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运行高速增长 货币政策亟待舒压
2003-04-29董月鲜
董月鲜
最近,央行公布了我国上半年金融运行的状况。数据显示,上半年贷款、货币供应以及外汇储备等指标,均出现了过快增长的现象。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大幅增加、贷款增长率创历史高位、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情况使央行的货币政策面临重重压力。
贷款超常增长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自去年8月份开始,金融机构的贷款便开始呈加速上升的态势,进入2003年之后,这种增长势头愈加猛烈。据央行发布的关于我国上半年金融运行的统计数字看,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比年初高4.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1.5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一个月。1-6月各项贷款累计增加1.9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贷款总量。这样的增幅和增速都是近年来所罕见的。
目前的贷款增长速度,已经打破多年来贷款增长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总水平变动之间的经济关系。从目前的迹象来看,信贷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如果下半年继续保持上半年的贷款速度(往年第四季度的信贷增长率较高),今年贷款余额将大幅超过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此外,其它相关贷款指标也处于高位运行区间。
贷款的过快增长加大了银行的金融风险。贷款的快速增长有可能积聚今后两年的通货膨胀压力;过多的资金供应会在引发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进一步扭曲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过去几年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努力付之东流;大量新增贷款投向了城镇,投向了房地产业和各类开发区,而急需资金支持的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却一直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其最终后果是加大银行经营风险,导致新的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所以,如何在保持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适度控制金融信贷增长过快问题和防范金融风险,也成为央行目前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加快
受贷款高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货币供应量持续快速增长。一般而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应当等于或略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与消费物价指数增长之和。然而,上半年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增长幅度,已高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物价增长幅度之和大约10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增长已处于一个较高水平。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8%,是1997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值,增幅比上年同期高6.1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7.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7.4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M2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是狭义货币M1、居民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增长加快。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各项存款余额为20.7万亿元,同比增长21.9%,继5月份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以后仍保持高增长态势。
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主要有4个原因:一是房地产、汽车、消费信贷增长太快。二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这是最主要的因素。据估计,一半以上的新增人民币放款均集中在外汇储备。
虽然扩大货币供应有助于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物价指数逐步回升,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不断增大,所以,控制货币供应和防止通胀将成为央行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针对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情况,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加大中央银行票据回笼基础货币力度、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提高贷款质量、控制贷款进度等。
外汇储备压力显现
截止到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465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增幅提高了8.5个百分点。1-6月国家外汇储备累计增加601亿美元,同比多增加295亿美元。
尽管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但是仍有超过250亿美元不明来历的外汇资金流入国内。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760亿美元,贸易顺差4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接近303亿美元,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之和不到35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增加值达601亿美元。这意味着,250多亿美元的资金差额很可能是外逃资金回流,或是国际投资者预期人民币升值,“暗渡”进中国的资金。这种资金具有较高的投机性,隐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同时,外汇储备的攀升引起外汇占款的大量增长。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增加无异于投放基础货币。601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人民银行放出相应的基础货币。这有可能加剧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弱化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从央行公布的我国外汇占款的累计数据看,已经达到了约26914亿元。
货币政策宜多管齐下
1.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保持货币信贷投放的适度增长
银行信贷规模,既不能放得过宽,也不能收得过紧,更不能搞“急刹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经验表明,凡是货币信贷变化剧烈的时期,往往也是投资泡沫产生、金融风险积聚、金融资产恶化、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另外,目前国内就业压力较大,物价水平仍未摆脱低位徘徊的局面,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要在控制系统性信贷风险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总量控制,重点应针对信贷结构的调整。要对消费贷款、重点建设项目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等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密切监测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贷款的变动状况,通过引导贷款流向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控制信贷规模必须采取堵、疏结合的手段。一方面要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监督管理和窗口指导,严格控制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利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贷款项目;另一方面尽快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支持证券市场发展,进一步拓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2.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目前,中国的经常项目已经放开,但资本项目完全放开的条件尚不具备。在此背景下,应坚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逐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研究人民币由现在盯住美元逐步过渡到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方案。
形成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逐渐成为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规模有360亿元左右。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跨境交易和离岸市场十分活跃。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事实上可兑换的现实,使人民币国际化的安排在官方层次上已经日趋提上日程。
3.转变“外汇储备多多益善”的观念
今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资本顺差,放松资本管制十分必要。适当放宽外汇管制,可以缓解央行的“对冲”压力。可以考虑将强制结售汇制改为意愿结售汇制;有选择地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放宽对企业和居民用汇的限制;通过扩大资本输出,可以使资本平衡或由正转负,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扩大外汇需求可以减少外汇占款,有助于缓解货币供应过快的矛盾。
要坚守国际收支平衡原则。保持经常项目略有盈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资本项目未完全放开的条件下,只要是经济高速增长、物价基本稳定,可以允许经常项目顺差的减少。贸易政策要相应从过渡强调出口创汇转向贸易平衡。进口的增加,有助于消化巨额外汇储备,从而减轻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舆论压力。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进口比出口更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通过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可以起到保护国内资源的作用;通过进口国外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