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九届中国雕塑论坛”纪要

2004-03-19

雕塑 2004年1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形式

陈 炼

"9th China Sculpture Forum" hosted by the Sculpture Speciality Board of Chinese Arts & Crafts Association and Sculpture Magazine and undertaken by Zhejiang Tiancheng Modeling Art Co., Ltd. was convened in Huagnzhou during Dec 27 to 28.

The topic of the forum was "handing down and carrying forward·using for reference·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We probed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sculpture art to develop China's art based on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Chinese and foreign excellent tradition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relative sister art.

The forum, retained to the topic with abundant visual materials and impassioned atmosphere in the assembly room was a hi-standard learning exchange conference. However, problem discussion was immersed into the binary contrary mentality category and Eastern andWestern Wind were equal in influence and power.

Concerning the special topic discussion of the 10th anniversary for Sculpture Magazine, put forward the way of mentality injected into activities, namely, "China's folkways-vulgar sculp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topic, "Social sculpture" of "10th China Sculpture Forum"

Sutra, Buddhism statues, coins, clothing, household utensils, etc experienc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ere originally coarse, but thousands of years later, they experiencing new things took place in its form and content. In contemporary people's eyes, it has new aesthetical value again. Therefore, the form disciplinarian is irresistible, immutable and progressive.

岁末年初,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杂志社主办的,浙江天成造型艺术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九届中国雕塑论坛”于12月27日至28日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方德根先生、原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办公室主任吉信先生、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杨文会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先生、中国美院雕塑系系主任龙翔先生、西安美院雕塑系系主任陈云岗先生、湖北美院雕塑系系主任项金国先生、中国美院综合艺术系副主任韦天瑜先生、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先生,以及来自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广州美院、西安美院、南京大学等各大艺术院校、艺术团体知名雕塑家们,在杭的新闻媒体也派代表列席了本次会议,中国美院的在校学生也到会旁听。会议分别由钱绍武、孙振华、陶如让、朱尚熹、范伟民主持。

“中国雕塑论坛”是中国《雕塑》杂志社为发展我国雕塑艺术而设立的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思想交流和艺术创新的平台。它随着1995年《雕塑》杂志创刊而诞生,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是第九次了。这届雕塑论坛一如既往地受到了中国雕塑界的关注和参与,也得到了政府、企业界的帮助和支持。

方德根先生代表浙江省委统战部向大会表示祝贺并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了浙江省的经济、社会情况和统战工作。本届论坛的学术主席钱绍武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已经是第九届论坛,每次召开论坛我认为都是很有收获的。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传承·借鉴·弘扬”,我们要在继承中外优秀传统,借鉴相关姊妹艺术的基础上,探讨雕塑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从而发展我们的艺术。对于形式的探讨我觉得是当务之急,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要好好地研究这一论题。我觉得是只要在生活实践中作家通过自己的激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表达,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形式问题,到底怎样的形式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随着时代变化的情感能够得到最恰当的体现呢?按照美学家苏珊朗格的提法:“艺术就是情感的形式。”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虽然这句话很简单,但她却把很多问题弄清楚了。艺术就是情感的形式。

从理论上来讲,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产生与它相应的形式,但实际上情感产生,然后就能够找到它确切的表达形式,这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曲折的,也许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就找到了,由衷的情感就脱口而出。但大部分的好作品是千锤百炼才能够产生的,即使偶然也是有的,但是偶然机会的背后也是长期积累的,所以形式的表现是非常困难。我比较同意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论艺录》中所说的,诗是情感的表现,诗源于情,但情并非是诗,而情乃艺也。但这种确切性都是相对的,我认为在形式的确切性、形式和感情的相对应性都不可能是十分确切的,只能是比较接近的把情感表达出来。毛主席曾说过:只有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这个论断是非常恰当的。我们一辈子都在追求,追求最后的结果是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我们只能研究相对的、比较完美的艺术。其实我认为艺术的范畴内情感本身是包括内容在里面的,只有充满情感的内容才是文学艺术的内容,光是思想内容没有情感内容那不成为艺术。所以,我认为形式应该和情感相适应,但形式不是内容,形式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形式规律是相对独立的,内容解决了以后主要是解决如何找到恰当的形式问题,而这种形式的寻找,大部分的情况之下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都是在已有的文化资料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去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对于情感本身来说,就是美学,即情感的科学,而艺术就是情感的形式,谈情感形式的科学就是艺术学,就是艺术学在美学里的一个分枝。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集中研究一下作为艺术中间形式的形成,形式的发展,形式将来必然的趋势。如何既掌握形式的规律,又掌握在规律中的不断演变中的新的发展,新的可能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参加本次会议的都是既在艺术实践上有成就,同时又对艺术理论研究有兴趣的同志,所以此次会议更加具有学术性、更加具有研究性、更加具有交流性,下面大家共同来研讨这个问题。”

