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校园和数字校园建设

2003-04-29钮小桦

人民教育 2003年2期
关键词:人文校园评价

钮小桦

北京二中是一所老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丰富的办学经验、优秀的教师群体和显著的办学成绩。多年来,北京二中遵循“全面育人,发展特色”的办学思想,努力使学校办有特色,特别是以建设数字校园为龙头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以舞蹈、乒乓球、篮球为特色的文体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已成为学校有特色的“精品项目”。我们始终抓住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努力寻求学校教育发展的生长点,把孕育和形成科学有效、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放在首位,进一步确立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是:在“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引领下,通过人文校园的建设,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建设数字化校园,使学校的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共同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是新世纪教育的重大课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从环境学、经济学中引发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引入教育领域。我国也较早地接受了这一全新的发展观念,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必国战略一起,列为我国进入21世纪的两大大战略。

我校对“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的诠释是:教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教育事业本身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即教师和学生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把人的发展看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今天的发展应更好地促进未来的发展,在注重现实的发展中不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提出:“学校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为实现这一办学理念,我们提出两个“提升”——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在校生活质量。这两个“提升”成为师生共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柱。

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就是要构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人文情怀,为职业生命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一理念、这一组织形式,使学校全体教职工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他人,学会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彼此分工、相互依存,共同创造成长和提升自我创造能力的机会,努力创建一个不断进行知识积累的团队。通过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形成学校的团队优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正是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有的“同期互动”效应。

提升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就是要让校园呈现出能使学生青春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活”场景,让校园生活充满思想、情感和智慧,使学生能表现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成长充满自信,有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有顽强的意志力、完善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让校园成为学生喜爱、依恋和维护的家园。

以“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引领人文校园建设

人文校园是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校园中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是生活和发展的乐园。

建设人文校园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其表现为: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县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尚情操: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定的意志,能抗挫折、抗干扰、抗诱惑: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帮助人、尊重人、关心人的良好品质;具有在实践种自觉反思的悟性。

我们建设人文校园的主要工作方向有以下4点: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

讲课是否既有哲学的高度又有美学的韵味,这决定于教师的修养和品位。对此,我们提山4个层次的教学品位:合格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有较系统的把握,能胜任该学科教学工作:教学能手——对整体知识的把握深刻、系统,能较好地驾驭课堂,熟练掌握教学过程;学者型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有较深厚的造诣,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与风格,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于数学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分析、判斷和鉴赏能力,讲课严谨、科学、有美感,与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交流:教学艺术家——对所教学科知识有独到见解,知识面广,教学方法娴熟,教育理论功底深厚,与教学实践相得益彰,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充实而灵活的知识,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

我们期望教师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者、实施者、自我教育者,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其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广度上有较宽的视野,能与时代同步;在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职业生命力得到不断补充,精神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心理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二、课堂教学应追求情意与认知的统一。

一堂好课,应追求情感、态度、价值“情意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认知发展”的统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而,充满了人文情怀。情感不仅指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动机,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应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三、促进学科交融,丰富学校课程。

现代信息社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向,促使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边缘学科小断涌现。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学科教学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跨度。为此,我们己开始在个人备课基础上,定期举行横向跨学科综合备课和纵向同学科跨年级综合备课。通过综合备课达到知识交流、思想互融、方向协调的目的。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我们还积极开发学校课程,开设了40多门选修课,如“精神的故乡——人文精神浅介”、“广告创意与策划”、“戏剧表演”、“动态网页亲密接触”、“跆拳道”、“现代国际关系史”、“生活中的趣味化学”、“英语谚语与民俗文化差异”、“教学建模”、“数学与美”等。选修课涵盖各个学科,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四、开发多元潜能,塑造健全人格。

宽松的教育氛围使各类型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到张扬。建国以来,在二中读书时就发表作品而后步入文坛的作家有几十人,像丛维熙、刘绍棠、舒乙等都是二中的学子。这一“作家群”的出现,反映了二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宽松、民主的校园生活。1992年,二中的舞蹈队被命名为“北京市金帆艺术团舞蹈分团”,多次在市、区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在2001年和2002年的中央电视台全国性舞蹈大赛中分获铜奖和金奖。

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时代特色,它倡导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背景,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如语文教师在进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教学时,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分成雕塑、建筑、绘画、音乐、文学、生活等小组,研究和佐证“缺憾”也是一种“美”的观点;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开展“建筑中的圆锥曲线”、“双曲线与炮声定位”、“抛物线与传声”等课题研究,都通过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素养。

以“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引领数字校园建设

从广义上讲,数字校园是指学校的信息化。数字校园工程将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学校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校务、电子教务、远程教育保障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班级,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信息体系,逐步实现校内育人环境和部分社区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一、数字校园建没的策略。

