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水泥发展迫在眉睫
2003-04-29李希琼徐滨
李希琼 徐 滨
从1998年到2002年,本属于国家淘汰的立窑水泥产量却增长了1.42亿吨,平均每年增长3500多万吨。其中部分是一些地方和企业违规新建的立窑,另一部分是已关闭的小水泥窑在市场需求拉动下“死灰复燃”,擅自扩大再生产。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水泥产业究竟如何发展,水泥产业政策该怎样适应行业的需求?
行业赢利水平提高
据介绍,2002年水泥生产能力约8.5万吨,其中旋窑水泥生产能力约2.5亿吨,占总能力的29%。700吨以上的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接近1.5亿吨,约占总能力的15%。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水泥产量达到7.25亿吨,达到人均564公斤。2002年旋窑水泥产量超过两亿吨,占总产量的27%。立窑水泥产量仍占主导地位,产量5.25亿吨,约占总产量的73%。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第一台预分解窑开始生产到1999年的30年间,我国预分解窑水泥的产量才逐步发展到6000万吨左右,而2001~2002年两年间,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增长了约5600多万吨。
统计显示,2002年私企和“三资”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为6.2亿元和6.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9%和183%。其他内资及国有控股企业赢利27.9亿元和15.2亿元。国企总体亏损0.6亿元,比上年减亏1.3亿元。
有关专家称,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科研创新与技术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为水泥装备的大型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2年,安徽海螺集团的水泥生产能力从1999年的800万吨一跃增长到2690万吨,成为国内第一大水泥制造企业,居世界第7位,近期扩张的势头仍十分强劲,产业遍布东部、东南沿海以及西南地区。
渤海水泥集团、中国联合水泥股份公司、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水泥集团也都在实施迅速扩大规模的发展战略。
行业发展促使资本涌入
水泥作为基本建设的主要材料之一,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增长,为水泥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实践表明,水泥的增长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度很高。特别是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尤其是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对水泥的需求更有着直接的拉动作用。
水泥行业经过多年实践,使我国预分解窑技术不断成熟,一些大企业的水泥成本已低于或接近立窑企业,加上质量上的优势,预分解窑水泥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据介绍,从1998年开始,国家加大了水泥工业调整的力度,大力推广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出台了一些政策,并采取措施淘汰和关闭落后的小水泥,促使企业纷纷投资建设预分解窑。
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开始大量进入,过去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的投资一直高居不下,除国家支持的部分大中型企业外,很少有民间资本投资于此类项目。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民营经济的不断扩大,民间资本实力大大加强,促使一些民营企业纷纷投资预分解窑生产线。
立窑水泥增势仍强劲
就在水泥业发展的同时,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数据显示,虽然旋窑水泥(主要是预分解水泥)的产量在迅速增长的同时,立窑水泥数量的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
据了解,一些东部地区仍有将小窑拆至西部地区继续生产的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新建项目中小规模生产线偏多且在有些地区过于集中。在2001~2002年建设的91条预分解窑生产线中,日产1000吨级及以下的有54条,占60%。
专家称,在不大的地区相继出现一群规模不大的生产线,也是一种新形势下的重复建设,此类生产线由于规模较小,生命力不强,势必很快将面临新一轮的淘汰,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企业应避免盲目和浮躁
国家淘汰立窑水泥,积极发展预分解水泥的政策正被行业逐渐认识,但有些小企业急于改变面貌,想上规模,再加上近两年水泥需求持续升温的刺激,一些企业在没有调查资源、研究市场、考虑运输等条件下,提出大干快上,几年内就要把规模搞到几千万吨。
个别企业只考虑短期效益,过于追求低投资和缩短施工期,致使设备制造和工程质量不高,造成生产设备的潜在隐患并影响工厂寿命,这也是对国家各类资源的一种浪费。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李越说,总结几年来水泥工业调整结构的历程,淘汰落后最起作用的是依靠市场。分析我国现存的几种水泥窑型,湿法窑和干法中空窑的能耗比立窑高许多,生产成本也高于立窑,这类窑型更缺乏竞争力,势必将较快地退出历史舞台。
从近年来增加的能力均为预分解窑和立窑的能力也反映出这一情况。因此,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在调整结构方面除继续淘汰落后的立窑外,对那些能耗高、缺乏竞争力的窑型也应提出要逐步淘汰。
回顾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和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我们认为,未来水泥工业还会有相当一段的发展时期,但发展的速度可能将降低,这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是高档住房的房地产投资热将降温,房地产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作用是最直接的。目前,高档住房的开发已呈现出过热苗头,国家已采取措施控制其超速发展。此外,我国房屋建筑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各种框架式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中小城市,这些建筑对水泥的需要量将逐渐减少。
今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会有所下降,对水泥需求增长也将放缓。
预分解窑水泥的发展空间就在于替代落后工艺,在我国7亿多吨的水泥产量中,预分解水泥才不到15%,水泥的市场空间绝大部分是由立窑等落后窑型占领。
因此,应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产业现状等各个层面进行综合深入分析,做好规划,制定出针对性不同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框架,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一些地区小项目盲目发展的倾向,建议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出台较详细的产业导向性政策前提外,建立起预警系统,将水泥项目的建设情况通报各省、区、市及金融机构,并发布指导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