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2003-04-29王关区
王关区
农业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不仅要面对不断加剧的市场风险,而且还要面对日趋频繁的自然风险。内蒙古农业的基础设施、科技含量、生产条件以及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等都比较落后,受市场竞争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大。1999、2000、2001内蒙古连续三年遭受十早、沙尘暴等严重自然灾害,使农业发展的元气受到伤害,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所下降。2002年,内蒙古农利的大部分地区可渭风调雨顺、自然风险较低,加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利生态环境治理等力度不断增强,农业与农村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叫喜局面。然而,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其相关农业条款的逐步履行,农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产品既要经历国内市场的挑选,也要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相对脆弱、落后的内蒙古农业,而临的市场风险在增大,农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流通费用居高不下,农产品价格缺乏竞争优势
在通货紧缩的大背景—下,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近年来却稳中有升,特别是单位耕地面积投入的农电、农水、柴油、化肥、农药、地膜与活劳动等的增加、“上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以及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等,使得农业的生产成本行上升的趋势。2002年,内蒙古的水价上涨了12.3%左右,电价卜涨了大约1.4%,燃料价格也有所上升,从1991年到2001年,山内蒙古粮食总产量一半以上的玉米,其每亩化肥费上涨了50%以上,农药费上涨了700%多,机械作业费上升了200%以上,人工费用上升了近230%。内蒙古农产品的流通体制不够完善,农产品的流通费用较高。近年来内蒙古粮食的流通费用每年达20多亿人民币,流通费用占销售成本的比例在50%以上。我区的玉米从出库到销区(南方)的运费为100—200元/吨,而美国的玉米出U到我国运费为150元/吨左右,二者基本相当。生产成本与流通费用“双高”的作用,导致销售成本攀升,从而使我区农产品的价格缺乏竞争优势——降价则不能保本、不降价又很难销售出去。作为内蒙古最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每吨经营成本比同内主产区高250元左右,价格超过同际市场均衡价格大约70%,占内蒙古粮食总产量20%左右的小麦,每吨经营成本比国内主产区高出200元以上,价格超过国际市场均衡价格的大约50%,我区大豆的成本每吨高于国内十户区300元以上,价格超过国际市场的50%多,我区的甜菜、甜菜糖的价格都高于我国南方廿蔗、甘蔗糖的价格,而且超过同际糖价的70%左右,我区部分油料的价格低于同际市场,但成品油的价格超出国际市场平均价很多。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加入WTO后,内蒙古农业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愈米愈激烈,不仅表现在价格及其成本竞予的严峻性,而且随着WTO框架下农业办议条款的逐步履行,农产品进口配额的逐年增加与进关税的逐年下降,大昂价格较低、质量较高的国外农产品及食品势必要涌入我同市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挤占,而外拓国际市场,又受到农产品品质、价格、绿色化程度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这样,在——定时期内内蒙古农产品卖难、积压等不断加剧的势头就很难遏制,农业及其产品的市场需求前景不容乐观。
二,农副产品的加工率,转化率及商品率较低,种一养一加,种一商一加等农业与其相关产业的产业链有待于形成,完善
内蒙占的农区畜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奶牛、肉羊及其特色养殖也开始兴起,但距国内国际的先进水平、离农副产品转化的需求还相差较远。2001年,内蒙古农业部门结构中畜牧业的比重为38.9%,还在全国的先进水平之下,而国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一般叫达60%以上,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我区农副产品通过牲畜的转化率仅为20%左右,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只有大约10%,大量可成为优质饲料的农业原料被浪费或粗放利用,农副产品转化为需求潜力大、竞争能力强的畜产品的途径需要进一步拓展,农区畜牧业必须得到空前的发展。
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了伊利、蒙牛、鹿王、鄂尔多斯、草原兴发、金河集团、恒丰集团等全国知名企业,但总体上还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与世界先进水平更足相差甚远,而且相对于畜产品的加上,农产品的加上就更显落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增值大都是农业产倌的三倍多,而我国不到80%,发达同家加工食品约占食品消费总量的80%,而我国仅有30%左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高达80%,我国农产品加上率大约为30%,而我区农产品的加上率还小于20%。大多以原粮、油料等初级产品进入巾场,价格不高、竞争力弱,使我区的农业收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内蒙古农产品的商品销售率较低,不仅在于农业的专业化勺规模化水平低、小农经济的封闭式循环还有一定的遗留,以及农产品的品质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还在于流通渠道不畅,农民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销售服务组织,产品的宣传、促销不够等。我区已有179个农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产品标志,出于广告宣传、推销竞销的缺乏或不当,使诸多绿色、安全、高营养的农产品鲜为人知。
三。农业(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偏大,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需要加快
2001年农业(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内蒙古为23.2%,全国平均为15.2%,我区比全国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2000年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内蒙古为25.0%,西部地区平均为22.3%,我区比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还多出近3个百分点。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偏大,既说明了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缓慢,上业化水平较低;同时也说明了农业在内蒙古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小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蒙古农业在二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1980年一2001年减少的幅度不大,波动性却很大,如1980年为26.4%,1985年又升至32.7%,1990年达到最高的35.3%,1995年降到,J 31.2%,2000年又降至25.0%,2001年稍减为23.2%,2001年仅比1980年减少了3.2个臼分点。而全国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卜的比重2001年比1980年缩小了15个百分点,两部地区的该比重2000年比1980年下降了15.3个百分点,均相当于内蒙古降低幅度的近五倍。
