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风正竞中流
2003-04-30戴松松辛生言吾
戴松松 辛生 言吾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附设初中由姜堰市第二中学初中部分设而来,60年办学的历史沿革使该校成为当地初中教育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学校先后成为中央教科所德育实验基地、江苏省物理教学实验基地,并荣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体育卫生先进学校、江苏省示范初中等称号。近几年来,慕名而来的学生竟占在校生总数的二分之一强。
始终如一地把打造合格过硬的教师队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是我们的工作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该校校长王秀兰在接受采访时,一语道出了个中奥秘。
一
小吴同学在接到国家级示范高中录取通知的那一刻,激动得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她的父母也逢人便说,若不是钱德春老师,女儿不会有今天。原来,小吴是个性情温顺的女孩,钢琴10级,成绩很好,字写得也漂亮。不知怎的,她上初三时却鬼使神差地对班上一个男同学有了好感,发展到书信往来,周末约会……细心的钱老师及时捕捉到来自学生中的动态信息,进而了解到其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常为学习上的小事对其拳脚相加,近乎苛刻的管教使她产生了对立情绪,进而成绩一落干丈。钱老师了解情况后进行过细的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导她如何魅理各种关系;同时积极与家长沟通,说服家长把对子女的期望值调整到恰当的位置。多方面的细致工作使该生很快恢复到往日的状态,中考一举进入国家级示范高中。
像这样的事例在姜堰二附中俯拾皆是。校领导认为,抓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师德建设。高尚的师德首先要体现在“爱生如子”上,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更应该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多年来,二附中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
持之以恒的师德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二附中特色的师德教育模式,即师德教育序列化、制度化、活动化、法制化。学校以学习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教育理论为根本,以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教师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為重点,开展序列化师德教育。坚持政治学习制度,每月一次师德教育心得体会交流制度,每学年汇编师德教育心得专辑:考核中把师德建设作为硬指标,并吸收学生及家长参与师德考评;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每学期评选一次文明教师、先进教师和师德标兵并予以嘉奖。
全面实施“师表工程”,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教育活动。把师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更是二附中的一大特色。学校坚决贯彻教育方针,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维护教师的台法权益,教师的聘任、职称评定、奖惩、房改等均严格依法办事,阳光作业,不搞暗箱操作。
每年新教师进校,学校都要请老教师讲师德,请师德标兵现身说法,用二附中传统的精神同化他们,让新教师感到要能在二附中扎下根来,就要有良好的师德。积极开展掣陶师陶”即向陶行之先生学习,以陶行之先生为师)活动,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意识。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其主要职能就是对师德行风进行监督。学校还开展了“勤教”、“廉教”大讨论,要求广大教师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还先后推出了“固本工程”、“师表工程”和“把手工程”,以加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己成为二附中每个教师的座右铭。每年初一新生进校,令二附中老师们最为操心的是生活课”,首先要指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他们过好生活自理这一关。在学生们尚未形成良好习惯的那段日子里,老师们的工作可以说是全天候的,其细致与操劳程度,只有身处其中才会有深切感受。
在二附中,“转变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重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2000届毕业生刘某,几乎是被认为筇可教”的人物。王秀兰校长主动地接近他,课余时间和他谈心交流,和他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交朋友。刘某也渐渐体会到了王校长的良苦用心,在一次共进晚餐时,他激动地向王校长表示,一定要改正缺点,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二附中,从校长到教师,总是以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将一个个后进生带进了阳光地带。
学校要求每个中层以上的干部都应该是师德的一面旗帜。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向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累计达数十万元。多年来,二附中教师高尚的师德情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仅近几年来,先后就有20多位教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劳动模范,受到省、市表彰。
二
人们发现在二附中有个怪”现象: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特别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教师跳槽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而在二附中至今却没有人跳槽。有位教师解释说,其实也不怪”,因为这里有一个温馨、和谐、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
校领导认为,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
学校首先从硬件入手,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征地107亩,易地新建了一所全新的学校,建筑面积达27000平方米。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宣人的环境,在全省堪称一流。6000平方米的50套教师“安居工程”近期也即将启动,每个教师只要花10万元就可以住上120平方米的套房。人文关怀在二附中无处不在。校领导对于教师家庭存在的上学、就业、住房、家属下岗等困难,都能及时体察并给予帮助。
更重要的是这里充盈着民主的氛围。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学校的大事,诸如学校搬迁、更名、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大型教学设备的购置都要经教代会讨论。多年来,学校坚持公示制度,做到校务公开,学校设有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教师心中有什么话都可通过各种方式与校长交流。“宽窖别人就等于宽容自己”、“理解万岁”已成为二附中人合作共事的准则。
二附中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更体现在其特有的卟体劳动,整体效益”的考核之中,宗旨是创造“1+l>2”的效益,以形成在协作中求竞争,在竞争中求团结的氛围。其具体做法是以部门为考核单位,首先把一个部门放到大环境中去考核,看在全市所处的位置,强化整体的考核,弱化对个体的考棱。如对教研组长的考核,并不是首先要求他所任教的学科特别出色,而是首先要求他所带领的教研组要出色,然后再考核个人的业绩。师徒结对,也是采取这种考核办法,如钱老师与小高老师是师徒关系,徒弟小高老师在考核中超过了师傅钱老师,钱老师仍非常高兴。这一对师徒敞开课堂,互相取长补短,后来双双都取得了好成绩,在考评中被评为优秀。在二附中你可以看到无论哪一个教师所获取的信息,都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奘享、开放、合作”已成为二附中人际关系的主旋律。
