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5亿、借8亿换得什么?
2004-01-28陈毅聪
陈毅聪
高盛是一家何等熟悉中国规则、并擅长于利用这些规则的华尔街公司。
捐款约5.1亿元,再借出约8.04亿元,能换得什么?对于高盛而言,答案是国内投行业务的敲门砖。高盛将与北京高华证券公司合资组建高盛高华证券公司。合资公司拥有国内投行牌照,高盛占33%股份,高华占67%股份。由于未公布注册资本金,高盛出资不明。此前成立的另外两家合资投行——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外商出资分别为1.65亿元、1.98亿元。而高盛不计资本金的付出便已超过13亿元。
以高盛之精明,何以一掷千金?要知道,高盛做为QFII获得的投资额度也不过4亿多元。它看中的是国内投行控制权。在华欧、长巴两公司中,外商只是参股,因为33.33%的出资比例是我国WTO开放政策的规定上限。加入WTO前,我国曾在1995年特别批准过一家合资投行,即中金公司,高盛的大对头——摩根士丹利持股也仅有35%。十年合资,中金赢利可观,但大摩在合资公司中的声音渐弱。估计高盛受此刺激较大。
在高盛高华中,高盛名义上只是参股。代表中方出资的高华证券有两个股东,联想控股持25%,方风雷等高管组建的3家公司持75%。方风雷团队出资约8.04亿元。这笔钱全部来自于高盛提供的国际商业贷款。据报道,贷款附加条件之一是政策允许时高盛可收购高华证券控股权。联想与高盛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时,高盛提供了5亿美元过渡融资。人们有理由相信,高盛在合资投行中会处于主导地位。
对此,主管部门心中有数,却也不叫破。高华证券是新成立的内资公司,拥有综合类业务牌照。破格允许它成立,原因是高盛此前向濒危的海南证券注资约5.1亿元,救其一命从而换得准生证。分析家称此举为“捐赠”。高盛醉翁之意不在于海南证券,担心它会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而高华证券是个净壳。2003年国内投行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年度收入(承销及财务顾问)约2.3亿元。中金公司1997年度收入约4亿元,税前利润约2.5亿元。显然,只要业务进展顺利,不踩上历史遗留的“地雷”,高盛不难收回投资。
由高盛高华的成立,我们可以看出高盛是何等熟悉中国规则,并擅长于利用这些规则,既绕过了WTO开放的底线,又避免了陷入问题券商的“泥沼”。除特批新设立高华证券外,有关部门还开启其它绿灯。例如,方风雷等人的贷款由国家发改委审批,创我国个人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首例。
对于高盛的进入,国内投行界反应较为平静。因为此前已有中金、中银国际等外资投行,来头很大,直接竞争的机会却不多,凭真正本事拿单的时候较少。很多本土投行人士都不太服气中金。高盛高华对以大项目取胜的中金、中信等威胁较大。由于竞争的层面不同,市场定位不同,它对另外50家内资中小投行的威胁相对较小。尽管高盛钻了规则的空子,惟希望这个“外人”的介入,有助于逐步破除中国投行市场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