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细微处把“人”字写大

2003-04-30赵准胜

人民教育 2003年22期
关键词:结巴观念教学活动

赵准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入的发展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指导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呢?笔者以为,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实在的教学实践活动,从细微处体现似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常走进课堂,并与一线教师研讨有关课改的问题。待我整理出一些“体会”时,忽然发现,我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某些具体场景。一堂课抑或一句师生对话都可能给人一种顿悟,而当我们带着这种顿悟再去审视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时,那些看起來有些枯燥的理论似乎就变得很具体、根生动。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要搞好课程改革就要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而新的教育观念必然是在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才得以确认和不断更新完善的。假如说课程改革是建造一座大厦,那么一堂课、一个教案、一次师生之间的交流只能是这一大厦中的一砖一瓦,然而,这一砖一瓦以及它们被混凝土融为一体对这座大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只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建一座大厦和教肓改革无法相提井论。但是,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思考何谓似人为本”,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在此,我们看看几个教学实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恰恰是这些具体的教学话动生动地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微笑的魔力

曾经听一位女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

刚毕业那年,她教的是四年级。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李阳迟到了,站在教室门口哆哆嗦嗦地喊道:“报……啊……啊……报告!”也许是紧张,也许是因为寒冷,一向口齿伶俐的他竟结巴得如此厉害!她及时制止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微微笑着,将局促不安的男孩子拉到暧烘烘的火炉前,帮他脱下大衣和湿漉漉的鞋子,让他坐下烤脚,甚至还轻轻地摸了摸他光光的小脑袋。

老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笑,给了男孩极大的震动。寒假里他便缠着人家非要学“结巴语”不可。人家死活不肯教,他便暗地里揣摩,终于能熟练地说“结巴语”了。于是,新学期开始后,李阳连续几次故意迟到,故意结结巴巴接受老师的询问,最终得到的只有老师严厉的批评……

我之所以给这个小故事拟名微笑的魔力”,是缘于我听到这个故事时的感受:那个男孩苦练“结巴语”,不过是为了博得老师的一个微笑,接受老师的一次爱抚啊!故事似乎有些荒诞,但我决不怀疑那个叫李阳的孩子有如此令人惊异的举动。因为他毕竟是孩子,孩子渴望老师的爱。由此可见,老师的爱对学生有着怎样的魅力啊!那些对学生横眉冷对的老师又有何感想呢?老师的微笑导致学生学“结巴语”,我们可以视为一次教学事故,但这个事故给这位女教师的教育决不是通过几节理论课所能得到的。事故的意义已经大大超越了事故本身,这一次心灵的震颤和情感的洗礼是她真正领悟教书育人的良好契机。

敢于说“我不知道”

一位语文老师正兴致勃勃地为同学们讲“花木兰”的故事,当着很多听课老师的面,一位同学站起来提了一个很刁的问题: “老师,听说古代女人都是裹脚的,裹了脚的木兰怎么能替父从军呢?”老师一时语塞,本来滔滔不绝的他不知如何是好。几秒钟后,他似乎冷静下来,诚恳地说:“对不起,老师暂时回答不了你的问题,但我会尽快告诉你满意的答案。”没有想到,这时掌声如雷,连听课的老师们也报以赞叹。

课后,这位老师告诉我,当他意识到回答不了那个问题时,有一种莫名的恐慌涌上心头,而且有点“恨”那个同学,而当这一念头闪过对,他又对自己气愤了:我为什么就不敢说“我不知道”呢?在现实生活中,在课堂上,很多“聪明”的老师不会这样处理类似的问题,他们会找到许多理由打发这个不受欢迎的学生,比如,“你的问题与奉课无关”、“木兰脚大脚小和从军有何关系”,等等。一堂课,一个问题,看起来很平常,但是在课堂和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呢?仔细一想,面对学生的提问,说一声我不知道”,表面上是失了面子,实际上却教给了学生如何用真诚赢得别人的尊重。后来,这位语文老师终于在《辍耕录》中找到了答案,裹脚之风是从南唐时渐渐兴起的,而南北朝时还没有。看起来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回应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瞬,然而,这一瞬意义深远,倘使我们不去观察和总结这种教学活动中的一瞬,不去积累经验,那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就成了空话。