(因篇幅所限,仅摘录部分代表发言,还将陆续刊登视角独特的论文)

潘绍棠以《王朝闻的雕塑观》为题,勾勒了王朝闻先生的雕塑美学观,阐述了王老对雕塑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独到见解,揭示了形式必须服从内容的美学原理。

孙振华在发言中谈到,我一直在想,什么是一个好雕塑,好雕塑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总是说一个雕塑好一个雕塑不好。就拿大师的作品来说,比如我们把国外的大师所做的雕塑作品拿到国内来,那雕塑的感觉就和原来不一样了,没有原来的感觉了,那这是什么原因呢?所以在城市规划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来探讨,在城市雕塑方面就不能够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表述。比如说美国的世贸大楼,在它没有被撞毁之前,人们从来没有感觉它有什么好的,感觉它是一个很现代的、招摇的建筑,但是被炸掉之后,人们总是觉得少了一些东西,感觉没有了它是一种遗憾。所以,这说明了一个雕塑的好与坏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社会价值还表现为,‘环境与‘时间比‘审美更重要。在城市雕塑领域里,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看法比专家的看法更重要。城市雕塑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问题或是审美问题,它也包含了社会学问题。其实,从历史上来看,我们人类形成艺术这一概念,到现在为止也不过两百多年,以前我们大量的做了许多雕塑与绘画,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审美而创作的,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和美的享受而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工艺的,都是有实用目的的,所以人类获得艺术资讯以后,现在站在国际立场上,又出现了回归的倾向,人们越来越强调艺术与社会的联系、与政治的联系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这就是城市艺术真正的艺术所在,在现代的前提下形成现代的一个产物。那么在后来的转变的过程之中,城市雕塑有着它的特殊性,城市雕塑与架上雕塑相比较,它的社会性的因素更为重要,比如,此次我到北欧考察时,如果没有导游带我去哥本哈根看“美人鱼”雕像,我根本就不知道“美人鱼”就在那个地方,她本身是很不起眼的,从形式上看我也说不出雕像本身有多么好,但她就好在哥本哈根不能没有她,她是整个城市的一个象征。我们现在常说给城市作一个雕塑“精品”,其实精品并不是说作就可以作的出来的,它是需要许多社会关系合力的产物,并不是艺术家们闭门不出就可以创作的出来的,比如说“美人鱼”,她有许多故事,她存在了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与传说,所以我认为,这是在考虑城市雕塑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一个雕塑在产生了以后,放在环境中,哪怕是糟粕,在一千年后,它仍然是好的东西,在漫长的过程之中,它有着积累,时间、环境、城市的居民共同在塑造它,它所表达的就不再是纯艺术的问题了,而是更多的是社会性的问题。城市雕塑的成功与否,还在于它是时间的产物,它的成败是由时间来决定的,城市雕塑通过与城市的不断对话,与城市居民的不断的对话,慢慢具有了它的魅力。所以,它不仅是雕塑家塑造出来的,更是时间塑造出来的,它的意义也就是时间不断赋予的。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要在什么样的平台上来建成雕塑?要在公众性的平台上,让每个人都自由参与的基础上来建立雕塑,这样的体现了民意、民众权益的雕塑,我相信它是一个好的雕塑,不过做的怎么样,它都是有价值的。

黄文宪在《漫谈城市雕塑的社会价值》中讲到,城市是一座伟大的雕塑,雕塑家要提高城市意识,掌握城市设计主题,分析城市环境各种要素,锐意创新,从艺术性的角度建立学术自信,艺术尊严,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身的城雕作品来。雕塑家应该对城市环境肩负起使命感。建立良好的城市雕塑运作机制,使文明的事业按照文明的轨道运行。

