然是在这同一条河流里,却只有那些高挂着白帆的大船,才能航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不断地去开拓自己一片又一片的新天地,去创造自己航行史中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而那些小舟呢?你看它们只能在自家门前的地方捕捉点鱼虾,永远也创造不出什么可值得自己骄傲的历史。做人也是一样啊,你不学习,不上进,不想把自己打造成一艘大船,那你就永远也没有机会到外面去实现你心中的伟大理想啊。我的儿子,你是不想一生都做一个只在自己家门前打鱼捉虾的没出息的小舟的,是吧?”父亲的话,加上眼前生动、壮丽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达尔文的心灵,让他突然想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他感到自己不能再在游乐中虚度岁月了,他一定要把自己打造成一艘“巨船”,去远方、去人生的海洋中,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从那以后,他感到自己成熟起来了,他把自己过去用于玩乐的精力和兴趣,开始转移到了读书与研究中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开始像只饿虎一样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后来,由于他在博物学方面的热情和渊博的知识,被英国皇家海军邀请到“贝格尔”号军舰上作环球航行。这次航行,让他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对物种进行了大量而又深入的研究,终于写出了震惊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化论……
不管是毛先生,还是达尔文的父亲,相信都曾有过对“皮”孩子磨破嘴皮子的教诲,都曾有过严厉的批评,然而他们以前的话都像风一样,飘过之后就无影踪。相比起以往那不计其数的言论来讲,真正起作用的这几句话却不算多。
为什么起作用了呢?苜先不要站在这些“皮”孩子的对立面上,“皮”孩子不吃硬,你严厉,瞪眼,甚至动手,他们受过之后,就把你当成敌人,你的话也就不会起作用了。而且,如果你的批评与斥责不能次次“加码”,不能回回翻出新花样的话,他就会想你不过如此了,还能怎样?!一定要站在“皮”孩子的一边,他们才会认同你的话。
再有,“皮”孩子并不是样样都“皮”的,有些东西是他们喜欢的,在乎的,这就看你会不会适时地借用它了。这里的两位师长都抓住了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景物,对孩子或学生进行触动其心灵的教育,从而激发起他们向上的力量和学习的欲望,就像情境教学一样,意境会增添话语的力量。毫无疑问,这些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超过了以往千万句粗暴、简单的批评或责备。
我们是不是要看看身边的“皮”孩们在乎什么,看看能设计出什么精彩而对路的情境,嵌入他们脑海中,积极地影响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