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国外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挑战
2004-03-01周维富
周维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对此,经济理论界大多侧重于分析其给我国经济带来有利的发展机遇,而对其给我国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却语焉不详。本文试图对此加以分析,以期引起经济理论界和有关决策部门的足够重视。
一、对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产生不利影响
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在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数字鸿沟”,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更为严峻的是,这种发展状况在加速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过程中,通过“路径依赖”效应和“技术锁定”效应,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拥有的“领头雁”和技术领先者的地位,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始终处于从发达国家引进和消化技术的跟随者境地,并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关系将更加严重。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与共享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远距离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使得掌握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布点制造企业,形成新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态在很多人看来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因而是积极的和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其实不然。因为在这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向发达国家输出原料和进口制成品的不合理格局,而且在其变成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高技术产品的组装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只是少得可怜的一点点加工费和微薄的一点利润,大部分利润和价值增值进入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腰包。
作为日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高达60%以上,首当其冲处于这一分工体系的控制之下。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大多通过“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和承接跨国公司业务外包的方式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这种模式虽然使得我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融入国际世界和扩大出口,但其深层负面影响是:一方面,容易使国内企业满足于充当跨国公司的配角,缺乏走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另一方面,处于配角地位的国内企业只能获得很薄的利润,无力承担投入大、风险高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活动。这样,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相关的技术、设备、配件等依赖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产业长期发展的后劲将被严重削弱。2002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总数中,国内专利所占比例不到一半;全年出口高技术产品678.1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占82.2%,而外商独资企业又占55.4%;高技术产品进口额达528.5亿美元。在一些关键领域内正在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赖,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我国主要都依赖进口。近些年,中国设备投资中的60%是靠进口。有数据表明,中国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的80%以上、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的60%以上被国外产品占据。
实际上,从国内看,以增加值率和利润率等经济效益指标为例,目前我国产业发展中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普遍低于传统产业,外向型程度大的产业低于外向程度小的产业,经济开放度大的地区低于经济开放度小的地区。
从国际横向比较看,以高技术产业为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1999年为43.0%,日本和英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大约为36%,法国和加拿大的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均超过30%,韩国为27.2%,而我国2001年仅为25.2%。从各类高技术产业看,越是开放程度高的产业,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大,尤以开放程度较大的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最为突出。上述现象表明,我国很大部分高技术产业虽然在统计上认定为高技术产业,但实际从事的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工作,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参与产业内部分工甚至高技术产业内部分工,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发生改变的只是分工的具体表现稍有差异而已。
二、使我国企业出口面临的非关税壁垒提高
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动向是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双边与多边贸易谈判机制的推动下不断弱化,而形形色色新的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壁垒、检验壁垒、认证壁垒、包装壁垒和绿色技术壁垒等却越来越大行其道。产生这一新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越快,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大,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优势越明显,它就越有条件使用诸如技术标准壁垒、检验壁垒、认证壁垒、包装壁垒和绿色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以技术壁垒为例,最近几年来,国际技术壁垒发展的重要动向,就是高科技加快发展的发达国家大幅度、大范围地提高了产品的卫生与环境安全标准,并以此为借口,将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拒于国门之外,其影响领域涉及电子电气、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电子电气、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又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业和产品,因此中国已经首当其冲地感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提高所带来的挑战。
可以预见,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未来不仅发达国家将对产品进口设置种种非关税壁垒,而且很多与我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出台一些保护国内市场的非关税措施。这种趋势对于外贸依存度已经非常高的我国来说,其给我国未来5—10年贸易出口所带来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三、增加国内企业技术引进的成本,提高其进行技术创新的门槛
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国际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将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在技术供应方面的自然垄断地位。这种技术独占权又将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市场垄断权,因而其在技术转移方面更有条件采取限制性的商业作法,提高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门槛,增加其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成本。由于当前我国产业的主导技术主要依靠国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企业很少,因此,在高科技革命导致的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支持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所需支付的成本和代价也就越大。此外,跨国公司通过种种手段,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等中间关键环节设置某些障碍,限制和阻碍我国获取核心技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根据国际经验,人口大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引进技术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产业发展将从原来的外源性技术引进和技术仿制为主的发展道路向内源性的自主技术创新为主的发展道路转型。在这方面,中国可能遇到的挑战是:目前中国本土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都已习惯于仿制和技术引进,而技术仿制与技术引进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窄,但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以我为主进行自主技术开发的意识,有自主技术开发行动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国家将中国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把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问题政治化,打着敏感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幌子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
四、压缩本土企业的利润空间,对我国贸易条件造成不利影响
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产业技术发展越快,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差距越大,其技术和产品的替代性越小,市场势力和影响力就会越大。而且,跨国公司从全球经营战略着眼,利用中国要素禀赋优势把国际产业链条上的部分加工组装环节大规模转移到中国,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外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加工程度较低、附加值含量不高的加工贸易出口在总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在许多产业中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利润水平表现为一种U型分布,即在上游和下游的生产利润水平高,在中游的利润水平低,有人用"微笑"曲线来形象地描述这一现象。中国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目前在"微笑"曲线上主要是集中在以"下颚"为中心的周围部分。从而,企业产出的增加并不能导致利润的增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长此以往,必然严重削弱国内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经济发展增速的差距尤其是企业盈利水平的进一步加大。2004年1—9月外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30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1%,高出全行业增速8.1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比重由上年的75.8%上升到77.9%,增速高出国内生产企业近30个百分点;完成利税619亿元,增长47.9%,高出全行业平均增速10.5个百分点,特别是实现利润占全行业的比例高达78.3%,增速比国内企业高了25个百分点。
五、使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进而导致企业分化加剧
随着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为激烈。这种竞争既可能来自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也可能来自于与我国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竞争的领域将可能涉及到商品与服务出口、对外投资、技术转让等众多领域。跨国公司以雄厚资金做后盾,或高薪吸引中国研究开发机构技术骨干直接为其服务,或委托中国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优势群体承担其技术开发计划中的一部分工作,为其系统集成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技术服务,或以低价出售中国研究开发机构尚处于商品化初级阶段的技术产品,以阻止中国研究开发机构回收开发成本,从而达到抑制中国研究机构的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的形成。虽然国内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在某些点上取得技术进步,但是往往难以形成系统技术,难以实现创新价值链的完整和实现良性循环,风险与生存危机较大。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等的激烈竞争,而且竞争方式也将从原来简单的成本竞争发展到质量竞争、技术竞争、品牌竞争甚至文化竞争。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不同类型企业的分化重组不可避免。可以预见,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双轮推动下,未来5—10内我国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国内不同类型企业之间两极分化程度将更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