陈云岗以《形式与雕塑》为题,即兴演讲。他认为,形式是具有天然性、必然性、规律性的。艺术与生俱来便具有“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不管艺术产生的动机是什么,在中国、在世界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解释,有宗教说、劳动说等等,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有它切实的道理,但是如果把它视觉化,所必须选择的就是可接受的一种形式。所以没有形式,艺术是不可以成立的。音乐有音乐的形式,绘画有绘画的形式,那么雕塑也有着它本身的形式。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种类性方式。比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等都是按照种类来区分的,每一个种类都有它天然的形式,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违背的。2、材料性形式。如泥塑,用泥只能做出泥塑本身类型的、具有泥味的雕塑,它是天然的,能够表现它本身所应该表现的形式,同样石雕是石头的效果,铸造是铸造的效果,所以材料对形式也有着一定的规定性,所以材料的规定性也是不可违背的。3、族群性形式。如美术史的概念,东方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美洲美术史、非洲美术史等等。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呢?这样一种形式的划分,就是为了方便法门,原因就是因为不这样划分就很难说清一个族群和种类,非洲人种、欧洲人种、亚洲人种等等共同的趋向所形成一种共同认可的形式方式。4、个人习惯性形式。我们笼统地看一部美术史,可以看出某一个时代是相对价值史,但是如果我们退回到当时产生某一件作品时,就会发现其中个体之间的差距,差距表现于所凝聚在作品外观上的形式层面上。秦俑出土了许多,但是真正好的也寥寥无几,当今现象也同样是这样。从事雕塑业的人非常多,个体间差距就可以显现出来了,但是如果把我们今天的雕塑放到几千年以后来看,那么这些作品都消解在所谓的“时代”当中,这就是个体性的形式。5、观念性形式。每个时代都会对从事创作雕塑的人产生影响,过去如此,今天如此,今后也将如此。一个时代的审美时尚、观念都会潜移默化的产生作用,无论从事哪种方式创作,都有着这个形式的前提,一个不可逾越的前提,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可能创作出超越时代的作品。雕塑史即是风格史,美术史也是风格史,那么风格史就是形式史,我们可以翻一部美术史或建筑史中的作品,它所积累的所谓的不同风格,再进一步推进就是形式的不同,形式的流变过程就是一部“史”的形成过程,“史”是过程与累积所形成的,但能够“被史”决不是量的集合,它正是形式的集合。故此,形式是重要的,是人们感知作品的第一视觉层!

乔迁提出:近几年雕塑的形式花样百出,但是我觉得在形式理论上有着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探讨形式上远远不够,每次探讨中“空洞”的东西比较多,但是作为基础上,形式上所探讨的东西很少,在雕塑领域里,雕塑教学及其发展也寥寥无几。从东方到西方来看,对于形式的分析是不一样的,西方对形式的分析更有操作性,因为西方的形式主要从实证科学这个角度来认识形式的,比如康定斯基对于点、线、面的认识,他从视觉有着科学的量化,而我们中国对形式的认识却没有。人是一种经验式的,比如水墨画的形式经验化多于实证化,而近几年雕塑形式方面的发展中经验式的分析还没有,目前是非常欠缺的,我认为急需把雕塑的形式加以学术化,以供学生很好的学习。艺术在起源的时候,它天然就具有一种形式,在形式传递的过程当中艺术就具备形式。

李秀勤认为:近几年雕塑对公共环境、公共空间作品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也非常感谢《雕塑》杂志能给我提供一个平台,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主持了一个栏目,即《在当代文化的氛围中对公共艺术的思考》。中国雕塑对公共艺术的研究是很广泛的。现在我与这个课题恰恰相反,我们回到一个实例空间,把雕塑的空间给予延伸,如果要用传统的形式来认识雕塑,它就是一个独立的造型。雕塑空间与延伸是我们目前所涉及到的问题,我们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一个展览所做项目是所谓一个“家”的构建,对于“家”的认识,我认为应该一方面从文化方面来认识,另一方面从实在的空间方面来认识,我们的传统就是我们的文化家园,现在我所做的课题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文化氛围中,多元文化的并存。以前在雕塑界中,只是把材料作为塑造雕塑的载体,但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讲,材料本身就能传达思想,这也是我们这个课题对于“家”的认识,在这样一面墙本身,是这个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材料是竹碳,它有着许多的象征性,更为重要的一点,竹碳有着净化空气的作用,而这次作品的主题为“净化与建构”。在其中有一个卧室中的床,它本身就是一个雕塑,它可以吊起来,人可以睡在空中,使雕塑具有功能。通过我们所做的作品,对于空间的建构其本身就是传达一种精神,让我们中国式的建筑,中国式的“家”的比例与结构都传达出其精神,也就决定了它的形式,思想决定形式。

