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
2004-01-07轩书燕
轩书燕
[教学内容]
1. 《钟声叮叮当》、《美丽的黄昏》(声乐作品)
2. 《维也纳的音乐钟》、《灵隐钟声》(器乐作品)
3. 引导学生围绕“钟声”这一主题搜集相关音响资料
[课时] 1课时
[年级] 小学三年级
[设计思路]
通过以聆听寻找感受、聆听引导发现、聆听引发想像的审美活动进入音乐审美观察、音乐审美体验;通过模仿积累经验进入审美反应;通过表达、分享、交流进入体验表现;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进入课余生活,关注形成性评价,促使学生的审美体验程度不断加强。
一、教学目标
1. 能初步感受教科书中几首歌曲(乐曲)的不同风格及情绪,能用肢体对不同的韵律做出适当的反应。
2. 能记忆音乐主题,对表现钟声的音乐有兴趣并乐意搜集和聆听相关的音乐。
3. 能够较流畅地歌唱《钟声叮叮当》,表达人与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进入感觉体验和知觉反应,调动音乐思维和音乐感知能力,注重关注表现钟声。
三、教学过程
(一)聆听寻找感觉
1. 进入知觉反应。按以下顺序连续播放《维也纳的音乐钟》、《钟声叮叮当》、《灵隐钟声》、《美丽的黄昏》(不做课题提示)。
方法:提示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最吸引你的音响部分可做出相应的肢体反应,比如走、跳跃、摆动、敲击等”,“在聆听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呢?”“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
2. 组织交流聆听后的印象和感受(语言描述、肢体表示、声势表达等)。教师在此时观察全体学生的知觉反应情况,判断出有多少学生对四首歌、乐曲的韵律、表现钟声的音色、钟摆的节奏、特殊表现力的音响做出知觉反应和表情。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初步表达对情绪的感受。
(二)聆听引导发现
1. 提示课题,观看课件中描绘教堂、寺庙的图片,并再次仔细聆听四首歌曲(乐曲),按着歌曲(乐曲)的顺序出示各曲标题。
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在聆听过程中听到的“钟声”是哪种乐器演奏的?这种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可用肢体表示)。每一首歌曲(乐曲)都有独到之处吗?它们又有相同之处吗?哪首乐曲表现了我国寺庙的钟声?与其他的“钟声”有什么不同?谁能哼唱最感兴趣的曲调?每一首歌曲(乐曲)的速度有变化吗?(可用自定义符号记录)。
2. 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
3. 听辨、模唱、记忆其中一至二首歌曲或乐曲的主题曲调(由教师变化顺序弹奏)请学生用手势画出旋律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聆听和歌唱过程中对所观察到的各种有表现力的音响特性有所反应。通过对四首音乐作品的综合听赏,初步感受作品风格的不同,引发学生在美妙“钟声”音乐中的无限遐想,从而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三)聆听引发想像
1. 讲《哈丽·亚诺什》组曲的故事,要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师生用不同的语言(力度、音色、速度等)有变化地多次弹唱《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曲调。
2. 听辨、记忆主题曲的主奏乐器音色(木管、钟琴)引发想像其节奏如同钟摆的滴嗒声。
3. 再次聆听全曲。提示学生“主题曲出现过几次,每次主题曲出现后音乐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主题曲出现时立即模唱并用肢体做即兴反应,每次最好变换动作。)
4. 组织学生在复听乐曲中交流想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中想像、想像中聆听,引导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在音响世界中,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体验,进一步促进知觉反应延伸。
(四)模仿积累经验
和声音程游戏。教师用电子琴(有音色分离功能)分别以低音钟琴(低声部),持续音色演奏(高声部)《钟声叮叮当》数次。引导学生分别以个人、小组、全体追逐各声部的音响,用(听唱与看谱相结合)的方式做声部律动合作即兴反应(注意:低音声部进入的时间)。
设计意图:在聆听、模仿、观察、反应中,“用思维和感觉的力量全神贯注于有表现力的音响当中”,加强审美体验强度。
(五)表达分享交流
1. 再次聆听《钟声叮叮当》。提示:“歌声中的小朋友是用怎样的语气把钟声唱得那么美妙?”(“当”字的发声要有敲击、回荡效果,次强拍起句的语气。)“歌声表达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2. 教师带领学生在聆听中用二拍子指挥图示随此曲的拍律挥拍。
3. 教师朗诵几小段描述钟声的诗歌,诱发学生在描绘钟声的丰富想像中交流歌唱语气的变化,进入情景交融的内心想像。
4. 演唱全曲。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歌唱,在熟唱后,教师歌唱低音声部,师生合唱,在歌声中分享欢悦。
设计意图:培养有语气地歌唱,是有表情地歌唱的前提。
(六)课余延伸内化
师生交谈:今天的音乐课,我们用心聆听了用什么(音乐)表现的钟声呢?我们从这些音响效果不同的(钟声)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还能发现哪首歌曲或乐曲有哪些不同?譬如(乐器音色、表现钟摆的节奏、表达情绪的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请同学们想办法、出主意,我们怎样能探索这些呢?(学生交谈)
教师提示:多用心去听;边听边做纪录;可以用肢体模仿;还可以写音乐日记;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听赏。
教师:同学们,时间象征着生命、生活,全世界的人们对此充满了希望,还有许多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是描述钟声的。请同学们去搜集吧,别忘了,下节课将搜集到的资料带来,大家一起分享。
在《钟声叮叮当》的歌声中下课。
评析
用“听”去观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
这是一节课以“钟声”为题材的音乐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培养音乐兴趣———聆听感受体验———实践探究表现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也有所创新。
一、在活动中感受和表现音乐
整体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在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听觉感受和听觉表现的。这不仅仅符合听觉艺术的学科特点,而且体现了“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如:课始播放以“钟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提示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最吸引你的音响部分可做出相应的肢体反应,比如走、跳跃、摆动、敲击等”。孩子们在音乐情境中,通过参与多种活动,进而直接地感受和体验了音乐,直至用肢体、表情、人声以及各种声响表现音乐。 孩子们是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了音乐,是在活动中表达了对音乐的审美反应。
二、注重模仿、积累音乐体验
模仿、逐步积累音乐体验,突出了音乐教学的学科特点,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和有效途径之一。该课在“和声音程游戏”的教学中,教师弹奏电子琴(有音色分离功能)分别以低音钟琴(低声部),持续音色演奏(高声部)《钟声叮叮当》数次。引导学生做声部律动合作即兴反应,这些饶有兴趣的音乐活动促使学生在聆听、模仿、观察、反应中“用思维和感受的力量全神贯注于有表现力的音响”。加强积累音乐审美体验强度。
三、突出师生分享交流和课外的延伸
“教师郎诵几小段描述钟声的诗歌,诱发学生在描绘钟声的丰富想像中交流歌唱语气的变化,进入情景交融的内心想像”、“教师唱《钟声叮叮当》的低音声部,学生唱另一声部,在歌声中分享欢悦”等。这样的师生合作的学习,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也成为音乐学习中的一员,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亲切、坦诚的交流,与学生共享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将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关注从课上延伸进入课余生活,更加关注和体现形成性过程与评价。
几点思考:
一、在一课时内涉及四首曲目的教学内容,稍感内容太多。
二、由于执教者着重于对本课内容的整合,因此对以“钟声”为主题的四首音乐作品(乐曲和歌曲)的各自内涵的揭示和表现过程还显不足(即各自作品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