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力量
2003-04-29赖配根
赖配根
早就听说过一〇九中是一所有名的特色学校。我的几个同学也在广州的中学教书,一到广州见到他们,说起一0九中,他们都交口赞道:他们的艺术教育搞得好啊。”
我心里就想,这大概是一所有着辉煌历史的名校了。
谁知一深入了解,一〇九中的过去并不怎么美好,还曾经是“赫赫有名”的薄弱学校呢!
那她是怎样脱胎换骨的呢?
要解开这个谜,有一个人无法绕过去。
这个人就是叶昌奎。
1987年4月,叶昌奎调到一〇九中任副校长。那时候的一〇九中,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地处横街窄巷的弹丸之地,办学条件每况愈下,师资大量流失,教育质量无法保证,生源越来越差,是一所社会声誉很差的学校。学校领导班子认识到,一0九中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进行彻底的改革,否则就要沉沦。
1990年,广州市启动了“改造薄弱学校工程”,内在的改革呼声和外在的政策环境把-o九中推向关键的十字路口。时任校长的叶昌奎经过不知多少个日夜的苦苦思索,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用美育促使学校崛起、前进。
后来的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第一跳:愉悦感官 调节心态
记者:在人们的印象中,搞艺术教育是好学校的“特权”,薄弱学校去搞这些“副科”做什么,有精力还不如放在学生的学业上。叶校长。你们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艺术特色的办学思路?
叶:我这个人喜欢另类思维。别人前进的时候选择直线,我选择曲线,因为曲线也许别有洞天。薄弱学校的学生学业成绩比较差,有厌学情绪,主要不是能力问题,实际上他们的潜力并不比成绩好的学生差,导致他们落后的原因两方而:一个是学校教育不得法:一个是学生心理素质差,对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而这些十几岁的孩子,都喜欢参加艺术活动,有些还很有艺术细胞,但在应试教育下,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不到发展、表现,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老师认为他们没用,家长骂他们没出息,他们也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等。
怎样改变这样的恶性循环呢?最要紧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想到了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我们可不可以先让学生的艺术爱好发挥出来,把他们这方面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让他们在学校体验到成功,老师再加以引导,使他们艺术上实现自我的向上的动力迁移到学习上来,以获得全面的发展呢?
记者:可这还只是大胆的设想。还有什么因素促使你们作出决定?
叶: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简单地说,成功教育可以这样概括:累积小成功,慢慢转化,最后获得大成功。比如,把只考20分的孩子引到28分、42分、55分,后来就能及格乃考得更好,其本质就是转化和分步走。我想,小成功可以转化成大成功,那么向上奋进的动力为什么就不能转化、迁移呢?
记者:那你们又是如何实施的呢?
叶:从1990年9月到1994年7月,我们进入了美育的第一个阶段:艺术救育特色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以打造艺术数育特色为契机,推动学校整体改革。学校调整了课程结构,加强艺术教肯课程和课外艺术活动,并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把每节课的时间由45分钟压缩为40分钟,每周挤出5节课专门用来搞艺术教育。各年级都开设音乐、美术提高班,提高班每周都要抽出一个下午分别进行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小提琴、扬琴、琵琶、古筝、笙、声乐、美术和书法等专项训练:普通班则开展以艺术为中心的课外活动,全校开设了牧童笛、现代舞、舞蹈、合唱、文学和工艺制作等l7个项目的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为了让学生获得一流的艺术薰陶,我们积极利用校外教育资源。1993年,我们成立中西乐结合的百人乐团,聘请了广东省艺术界著名人士如谭林、雷雨声、廖冰兄、卢有光等人为艺求教育顾问,还组建了由高等院校教授及专业人员构成的艺术教师辅导团。
记者:这些改革真的把学生的心态调整过来了吗?