北京大学的翁剑青先生向本届论坛提交的论文是《公共艺术与社区振兴》。他认为,“在中国当代社会及市民文化崛起的语境下,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重心逐步移向以社区为中心的公共环境和文化建设的现象,是历史的必然。”“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勃兴和发展,恰恰是构成社区公共文化及其人文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点便是立足于辅助和创建社区整体的文化环境特色和唤起社区公共精神的认同。”公共艺术的介入,正“成为社区振兴和文化共建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公共艺术在社区的表现和功用,不应该简单地体现在外表形式上建立几处雕塑或壁画,也不仅是配合环境的形式美感的塑造而搞些漂亮的装饰”,“重要的是能够以艺术的方式和公共协商(协作)及共同参与的方式去反映本社区的利益主体及其公共精神、本社区的文化意志与经历、本社区的贡献与价值理想、本社区的地域或民族文化特征以及社区形象的识别性等”,“即通过诸如公共性质的建筑、雕塑、绘画、设施及环境设计等艺术方式结合公共参与的民主程序去显现社区共同体的意愿、文脉、尊严、特性以及文化的自我认同”。因此,公共艺术在介入社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社区及周边住民包括其常设机构的代表参与到艺术方案的审议和评价中去,使他们成为政府机构和专业艺术家、批评家之外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公共艺术的创作者“有义务就艺术创作的内涵和依据,以及作品本身的审美意象等方面向社区公众做出必要的诠释和对话”,而“行政管理机构则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公共艺术建设方案的听证制度及审议程序”,“必要时可进行现场研讨和公开辩论”。

杨文会以英伦三岛之行展开话题:现代交通和信息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个地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多样化的民族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同一个世界舞台上展现着各自的风采。因而,相互吸引、相互渗透,又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方式,不断形成新的格局。国际文化的交流,是陌生新奇的文化不断在人们熟悉的环境里出现,让人惊讶,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封闭的文化体系无法保持其常态而在走向与新文化的融合、交叠。这种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因素,正改变着人们固有的审美观念,雕塑艺术亦是如此。雕塑艺术创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第一,更新设计观念。新的事物不断出现,令我们目不暇接,观念的更新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客观的存在。第二,思维模式的更新。实现了立体式、跨越式的思维方式。第三,加强雕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世界是材料的世界,从自然材料到人造材料,都是我们研究与利用的对象。材料是雕塑家展开艺术思维的翅膀,是借以表达情感,寄情抒怀的物质载体。雕塑缺少了材料的支撑,必然造成艺术语言的贫乏。而凡是有着独特风格的雕塑艺术品,必然蕴含着造型材料的独创性。雕塑艺术创作多元化趋势凸现了时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了同时代艺术创作的思潮,是世界范围大的文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韦天瑜在发言中说,当前雕塑面临着专业与非专业的状态,面临着解构和重建的新抉择。目前城市雕塑有一种贵族气,全国各地都在挖掘历史文化名人和王族将相,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人造景观后遗症,是否值得提倡、探讨着实令人深思。公共艺术是城市雕塑的拓展,是建筑的延伸,城市雕塑参与。介入了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它会因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脉而发生变化。他强调,应该注意雕塑的非物质倾向。

朱尚熹认为,雕塑语言就是形式与空间,雕塑的终极目标就是用形式来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从而去感染观众。雕塑家要注意形体修养,从形体学来说,无所谓抽象与具象。雕塑不要失语,更不要误导公众。

项金国对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雕塑艺术问题颇有见地。他认为:“多元文化环境为我们发展本土雕塑艺术的表达语言提供了契机”。“ 艺术是‘悟性的宠儿,博识才可能超越,借他山之石,融合互补而厚积薄发的金字塔,底座越宽,塔顶也越高,越能形成人类文化的和创造机制的触发点”。他认为,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我们不应把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看作是冲突的、对立着的双方,甚至力图实现一方对另一方的征服或同化;也不应是两种文化的绝对相互融合,以至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分不出你我。我们应在对两种文化的比较中,使每种文化各自从对方身上获取实现自身超越的因素。对中国雕塑艺术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在对现实中国雕塑艺术构造中的‘理论事实上的‘现代文化的比较中,实现中国雕塑艺术自身的超越。”“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雕塑艺术的方向就是在发展自己雕塑艺术的同时,力求考虑到全球雕塑艺术发展的需要,研究人类发展中所遭遇的共同问题,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自己雕塑艺术所能做出的特殊贡献,并以此作为自己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形式语言,应该改变固有观念、整体观念,应该反其道而行之。雕塑教育不能一刀切,传统与现代应该两不误。雕塑家应该同时具有具象型思维和抽象型思维,把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触觉者,把参与者变成旁观者,更好地发挥作品形式美的感染力。