数字校园建设,应从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的数字化着眼,以提高师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1997年,我们在全校师生中推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各层次的培训,普及师生信息化意识,形成广泛的数字育人氛闱。在普及基础上,以应用带动建设,使之逐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习惯。应用进展到什么程度,就建设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理念。1999年一期校园网建设已完成,随即建立了二中的学校网站和学生网站,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工作。到2002年8月,完成了千兆网升级改造工作。日前,结合网校的虚拟学校、无疆校园的建设也已开始启动。

二、数字校园利的应用。

1.营造全新育人环境,创建无疆校园。

数字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更具个性的学习机会,教师在网上开设了近10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到网络机房点播浏览喜欢的网络课程,学习的进度和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握,还可以根据兴趣通过互联网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们说,学生网站已成为我们开展活动的新空间。它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使大家有一种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老师们说,只有把知识、能力、思维和学生“综合”起来,在教学的全过程实行师生互动,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教学时必须着眼于设计。我们专门设计建设了数码信息港,装备了各种数码输入输山设备,以小组合作的布局方式进行教室布置。物理实验室也装备了两人一组的电脑设备,学生不再是学习计算机知识,而是实实在在地运用信息手段去建构自己的梦想。

2.在教学全过程中开展全方位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整合,体现在对整个教学系统的优化上。为此,找们提出4个环节的整合。

(1)备课环节的整合:教师要充实和优化自己的交叉性知识结构。在校园网上,各学科教学资源共享。没有了办公室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自然流畅。如地理教研组成员及想参与地理备课的其他学科教师或学生,以用户身份登录,加入到虚拟备课组中,可在“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试题下载”等栏口板块中享受平等待遇。目前,学科教研组网上备课实现了4个突破: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学科、年级的限制;突破教师、学生角色的限制;突破教师个人能力的限制。

(2)上课环节的整合:我们提出建设“多媒体教学学科网站”的概念,一改过出教学软件类型中的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专业训练型、课外检索阅读型的单一模式,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互、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式。这种软件的架构可将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列、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远程教学等教学环节一同包容进来,充分发挥Internet或Intranet的优化教学信息流通环境的功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教学。

(3)作业提交的整合:现在,许多学科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是通过电子邮件收发批改,作业的信息含量和质量空前提高,以往每个办公室一台计算机已满足不了教师收发作业的需要。

(4)课后辅导的整合:师生不见面,在论坛中交流答疑。在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达标基础上,这一辅导方式正悄然流行,突破了时削、空间限制,学生也不用守在辦公室门口等着问问题,教师也无需非到学校才能答疑。

3.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向管理改革要效益。

(1)网上教师队伍建设:实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工程化”,将教师业务档案设立专门网上专区,形成教师业务交流平台,教师的业务成果和所研究的科研课题公开、透明,有利于交流,真正地从教师自身的发展角度促进教师成长。

(2)学生档案的“一条龙”管理:实现部门信息数据“一条龙”管理,学生档案及成绩从任课老师手中录入后,通过网络汇总到班主任再到年级组长、教学处、校长,最后汇总到档案室。既减少了重复劳动,又降低了错误率。

三、数字校园中的教育评价。

1.创立“评价积件”体系。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获取反馈信息,用以调节改善管理方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要求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必须直接而埘培养目标的人才素质结构体系。我们提出“评价积件”思想,即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常教学,提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师生实际、针对学科特点的“积件”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员、多元评价,而不是机械化、简单化。我们从1994年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每个年级组、学科组教师都积极参加评价指标的研究制订,真正把评价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

2.研制和应用“多功能测评器”。

我们从1994年开始进行“教育评价与方法”的科研课题研究。1999年底研制成功“无线多功能测评器”并获国家专利。“无线多功能测评器”是基于多元、多评价主体、积件评价思想而开发的评价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烟盒大小的测计器,准确迅速地将全员评价数据一次性采集并输入计算机,形成数据库,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学评价的技术性问题。

多功能测评系统的应用,使对教师一节课的评价不再仅仅是一家之言,而是由专家评判、教师适应学生主体发展需要评价、教师自评、硬评判等多元与多评价主体的综合评价。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评价终端选择器,输入自己对教师讲课进度、难度的感受,系统可自动采集全体同学所给出的信息,集成为曲线柱状圈,显示给讲课教师。教师会时时注意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效地调整讲课进程。课常教学评价结果也当堂形成并打印报表。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积累大量的课堂教学数据,为救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供强大的数据基础。教师可从大量数据中分析提炼出教学规律和本质,改变以经验为主的教学研究模式。

数字校园以全新的育人环境,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和评价教育的思维定势,展示“可持续发展”的壮美画卷。

猜你喜欢

人文校园评价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人文社科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