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是一个危险的全球性核黑市”

2004-03-02冯亦斐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6期
关键词:巴政府黑市格里芬

天 凡 冯亦斐

由于强大的核购买市场的存在,而国际社会又缺乏对核出口的有力控制,核泄漏事件注定还会发生

巴基斯坦核泄露事件越闹越大,到目前为止,包括西班牙、德国、阿联酋、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以及日本在内的至少6个国家被卷入其中。

2月13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向总部设在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电话采访时,该机构的发言人马克·格沃兹德基证实了这一消息。格沃兹德基说,“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核黑市,非常复杂的购买市场,牵扯到至少6个国家。我们对这个黑市非常担心,它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

2003年8月,一艘无国别货船驶离马来西亚,数十天后,这艘船停靠在了阿联酋首都迪拜港,船上5个集装箱在贴上“工业机械”的标签后,被转运到了港内另一艘起锚待发的德国货船上。正当这艘德国货船穿过苏伊士运河,准备前往其最终目的地利比亚时,却落入了美国情报部门早已布置好的口袋中。

不出美国人的意料,船上5个集装箱,全是用来提纯武器级铀的离心分离机的关键部件。正是这一突袭行动,敲响了以巴基斯坦“核弹之父”卡迪尔·汗为首的“国际核黑市”的丧钟。

公私兼顾,核交易网开张

要了解卡迪尔·汗和“国际核黑市”的来龙去脉,得从1974年印度首次核试验说起,当时巴基斯坦为了维持核武战略平衡,也决定发展核技术,在荷兰学习的学者卡迪尔·汗成为伊斯兰堡发展核武的核心人物。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卡迪尔·汗编织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核地下市场:他先是将所在研究机构的相关机密偷运回国,再通过德国、荷兰和法国的中间人,将大批敏感精密仪器和部件的订单交到各国制造商的手中,并将非洲确定为核原料的长期进口地。最后,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在阿联酋的迪拜设立了一个中转点,将设备和原料经伪装后运回巴基斯坦。

随着巴政府20世纪80年代核开发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卡迪尔·汗苦心经营的这一地下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也是在这时,他萌生了“以公谋私”,建立自己“国际核黑市”的想法。一开始,卡迪尔·汗只是在完成政府采购要求的同时,每次偷偷多订购一些敏感设备,小打小闹赚些小钱而已,而巴政府在对交易内容产生疑惑之余也未曾深究。

到了1987年,卡迪尔·汗获得了他个人“黑市”开张以来的第一份大订单:伊朗政府希望能购进离心分离机的5000个部件。卡迪尔·汗于是以更新换代为名,换下巴核计划中所使用的该设备,打包卖给德黑兰。在他和三名德国公司中间人的一手安排下,这些敏感部件被披上了“工业物资”的外衣,搭乘巴政府运输机前往伊朗。

同样的交易网络、同样的交易路线、同样的交易人,唯一不同的是卡迪尔·汗从代表政府的买家变成了个人卖家。除了离心分离机设备外,德黑兰还得到了关于铀提纯的相关技术。

“核黑市”网络跨亚欧非三大洲

利比亚不久后成为了卡迪尔·汗第二个大客户。

这次同样是出售离心分离机,在这次交易中,另一名关键人物、斯里兰卡籍的阿联酋商人塔希尔浮出水面,他在迪拜的SMB计算机公司,从此成为了卡迪尔·汗“国际核黑市”中转设备的前沿阵地,他个人则成为了卡迪尔·汗手下的首席财务官和资金募集者。卡迪尔·汗对这位得力部下非常器重,甚至在1998年出席了塔希尔的婚礼。

此外,塔希尔的生意伙伴、英国工程师彼得·格里芬则也为利比亚核交易的完成,出力不少。

虽然这位格里芬先生再三辩称,自己经手的设备出口都得到了英国管理当局的认可,他没有参与“国际核黑市”的任何交易,但美国得到的情报显示,格里芬于2000年6月在迪拜开办了一家同样为卡迪尔·汗提供中转掩护的贸易公司,并和塔希尔一起在2001年12月与马来西亚Scomi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一家精密仪器公司生产高精度设备部件。卡迪尔·汗则多次用假名前往马来西亚视察开工情况,他的两名高级助手还带去了开工设备所需的所有设计蓝图。

不过,利比亚最终没能得到所需的离心分离机部件,因为它们就在那艘被美国人拦截的那艘德国货船上。

但美国人发现,利比亚已经从“核黑市”上得到了核武开发的蓝图文件,以及一张核弹制造蓝图。

卡迪尔·汗“核黑市”的网络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其核心成员除去上面提到的塔希尔和格里芬外,其余的6名骨干——核科学家和军方退役将领各占一半——几乎全部来自卡迪尔·汗领导的核研究实验室。

在将近20年的“核黑市”交易中,数亿美元的非法交易资金装进了卡迪尔·汗等人的腰包。他动辄花上数百万美元在国内外购置地产,过着奢华的生活。他甚至在非洲国家马里购置了一家饭店,用来存放核交易的设备。

调查人员在审讯中还发现,在伊朗和利比亚的核交易中,卡迪尔·汗把向其他穆斯林兄弟国家提供核援助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在他看来,巴所有关键核技术都是属于他的“私人财产”,因此他将自己的财产转手出售自然不必向作为“外人”的巴政府通报。

卡迪尔·汗得到特赦

卡迪尔·汗“国际核黑市”一经告破,立即在巴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穆沙拉夫政府的反对派对卡迪尔·汗个人掌控核交易的能力表示了怀疑,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和军方的参与,这个“核黑市”根本无以为继。

巴政府辩解说,虽然在卡迪尔·汗经手政府秘密核交易期间,的确得到了军方的大力支持,但军方对于卡迪尔·汗的个人黑市并没有察觉,仍然认为它是政府交易的一部分,因此不应该承担导致核扩散的责任。

穆沙拉夫说,他已经从多个渠道听说了卡迪尔·汗核交易网络的严重事态,但是一直苦于没有证据,只能在2001年强行让卡迪尔·汗辞职了事。此外,穆沙拉夫还指责美国和巴之间在情报沟通上存在问题,导致巴方得到的情报严重滞后。

最终全世界看到了这样的结局:卡迪尔·汗承认自己的罪行并恳求总统原谅,而2月5日,穆沙拉夫则特赦了这位为巴核武事业做出汗马功劳的老臣,允许他保留自己的非法所得。政府承诺将对“核黑市”一事盖棺定论,决不深究,也不允许外国调查人员探查其中究竟。

“很不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各国家的(核)出口控制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出口控制是个体国家的职责。现在存在一个非常强的(核)购买市场,而我们又缺乏对核出口进行适当的控制。我们没有职责和权威来控制这些事情。”格沃兹德基对本刊记者说。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2月12日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如果世界不改变方针,我们将承受自我毁灭的风险。”

猜你喜欢

巴政府黑市格里芬
改造扣篮王
布雷克·格里芬 怒晴底特律
电商平台如何沦为变造车牌“黑市”
古巴经济衰退
格里芬:NBA扣篮“神兽”
Summer League
巴方悬赏61.5万捉拿马哈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