于小平在看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之后,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很担心,产生质疑与困惑,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发人深思:当代艺术能否挪用雕塑语言?能否搞反雕塑(从语言到形式)?可否忽视其视觉意义?他认为,雕塑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纯形式展示是不行的。雕塑的形式要有原创性,要有边界和限度。他不赞成反雕塑的时髦倾向,认为反雕塑是一种短视行为。

翁剑青还说了一个功夫在诗外的话题:在艺术中学习艺术,到非艺术中去思考艺术。言外之意即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从旁观者的角度去重新把握、审视艺术,要从多元构架中去比照,去竞争。

范伟民认为:作为艺术家应该努力探索艺术的表达形式,作为设计家是要学会从各种形式中选出一种以满足甲方的市场需求。他借助关于澳大利亚海边艺术雕塑展的图片展示,提出了关于雕塑策展、雕塑艺术市场的组织形式的新课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中国雕塑家团队走出域外的新想法,希望让世界人民看到的是中国雕塑家的整体风貌,而不是个体。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提升观念,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如果不是模仿,艺术家本身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即使想完全西化也是不可能的。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一个正式试运作的合作项目,就是与比利时拉那雕塑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艺术展” 。

在关于《雕塑》杂志创刊十周年纪念活动专题讨论时,代表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高招频出。其中中国美院韦天瑜教授提出的以理念来注入活动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即“中国民风——本土雕塑”。北京大学的翁剑青博士提出的“第十届中国雕塑论坛”的主题“社会雕塑”也颇受大家认可。他认为,“社会雕塑”这一主题和理念,是存在强调雕塑与赖以生存的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即强调雕塑艺术,并非仅仅是单用物质材料来反映艺术家的美学观念及个人意志,而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整体社会的文化精神,以及担负着对社会公众的文化和艺术教育。社会雕塑这一理念的终极理念和目的,是要把雕塑艺术(包括其它类型的艺术)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和光明事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促使每一位社会公民发展为文明、智性和尽可能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最终起到服务和推动社会肌体的理想化改造与发展的艺术作用,体现了雕塑艺术对社会公共领域事物的深切关注和介入。概要地说,社会雕塑在当下中国的提出,意在使雕塑艺术成为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并与社会密切互动的必要扩展,它有助于当代中国雕塑艺术在国家全面走向现代化建设步入国际文化舞台之际,发挥它应有的文化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会场上高潮迭起,争论不休,往往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论战,讨论的问题很尖锐,也很激烈。虽然一时胜负难料,难辩孰是孰非,但是都想试图说服对方,中国美院的学生也积极地参加了讨论。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在小结时说得很好:“本届论坛紧扣主题,视觉资料也非常丰富,会场气氛热烈,是个水准很高的学术交流会议。但是,讨论问题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想范畴,东风和西风旗鼓相当。”当然,关于艺术形式的问题,是个千古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天的讨论不是老生常谈,而是赋予了它新的美学内容,提升了它的美学价值,成果的大小历史自有定论。

会后,与会代表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重建后的雷峰塔。对雷峰塔的重建,大家也各有己见,有人认为雷峰塔的重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弥补了文化的缺憾,是件幸事。也有人认为,雷峰塔的重建打破了杭州人和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心中的梦,美好的梦幻不存在了。大多数人则对雷峰塔的现代设计、现代材料的运用有看法。但是目睹了塔内的瓯塑和东阳木雕以及雷峰塔地宫出土的文物后,一切的一切都释然忘怀了。

那千年之久的佛经、佛造像、钱币、衣带、器皿等,原本可能粗陋,但千年之后都历久弥新,形式与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代人的眼目中,它又有了新的审美价值。所以,形式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形式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形式规律是与时俱进的。(以上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形式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写实雕塑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自然雕塑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