2001年乡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内蒙古第一产业82.0%、第二产业6.7%、第三产业11.3%,全国第一产业67.3%、第二产业14.7%、第三产业1 8.0%,内蒙古比全国第一产业高14.?%、第二产业低8.0%、第三产业低6.7%,2000年乡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内蒙古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还高8.0%、第二产业低1.4%、第三产业低6.6%。这说明我区农利第二、三产业很不发达,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低—F,农民的经营对象与收入来源还主要集中于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内蒙古农业(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有所下降,1995年为3.9%,2000年为2.6%,2001年为2.0%,其中2001年比全国同期的增长速度还要低0.8个百分点。说明因连年自然灾害的打击,我区的农业损失严重,农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降低较多。们2002年内蒙古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
四,农业部门结构,种植结构及产品结构逐步改善,结构调整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
内蒙古农业的部门结构逐步向合理化的方向演进,农林牧渔结构中“农”的比重从1985年的63.9%经1990年的65.7%与1995年的62,0%降至2000年的56,8%、进而又下降到2001年的55.3%,“牧”的比重从1985年的29.2%经1990年的29.6%与1995年的34.0%升‘至2000年的37.8%、进而又上升到2001年的38.9%,林业、渔业的比重也呈/,势。然而内蒙古农业部门结构调整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从1980年到2001年农业部门结构r—户农、牧的比重,内蒙古的“农”仅‘卜降了不到1个白分点、“牧”上升了10.1个百分点,而全国的“农”下降了8.5个百分点、“牧”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内蒙古农作物的总播面积山1999年的6077下‘公顷减少到2001年的5707千公顷,减少了近6。1个百分点。粮食什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山1999年的81.5%下降到2001年的?6.8%,降低了4.7个百分点,说明经济作物、饲草半:1什物的种植比重增加了,种植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内蒙古2001年粮食作物面积的比重7 6.8%,较全国同期的该比重68.1%,还高出8.7个百分点,也就是在粮经草三元结构中,内蒙古的经与草所占的比重为23.2%,而全国平均水平是31.9%,我区种植结构的进化水平还相对落后。
五,农业科技水平较落后,单位面积产出量与劳动生产率不高
内蒙古农业的科技贡献率缓慢爬升,由“八五”期末的34%逐渐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特别是巴彦淖尔盟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目前达到48%。然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利技贡献率已经升到70%左右,我同的平均水平也大约在50%以上。相比之下,我区农业的科技进步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推广机制、创新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要重续农民、农业与农业技术、科技人员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由于我区农业的基本建设水平、科技水平等都扪刑低下,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所以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内蒙古谷物的单产2000年3579公斤/公顷,2001年3854公斤/公顷,均比全国2000年4753公斤/公顷低得多,我区小麦的单产2000年2946公斤/公顷,2001年2462公斤/公顷,而全国2000年为3738公斤/公顷,我区豆类的单产2000年965公斤/公顷、2001年966公斤/公顷,而全国2000年为1588公斤/公顷,总体上说,我区粮食单产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3。我区主要农产品的质量也较低,玉米含油、赖氨酸、蛋白质不高,花色品种巾欠丰富:小麦出粉率仅为60%上下,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5%左右。
山于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纤营规模狭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使得我区的农业劳动生产于还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乏力,农村消费需求疲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减弱的趋向内蒙古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1 9 9 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3.58%,1990年——1995年为14.98%,1995年——2000年为9.41%,而1997年一2001年仅为2.61%。从1995年以后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1997年一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15%,比我区的2.61%还要多0.54个目分点。
内蒙古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低于全国的水平,1980年低10元,1990年低39元,2000年低215元,2001年低393元,而且叫以看出我区与全国农民收入的差距早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值也开始下降,如2001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73元,比2000年的2038元低65元,比1999年的2003元少30元,比1998年的1982元还要低9元。
造成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的原因很多,但我区农业及其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较弱,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是主要的原因。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第一产业)的占80%以上,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为17%左右,来自工资性收入占16%左右,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仅占50%左右,来自二、三产业的在44%以上,来自工资性收入也在31%以上。
农民(包括牧民)消费对我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九五”期间仅农民q:活消费的逐年增长就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14%左右的最终需求。而农民的生活消费、生产消费及金融消费,最终决定于农民的收入状况。据有关专家研究,农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我区的6DP就会增长l至2个百分点。当然,如果农民纯收入停滞或下降,农村的消费需求就会疲软,进而就会对全区GDP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