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诗学的实践性
2004-01-07张晚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4期
张晚林
摘要:“实践”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就是人通过做除欲去执的工夫让实践主体(如良知)在生命中动转甚至完全作主,其动转或完全作主后,人的生命呈现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而这种境界不可用逻辑性的语言分析定义,只可用诗性的语言“托”出,这便是“诗言志”。故“诗言志”中的“志”便应解为作者的人格修养境界,这样,诗便与作者的实践有了关联。同时,读者亦只有加强自家的人格修养,方可体悟到作者在诗中呈现的人格修养境界,这便是中国诗学诠释中的“以意逆志”,如是,诗便与读者的实践有了关联。又因为这种人格修养境界并不是机窍沉浊的“密窟”,而是吉祥止止的“虚室”,故这种境界由是诗呈现出来,其风格必定是平淡简远的,这是中国诗歌的最高风格,而这种风格不能从审美趣味中“求”得,只能从人格修养中“修”来,这是中国诗学的实践性的究竟了义。
关键词:实践;境界;诗言志;平淡简远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04)04—05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