挖苦的“回报”

笔者所著的《蹲下来说》-书中收入了这样一个故事:

记得三年前,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小学教四年级的语文课。有一天,我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让一个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回答,旨在鼓励他树立自信心。谁知他吭哧了半天,脸憋得通红,也没答出个所以然来。我长叹一声,以“同情”的目光看着他,然后用挖苦的语气对他说:“快坐下吧,看把你累的!”没想到.他的回答让我感到吃惊;“老师,我不累。”那稚气的脸上充满了受宠若惊的感激。这温柔的迎头一棒,一下子把我打蒙了。凭心而论,我当时宁愿他能听出我是在奚落、挖苦他,因此而恼恨我,可他偏偏没有听出来,还把我恶意的语言当做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那一刻,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无法面对他那双纯真的眼睛,无法面对他那像自纸一样透明的心灵……

我听到这个故事时,既紧张又感动。紧张的是那个批评学生的人似乎就是我自己,感动的是那位老师竟如此坦诚地把深深刺痛自己的伤疤展示给读者,足见他自责、懊悔的程度。令我们欣慰的是那一时的错误一定会使他受用一生。 “老师,我不累。”一句话刺痛了老师,使老师顿悟,同时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学生与老师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天”!这份纯真的感情值得每一个为人师者珍惜。

雨伞的真情

听完一节公开课,我问任课老师一个问题,她从教十多年来记忆最深的事是什么。她沉思片刻,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一次下课时,外边正下着暴雨,同学们纷纷举着自己的伞伸向我,希望我用他们的伞避雨走过教室到办公室那段50米的路程。我一时愣了,待我回过神来,怀里竟抱了十几把伞。那一刻,我不知道怎样表达我的心情,只觉得鼻子发酸,眼睛湿润了。几十双眼睛,仿佛都在说:“老师,用我的伞吧!”

明明,你来认一下你的伞。”沉默许久后,我说道。

“老师肯定不会用你的伞。”前排有个小同学小声嘀咕。学生自有他们的看法:明明总是穿脏兮兮的衣服,学习成绩差,老师又常批评他。明明慢腾腾走上讲台,挑了他的那把破伞就要走。我拿过他的伞,示意他回到座位,然后让其他同学各领各的伞。当我举着他的伞走出教室时,同学们用惊异的目光看着我,而明明却流下了热泪。第二天早上,办公室的门缝里塞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没想到体会用我的破伞,谢谢你鼓励我,我实在太高兴了,我会好好学习的……

任课老师讲述的时候,一直没有直面我,她是不想让我看到她落泪的样子。可以想像,有关“一把破伞”的故事在她心目中是怎样的厚重,而对那个学生来说又是多么大的恩赐啊!一个孤寂的孩子从此获得了信心和勇气。

以上我所讲述的都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细微的案例,或者说是我的点滴体会,是对实际教学活动观察积累的结果。如果我们对这些细微的教学案例勤于思考和整理,就一定能总结出一些宝贵经验,以积极有效地帮助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善教学行为。

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结构复杂、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每个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是广大教师面临的最具体、最迫切的任务。目前,课程改革己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抓紧时间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这些生动细微的案例应该能给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一些灵感,启发我们在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更新观念,逐步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事实证明,一个成功的教师,总是把师生互动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而成功的教学范例必然是“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生动体现。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不仅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还要从细微处体现似人为本”,即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思想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实踐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并为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实践支持。

猜你喜欢

结巴观念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Video Star Gets Job Promoting Tourism
钓鱼的观念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结巴侠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