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面别开
2003-04-29李德贵
李德贵
初冬,正值云贵高原野菊花盛开,红果子满枝累累的时节。这时节,不论你向哪座山眺望,满山遍野犹如一片片散金,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红湖校园,四周高大白杨树的树冠卜已经稀疏,青黄色的阔叶恋恋不舍地飘落下来,在风中沙啦啦作响。这氛围,就像置身于诗的海洋中那般惬意。
下午第二节课后,高二年级的师生们,怀着眷眷的诗情,雀跃着登上六楼俱乐部大厅,一起参加他们共同策划的“诗歌朗诵会”。
最初的動议是任教高二语文的朱绍先老师提出来的。因他颇为“诗歌欣赏课”所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所感动。那一篇篇“以诗鉴诗”的作品出自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之手,他读了极为振奋,说我们得从课堂里走出来,以更好地扩大教学效果。这无疑又是他一向主张“大语文教育”的新拓展。他说,老李你得准备一篇,咱们当老师的也要上场,与学生同台朗诵,共展风采。我与朱老师杏坛共事年深,相互扶持于教法的研究与改革早成乐趣。对此,我能不痛快地答应吗?准备就绪,两个班决定全员参加,集体朗诵课文《海燕》和他们创作的诗歌《烈火青春》。还有20个学生单独报名,而且7位教师的名字也被穿插在朗诵者的名单里。于是乎好戏开场。
两位学生主持人周阳和胡罄月健步走上舞台,其举止庄重,神情怡然,嗓音脆亮,韵味优雅。两人各执麦克在手,交替串词报幕:
……在我们中华民族浩瀚灿烂的文化遗产中,诗歌是一脉最鲜亮的活水,源远流长。自古至今,下起黎民百姓,上至将相帝王,吟诗者无数。汉高祖刘邦曾赋《大风歌》,今天陈荣斌同学也以同题而赋,请大家欢迎!
——我们不能追溯得更远,我们置信失传的奇葩瑰宝一定很多,而能够流传下来的、最早的称之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无疑是古代最美的阳春白雪。戴娜同学读了《氓》这首著名的《诗经》作品后,写出《女人的命运》。好!就让我们共同欣赏。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谁呀?(众答:屈原!)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众答:是(离骚》!)现在请出贺慧同学,她读了《离骚》之后,还以诗歌的形式写了一首诗,题为《吊桥》。
一阵阵猛起突至的掌声,一段段或轻松或激越的配乐,此起彼伏地将青春学子迎上又迎下。当然,更为洋溢的热情,更为真挚的表达,是学生献给老师的诗。或许,因为是同台共诵,师生的心一下子贴得很近、很紧;或许,老师的朗诵果然是垂范,令学生敬佩不已吧?因此掌声更加热烈与持久。垂范者的朗诵内容与风格,自是各有千秋。不论是陈茂森老师的富有磁性吸引般的音质与风格,还是张德荣老师那激情满怀的高唱低吟;不论是陈桂兰老师的雍容气质与深沉的抒情诗,还是朱沛蕾老师那流畅的英语朗诵,都在学生的心中刻下了斑斓缤纷的韵痕。曾被我们称为“校园诗人”的陆才康老师,朗诵了他早年写给亡妹的祭诗,声情俱伤,催人泪下;而朱绍先老师当日早晨的突击之作《十七岁》,则是四代人生活背景与时代氛围的强烈对比,很耐人寻味。至于我,是选了自己几年前发表的旧作《大地,多好的学校》。虽然只有短短12行,却是我对实施素质教育方式的“自学互教”法的先声流露。
学生敬佩老师,老师则钦佩学生。这种师对生的钦佩,都是在现场就啧啧不己的……
学生刘振海朗诵的诗歌较长,两分钟顺利过去,不料突然停住——他未能立刻接诵下句,停有六七秒钟。他不甘心这样的失败,于是就向座下师生请求说:“请让我重来一次可以吗?”师生们立刻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允许。好一个重来,这精神、这勇气,怎能不令人钦佩?
“晚上,城墙上多了两张告示/是吊桥的自述/我弯曲的钢索,只为顺应国王前倾的身躯/我没有背叛哪!为什么将我摧毁?”读《离骚》后,学生写出了《吊桥》,这是多么丰富的想像啊?怎能不令人钦佩?
“她的往事像一杯隔夜的茶/她的经历像破旧的车/她的故事像一棵落了叶的老槐树。”这一组比喻《氓》中女人的句子,是何等的贴切!我是由衷的钦佩呀!
钦佩者被敬佩,敬佩者被钦佩,诗情与师生之情相互交织在一起。尽管是初冬,但觉舞台上下、大厅内外,到处是一股股暖流和融融情感蒸腾的动人景象。正是:情意交互,风采难再;师生同诵,“诗”面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