学校更注重在民主的氛围中给每个人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每年教师的课务、职务安排都通过竟聘,民主评议上岗,让每个人都有合适的岗位。在竟聘的考核过程中,每个人的思想和心灵都受到洗礼,精神也得到一次飞跃。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规律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上”还是“下”,大家的心情都是舒畅的,只是生,者更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压力,“下”者更增添了一种动力。
“在这里工作,话有处说,劲有处使,成绩能得到肯定。”这是调进二附中工作不久的一位教师的体会。
三
2001年10月的一天,姜堰市第二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揭晓,站在领奖台上的二附中李红层老师心情格外激动,谁能想到,十多年以前,连进课堂都害怕的她,今天居然摘得了一等奖的桂冠。原来李老师刚参加工作时长着一张娃娃脸,普通话又讲不好,难以与学生交流,有时连课都上不下去。乘着学校发练教学基本功”的东风,她决心从学好普通话开始练好教学基本功。上小学的女儿成了她的老师,从“a、o、e”开始,从小学课文读起。平时一有时间,她就跟在录音磁带后面一个字一个字地校正读音,连看电视、听广播都不忘跟在后面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普通话水平终于达到了二级甲等,同时教学业务也拾缀而上。李红层的成功得益于二附中“不断进取”的教师队伍培养思路。
二附中领导认为,“一次充电,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的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建构终身学习机制。
朝着这一目标,二附中领导不断把教师引向新的高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抓“三字一画”基本功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90年代抓教师的学历合格、达标,如今是第三阶段,向现代教育技术进军,在信息化、现代化的平台上打造新型的教师队伍。
校领导认为,教师队伍建设重在要让教师业务上有成就感。学校历来重视各层次教师的培养,积极实施“一三五工程”,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帮一”、“对红”等传、帮、带形式,能够在一年内站稳讲台,三年内成为台格教师,五年内成为优秀教师。学校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积极鼓励和扶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完成由”教学型”成长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的过渡,学校每学期都要请专家到学校讲学,介绍最前沿的教科研成果,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通过各种办法为青年教师的业务提高提供各种方便。学校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装备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连接了互联网,为每个教室配备了“三机一幕”,奠定了信息化校园的基础。
多年来持续不断地组织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学校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二附中校园内还流传着张玉玲老师“傻”的故事。张玉玲老师是二附中英语教研组长,姜堰市英语学科带头人。2003年暑假学校中考成绩出色,学校决定出资组织教师到桂林旅游,而桂林又是她一直想去的地方。但就在这时,张玉玲老师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一所外语培训学校在上海举办暑期培训班的消息,费用要4000多元。两种选择摆在她面前,一是去桂林旅游,轻松愉快,还不要自己花一分钱;二是去上海学习,不仅辛苦,还要有一笔不小的支出。想到教育的发展给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她毅然放弃了去桂林旅游的机会,报名去了上海的培训学校。尽管事后有人说她“傻”,她自己却认为,生海之行学到了许多东西,值!”如今,“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已成为二附中教师的第一需要。
每个暑假都是二附中教师最忙的时候,他们忙着充电,每人至少要参加一个培训班,时刻体验着、捕捉着教改最前沿的信息,思考着如何缩小自己与前沿的差距。在向信息化进军的旗帜引领下,学校近期又投入6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还与北师大建立了远程教育系统。同时还制订了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暂行方案》,要求每个教师都能用电脑备课、上网获取资料、做课件。
学校专门制订了《教师继续教育暂行办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并按规定为他们报销有关费用;为了保证教师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学校每年都要订阅近百种报刊,购买大量的教育图书。一个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的氛围正在二附中校园内悄然形成。
四
走科研兴师之路,这是姜堰二附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学校为教师的成长设计的一条路径是: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特級教师)。
许亚平老师是该校专家型教师的代表,多年来他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00多篇,其中有数十篇获省级和国家级奖项,成为全省第一位初中物理特级教师。许亚平老师的成功为二附中的“科研兴师”作了很好的注释。
“以课题引领”是二附中科研兴师的一大特点。学校先后承担过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初中生优良品德自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己结题,目前正在进行的“初中阶段各学科研咒性学习过程的研究”就是一项覆盖各学科的省级课题。该项课题紧扣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以改革学习方式为主要研究方向。课题研究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网络,将每一门学科、每一个教师都“网”入其中。每一个教师在其中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为促进科研兴师健康、有序地发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王秀兰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制定了《姜堰二附中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条例》,内含“课题研讨制度”、“课题研究评价条例”、“成果奖励办法”,学校定期进行研讨,定期对研究进展进行评价,学校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并对其所获稿酬予以配套奖励。学校还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评价标准》,其中教科研具有较大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中长期教师培养计划,力求通过一系列措施在10~15年内使二附中的特级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2%,省市名教师达到IO%,县(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15%。
目前,一个优秀教师群体正从二附中脱颖而出:校长王秀兰成为姜堰市首批名校长,教科室主任许亚平被评为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教师中有县市)级121工程”、市级311工程”青年拔尖人才5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8人,在市级以上教科研活动中有20多人次获大奖。
教科研不仅使二附中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科学、高效之路,也使二附中的教育教学工作走上了科学、高教之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多年来一直居当地前列,仅近两年统计,就有95名学生在省级以上各项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获全国英语特等奖的2人、化学一等奖的5人、物理一等奖的11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已经驶上了主航道的姜堰二附中之舟,凭借着这支优质、高效的教师队伍之帆,定能沧海横渡,直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