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形式语言之我见
2004-03-19钱绍武
钱绍武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sculpture, which is the incarnation of tensilit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mode, the other is arrangement of relation.
Cognized from scientific aspect, some of objective reality objects have life, others don't have. For any live object, a space, containing it, should be extruded in the peaceful atmosphere pressure layers. Therefore, this form and structure is inevitable to be round or close to roundness in their externality and forms. Natural lives should form in natural space, then it's consequent to be round and each space is a saturated roundness. The size of roundness is its energy, life and tensility. Hence, roundness,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can represent the basic forms of lives and energy formation.
But how could formal feeling be embodied? Hi-sensitivity should be exercised from countless changes.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o obey the formal regular itself is to show the features of lives. It couldn't become art only starting out from the regulars of geometry objects, while opening op the interior characters from specific feelings can create inexhaustible force.
Art with no era, only reaching a certain height, is sincere and always the humankind's brilliance, making human moved. Because humankind feelings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Art has no era limitation or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ll forms are humankind's feelings in the final analysis.
本次论坛对于形式感问题,大家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看法,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生命力。众所周知,亨利·摩尔的作品是非常抽象的,但是他仍强调他的作品是表现“人性”与“生命力”的。那么作为人类的艺术,表现宇宙生命的力量,必然会增加生命的毅力与张力,不管是有无意识的,它在人类艺术中还是重要的核心部分。 雕塑形体是张力的体现,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塑造,另一部分是关系的处理安排。从塑造角度来看,就是如何能够表现充满张力和生命力的生命体,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管是抽象还是具象,传统的雕塑始终是很重要的。从科学方面来认识,客观存在的物体有的具有生命力,有的就没有生命力,凡是有生命力的东西,都要在平均的大气压力层中间挤出一个能够容纳它生命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形体在外形和形式上都必然是圆形或接近圆形,因为大气压力是平均的,鸡蛋从外观上看是椭圆形,但是它在鸡腹中本身是圆形的。自然的生命体要在自然空间形成,那么在平均的压力下必然形成圆形,并且在每一个空间都是饱和的圆形,它的圆形大小就是能量的大小、生命力的大小、张力的大小。所以圆形是科学的、客观的,能代表生命体和能量形成的基本形式。这是我的形体学的第一个原理。艺术家们不仅仅要对能量大小的圆形有所理解,还要能够感觉得到能量的发展,不能只看到一个模型、一个没有生命体的外形,在现实中,地球、月亮的圆形之间存在着各种微妙的区别,没有一个生命体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才能感觉得到它的特殊生命力,那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模型了,它是带有个性的集合,带有个性的圆形,这样就能够体现出每个创作的生命力。由于圆形的形体,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离我们最近的只有一点,其它部分都在各个不同的空间中,通过每一点在空间位置的转移才能够形成球体,然后体现全部生命力。刘开渠先生经常说,“在雕塑中没有凹形,只有两个凸形的中间地带”。罗丹也特别提到,“所有的形体内部都是一座大山,所看到的任何形体都是圆形,是巓峰。”所以所有的形体都在空间中,要理解形体在空间中的全部变化,所有活的形体都是这样的,而不能只从平面上去理解,这样是永远也做不好雕塑的,对于雕塑家来说这一点是最根本的要害。罗丹开始做雕塑时,他的老师对他说,“不要把叶子做成两边分的,你要把其中一片叶子做成朝着你自己来,离你最近的只有一点,其它都是纵深的关系中呈现的。”从此,罗丹就懂得了雕塑的诀窍。而我们中国人,对纵深的感觉是很缺欠的,我们从汉代开始,就对平面展开有感觉,对立体的纵深感觉没有得到重视。亨利·摩尔说过,“一个婴孩对物体的长宽、大小有感觉,而对纵深的感觉不够准确。”这就说明人类对纵深的感觉是不够敏感的,人们只是在靠两只眼睛交叉透视来决定每一个物体的距离,只是随着经验来增加判断程度的,而这往往是不确切的。雕塑家们应该用一生不断地去感觉纵深的变化,去感觉所有空间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把空间的张力表现的更充分。任何的圆形,一方面本身就代表了能量的体现,另一方面必然会引进很多的联想,比如圆形联想到了母体和圆滑、流动、活泼等,而方形联想到稳定、沉着等。毕加索在画“杂技团”时,一个方形男人的背影坐在方块上,代表着稳定、沉静、男性的刚强;一个女孩子站在球上,代表着优美、灵活以及女性的柔弱。所以任何简单的形体,都会给人以联想,都与人类的历史经验以及全部生活联系在一起,那么形体与形体的组合,就与人类的情感与思想联系在一起,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单体, 从而给艺术打下了基础。正是这简单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形式规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不可抗拒的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超出了阶级的界限,超出了历史的界限,任何人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的。贝聿铭先生特别提出,“这样的规律性是要学习的,是要遵守的”。所以雕塑家们对于形式规律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书法给人的感觉首先就是“建筑”感,即外形比例的大小,形成了情感的变化,内部的空间安排形成了变化,这是“建筑”感的基本要点。那么形式感又如何体现呢?就要从无数的变化中锻炼高度敏感性,要遵循形式规律的本身,最重要就是要表现生命的个性,仅仅从几何体的规律出发,那并不成为艺术,要从具体的感觉中开拓出其内在的个性,那样将会产生无穷的力量。达·芬奇有一句名言:“限制产生力量,自由导致死亡”。19世纪,一位美学家说:“从现在开始,雕刻与绘画将越来越倾向于建筑与音乐”。现在看来是十分正确的,建筑基本体积的安排产生了强大的力量,虽然它已远远超过形体的本身,而这是形体本身的规律。所以我们在研究形式上,虽然形体规律需要了解,但关键是要锻炼对基本形式的敏锐感。
具有高度的敏锐感是训练过程必须要达到的,但最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本身,是自己感动的本身,是内容的本身,而不是形式的本身。能够很好地运用敏锐感才是我们艺术家的本质,如何运用才是自己对情感本身的确切了解与体会。用托尔斯泰的话来说,那就是“沉醉在感情中”,也就是鲁迅先生提出的创作方法,“咀嚼自己的灵魂”,所以,我认为,形式感只是锻炼的过程,它是与情感有联系的。技巧是相对的,真诚是根本的,只要真正理解了,虽然技巧表达得不够充分,但是也会令人感动,艺术家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真诚的去感受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随着时间的发展是不同的,但是真诚的感受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根本的原则,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相碰撞所形成的火花,这才是艺术的本质,《易经》所说:“修辞立其诚” 就是这个道理。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所产生的情感的波动与激动,这才是艺术的来源、艺术的出发点、艺术品的标准以及艺术品的最后目的,自己感动了然后再去感动别人。以生活的来源作为创作根本,那是外行的行径。恩格斯所说的:“只有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才是艺术标准的唯一标准。”形式会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但是人类的情感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任何的形式是由情感的本身所决定的。行动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等,都是人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合理的,前提是运用要恰当。
艺术是没有时代性的,只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是真诚的,始终都是人类的辉煌,都会感动人们,因为人类的情感是息息相通的,艺术是没有时代的界限、没有国际标准的,所有的形式,归根结底就是人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