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典愈后的风向标

2003-05-14张天蔚

中国新闻周刊 2003年16期
关键词:知情权全局官员

张天蔚

毫无疑问,4月20日是中国应对这次非典危机的关键转折点——卫生部长、北京市长被因咎免职,卫生部举行第一次全面如实公布疫情的发布会。

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必再“一律发新华社通稿”,非典疫情成了可以公开议论的话题。媒体的第一反应,是把这一天与此前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一起,称作中国新闻改革的标志。

其实,公开与否,最终争执的不是对媒体的管与放,而是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

当下,媒体在议论政府公开疫情信息的举措时,通常都从最时髦的“知情权”入题。但说到底,没有现代契约国家,天赋人权就只是启蒙话语下的意识形态。而对于民主意識的传统社会的子民来说,“知情”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知情权最后就可能成为一件挂在墙上的奢侈装饰而已。

过去,媒体评论地方官员瞒报灾难消息,多在护权保官、草菅人命方面进行道德批判。对广西南丹的县太爷、辽宁海城的教育官员们,这样的批判当然是对的。但在某些至今依然动辄自称“父母官”的干部心里,隐瞒未必不被解读为体恤,被宣传为在自己治下的“一盘棋”里,统驭全局、权衡利弊,所谓官员任上的分内之责。

然而,此次疫情的到来正以极端方式提醒人们:置身于一个充分开放的现代世界,政府与社会同时成为一个更大棋局中的棋子,传统社会中政府对社会的“统筹全局”,在相当程度上已转变为平等的互动关系:一个成熟的民间社会与一个适应这个社会的政府,是共同的前提。

须知,在疫情催逼下的放,是情势所迫,背后未必就有转变了的理念支撑。疫情来势很快、力道极猛,中国社会虽一向运行稳定,但弊端频现的体制结构,终至反应迟缓、措施失当。政府最终选择将疫情向社会公开,意味着政府将疫情的控制和防治问题共担于社会——这一“共担”之后,究竟是否要收回,是可以观察的“愈后”效果之一。

应急之策,也可能成了变化的起点。所谓进步,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政府也许终于意识到社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和能力的边界——这个边界事实上已大大缩小。

能不能放弃对民间社会的限制甚至遏制,放手甚至帮助其发育和成熟,是非典“愈后”值得关注的方向。至于以知情权为主诉的媒体改革,不过是这个问题的子问题之一。 ■

猜你喜欢

知情权全局官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
如何行使股东权利——知情权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一类具有常数感染周期的传染病模型的全局稳定性分析
从可拓视角建构人事档案信用体系的影响因素
丘琼山巧对官员
论视频侦查的应用与完善
再撑一下
“搞”艺术的官员们
统筹全局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