叶:当然。我讲一个具体的例子。有个叫陈华的学生,家里经济比较好,很聪明。经常去街上跳霹雳舞,回到学校就封自己为师傅,收了一些徒弟。这样的学生在别的学校是不受欢迎的。但我们把他的特长当做教育的契机。我把他的班主任叫来:你去组织他们,给他们成立一个霹雳舞组。后来这个组有23个学生,陈华当教练兼组长,老师只起协助作用。每周二、周五早上7时开始训练。这些学生都精力过剩,经常调皮捣蛋,但是跳舞那兩天,从不迟到。后米守纪律等各方面也慢慢好起来。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有一次参加广州市宣传环保的演出,陈华编了一个舞蹈,结粜得了一等奖。这些孩子不要学校奖励,不要任何东西,只要求校长与他们一起照一张相。但一直没有照成: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不在;我在的时候,他们不齐;他们齐的时候,有的又说没有穿最漂亮、统一的衣服。这是我欠他们的。
另外,这样令人激动的教育实践,也促使学校进行教育理论的升华。回过头去看,我们把这一阶段的美育的功能概括为“愉悦感官,调节心态”。学校还明确提出了“两个迁移”(即幼机迁移和情感迁移)的论断,大意就是引导学生把喜爱艺术的动机、亲师乐群的情感,迁移到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跳: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
记者:1994年的时候,一〇九中已经声名鹊起,但你们在美育方面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着力构建了审美教育模式。是什么让你们如此不断提升?
叶:我们非常清醒,学校开始阶段进行的艺术教育,总体上还是一种经验的东西,艺术教育特色也仅仅是学校整体改革的序幕。我们营造的艺术教育只是学校的特色,只有三分之一的艺术特长生。一〇九中要提升为特色学校,全校学生都要达到这个特色的要求,就要从小美育上升为大美育。
怎么实现这样的转化呢?怎么把学校的特色教育进一步提升,向特色学校迈进呢?
在参考学校建模专家的观点和其他学校的改革经验后,我们认识到:必须对学校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构建学校教育实践的模式,说得更明确一些,就是建立审美教育模式。对于“模”,我们可以借用工:程上的模型概念,要盖房子的时候,工程师都要预先画出图纸,这就是建模,拿着这个图纸,在广州可以盖房子,拿到北京也可以盖房子。学校教育模式,与此在表面上虽然不同,但本质相通,有了模式,学校的美育就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记者:你们构建的审美教育模式具体内涵是什么?
叶:关于这一模式,可以简单地界定为:以“三个面向”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素质教育思想和审美教育理论为依据,调整学校教育系统诸要素、各层次的关系,以组合成“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显现艺术教育特色的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让全体学生在审美化的教育活动中,自我进行心理调适,优化心理结构,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审美观念,促使他们的整体素质、个性和特长获得主动、和谐的发展。
记者:你们又是怎样把这个模式落到实处的?
叶:我们提出,希望所有从一〇九中毕业的学生,都具备艺术方面的专长和素养。我们先搞了一个试点:1995年恢复高中招生的时候,我们招了54名其他好学校不愿要的学生,并决定以这个班作为“有音乐特色教育”的试点班,全面实施审美教育模式。三年后,这个班的所有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人人提高,而且个个有很慢的艺术能力,许多人都顺利地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
我们就想,既然一个高中班都能落实好美育的任务,其他班级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审美教育模式就在全校和所有学科全面铺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学科中渗透美育的努力和尝试。比如,语文学科进行了“用音乐辅助阅读和作文”的教学实验:体育科开设了“形体训练课”,设计出一些基本艺术造型;政治科构建了“审美一情知教学模式”,这些都为实现课堂教学审美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艺术化做了很好的准备。此时此刻,可以用“艺色满园关不住”来形容一〇九中。
记者: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这一阶段美舟的精髓哪?
叶:可以,八个字:“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这就是建模给我们带来的提升,让所有一0九中人都要具备审美的高素质,都要怀有美好的心灵。我们希望学生要达到品、学、艺兼优,把艺术方面的修养提升到人格高度。他们不光要有艺术专长,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说到底,真、善、美是相通的。
在一次欢迎新生的大会上,我曾经问学生:谁能够准确地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不料举起的小手稀稀拉拉。一个对父母都不关心的人,你能指望他爱集体、爱国家吗?在这方面,我们学校要负起责任,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只让学生学会一两门乐器,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一〇九中就提出,要让学生“有良心,能立志”,要通过美育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这也是我们建模的使命所在。
美好的心灵必须由美好的心灵去启迪,去陶冶,去净化,所以我们要求老师首先要做到人格美。老师们也确实严格要求自己。我们有一个老师,经常把后进生叫到自己的家里,进行无偿的辅导,有人问她这么做不累吗?她说:不,看到学生成功了,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第三跳:感悟世事 美化人生
记者:1998年,你们又把“审美教育模式”更名为‘以美育人教育模式”,这仅仅是名称的变化吗?
