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德必得其寿

2003-04-29薛建国

祝您健康 2003年1期
关键词:百行养德养性

薛建国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美德,古代学者很早就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并对其中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早研究道德修养与寿夭关系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在《中庸》中明确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孔子认为,只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可能获得高寿,

“仁者”何以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指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谋求私利,不患得患失,经常保持乐观的态度,机体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有规律地进行,如此则形体健壮,精神饱满,形与神俱,从而尽终其灭年:西汉学者董仲舒亦指出:“仁者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其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之所以能够长寿,很要紧的是不贪,内心保持清静、纯净。惟有平和之心才能中正,惟有中正才能采天地之精华以养其身、益其寿。

后世医家无不重视养德。华佗的弟子吴普说:“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吴普本人活到九十余岁:仍耳聪目明,齿牙完坚。这除了与他坚持练五禽戏有关外,还与他长期注重道德修养有关。

历代医家中最重视道德修养的,当数唐代名医孙思邈。他阐明了养德与长寿的关系,又通过身体力行获得实效,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他一再强调:“善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难延寿。”只有胸中无名利之争,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才能“不求寿而自延”。孙思邈不但这样说,也这样做一皇上多次招他进京,他都一一谢绝,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在百岁高龄义写下《千金翼方》,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代医家王文禄认为:“存仁完心也,志定而气从;集义顺心也,气生而志固。致中和也,勿妄助也,疾安由作?”可见,仁者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其心理安定,意志不乱,气机调和,血流畅达。这样,自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德观可资今人借鉴,其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仁礼。《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重视仁、礼的修养,一言一行要注意礼仪,相互交往要有仁爱之心。其二为性善。性善不仅可以免除灾祸,还可以祛病延年。《寿世保元》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其三为知足。《道德经》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遵生八笺》也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些都说明,知足才能常乐,常乐才能尽其天年。反之,则病灾将至,而天其寿。其四为忍让。古代学者认为,修身养性要注意忍让。人们历来也将忍让视为一种美德。《寿世保元》说:“谦和辞让,敬人持己,可以延年。”《养老奉亲书》也说:“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注意忍让,敬人持己,可以免除神形受伤,从而获延年之效。

尽管现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助于达至延年益寿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道德健康”纳入到健康新概念之中。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例也充分证明,有些人多行不义,虽敛财甚多,却惶惶不可终日,生活在恐惧和自责之中,常不得善终。而那些品德高尚、善良慈祥、知足常乐、多行仁义的人,则往往健康长寿。

请记住先贤们留下的养生格言: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

(编辑士心)

猜你喜欢

百行养德养性
节俭养德 构建文明社会
以墨育德 以墨养性
《节俭养德》
十四亿人奔富强
深藏不露
《百行章》德育思想在《道德与法治》中的研究
百行征信上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打铁没样,边打边像
翰墨养性,伴我前行
践行“三严三实”从修身养德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