叶: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1998年,我们迁到二沙岛新校舍,就是现在的校址,这里环境幽雕、风景秀丽,又毗邻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广东体育馆,有着很好的艺术氛围。另外,随着学校影响的逐步扩大,很多港澳地区和国外教育界人士纷纷来考察、交流,带来了很好的经验、理念,同时也给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压力。几经研究,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要以搬迁校舍、对外开放为契机,重新审视学校的美育实践,完善建模方案,注入新的内涵,并将“审美教育模式”更名为‘以美育人教育模式”。
因为严格来讲,审美教育不完全是美育。美育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三者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搞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包容前两者。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审美不强调创造美,是不行的。“以美育人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就比较完整。
名称的改变小仅是我们对美育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结过,而且是改革前进的需要。这样,我们就把美育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地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以美育人教育模式”的框架好吗?
叶:它有四个支柱:学科教学子模式、现代德育子模式、校园文化了模式和科学管理子模式。
在学科教学中,建立以美育人的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科课程加强审美教育;展示教师形象、言行、学识、人格美,让教师成为美的感染源和辐射源;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和艺术的美,注重师生情知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德育工作中,以德育为主导建设以美育人的校园文化,倡导“以栽盆景心态”要像园林工人对待栽盆景一样,全情投入,呵护每一个学生,精心教育培养,在学生幸福成长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在愉悦的心境中自我实现;以“森林原理”学校的同事之间,犹如森林中的乔木、灌术、草皮,既有共同繁荣、相互衬托的合作性,又有竟逐向阳、发展自我的竞争性,因此既要和谐共事,又要敢于竞争、创造)处理人际关系,在竞争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兼容、互补意识:以“荷花原理”(校长、干部和所有教职工,犹如红花、绿叶、白藕,都是同根所生,应该同兴衰、共荣辱)对待成绩,个人融入集体,个人与集体荣辱与共。努力探索现代德育的实效性,坚持以“内诱型”激励式代替“外压型”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学校管理方面,我们提出,管理以管人为本,管人以管心为本,管心以管情为本,管情应该管需,注重人的需要。由此出发,我们形成了一套心理管理、目标管理、层级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做法。
记者:这个模式要导向的美育目标是什么?
叶:还是用八个字来表述:“憾悟世事,美化人生。”我们把美育引到这个阶段,对人格美的追求就越显重要,所以近两三年来,我们一再要求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要“以美育已,愉悅自我”、“以美育人,造福社会”,最终就是要达到“美化人生”的目的。应该说,这是个非常高的要求,要做到很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前进的方向,这样我们就会永不知足,就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
记者:您把生命的16个年头都投入到一〇九中的美育中了,一定有很多的人生感悟。
叶:苜先,我想说的是,一〇九中的成功离不开市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历任市教育局局长郭巧智、叶世雄和杨永弼的关心与指导,也离不开全校师生的辛勤努力。从个人来讲,我的动力,不是奖励.不是标兵,而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需要,我要用我的行动证明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把薄弱学校转变成特色学校,就是我对社会承担的最大的责任,就是我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找,人生的路不能走歪,人应该有追求,要对社会有正面的作用。所以,刚开始改革的时候,我就对人说:我是一块炭,烧红了自己,去感染、烧红身边还没有烧红的炭。我烧得越红,我就越快变成灰。不管一0九中成功不成功,我都付出了,我无愧于心。
“选择一〇九是幸福的”
一〇九中人十几年不悔的选择,对美育的执著,不仅让学校甩掉了“薄弱学校”的帽子,进入了广州市知名的特色学校行列,而最有意义的是,所有的学生都因此得到了良好的成长,尤其是那些曾经被打入冷宫的学生,在这场改革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他们不仅掌握了一门乐器、一种画法,练就了一手好字,能够跳出优美的舞姿,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兴味盎然的艺术活动中,领略了艺术殿常中的无穷乐趣,滋育了健康的审美情操,释放了厌学的情绪,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增强了追求成功的期期望和信心。
有的学生说:“选择一〇九中是幸福的。”因为在这所学校里,他们知道了自己是社会的有用之人。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心灵的美景,他们感悟到自己也要用美好的心灵去创造明天的幸福,这份幸福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