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彼得堡的航海情、中国情

2003-04-29朱国强

航海 2003年2期
关键词:彼得大帝圣彼得堡俄罗斯

朱国强

2003年5月16日,上海的姊妹城市圣彼得堡奠基整整300年。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的芬兰湾东岸,横跨涅瓦河人海口,现有人口500多万,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莫斯科;又是俄罗斯第一大港口,是其通向波兰、北欧、西欧和美洲的重要海上门户。该港口城市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化遗迹甚多,处处映现浓浓的航海情、中国情。

彼得大帝——海港都市的缔造者

300多年前,沙俄的一支船队探险归来,在涅瓦河口外搁浅。退潮后,船上的水手发现岸边沙滩中露出一块块闪烁耀眼、绚丽多彩的琥珀。水手们就地寻觅、挖掘,又弄到了许多。芬兰湾沿岸产琥珀的消息传开后,俄国内地的居民陆续而来,沿涅瓦河三角洲砍伐原始森林,盖住房,兴起采掘琥珀的行业。到17世纪末,这里已形成有数万人的小城镇。

当时的沙皇——俄国历史上声名最显赫的彼得大帝(1672—1725)对这里仅仅盛产琥珀当然是不满足的,他要完成前辈未竟的大业:建立一个强盛的俄罗斯大帝国。于是他作出决策:就在这里开辟港口,建立舰队,以击败当时的北方强敌瑞典,夺取波罗的海控制权;并穿过北海,进入大西洋,走向世界。

恢宏险要的彼得—保罗要塞和威武庞大的波罗的海舰队问世了。彼得大帝选址涅瓦河流最宽处的兔儿岛建要塞,1703年5月16日亲临主持要塞的夯土奠基典礼,以后亲临监督棱形城堡的砌造。要塞是俄国同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前哨阵地,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经过20多年的海战,最终,目的达到了。要塞也是一道屏障,扼守涅瓦河河口,拱卫俄罗斯的辽阔腹地,城镇在其保护下拓展繁荣。18世纪初叶,彼得大帝征召数十万男女农奴来这里大兴土木,并迁都于此。当时的建都规划是彼得大帝亲自主持制定的,气魄宏大的宫殿、错落有致的街道、结构巧妙的大桥……处处都可引出有关彼得大帝的故事。著名的涅瓦河冬宫大桥是一座折叠式吊桥,就是根据他的旨意设计的,落成后至今仍只在夜间吊起分开,让大轮船通过。这是彼得大帝定下的、沿用已近300年的法令。

青少年时曾操舵扬帆西欧的彼得大帝还是该港口的第一个引水员。据历史记载,1719年,新都港口初具规模。有一天,一艘英国大货船要求进港,这引起彼得大帝的航海兴致,他想向外国人显示俄国人的尊严和才能,于是带了随从和待卫兵士登轮,亲自指挥进港。

为了纪念海港都市的缔造者,彼得大帝的继承者在要塞西北方的涅瓦河岸边的十二月党人广场上,树起一座青铜塑像:彼得大帝手牵缰绳,横跨飞腾的骏马,左侧腰间佩一长剑,双目炯炯,遥望前方,映现英姿勃发、驰骋沙场的神采。继承者还将每年的5月16日定为辟港建市的奠基日,并给城市正式取名“圣彼得堡”。1914年,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声浪冲击下,去掉具有封建宗教色彩的“圣”、“堡”两字,改称彼得格勒(格勒,俄文гpag,意为“城市”、“市”)。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当时的苏联政府同年改称其为“列宁格勒”,纪念革命导师。但20世纪90年代初,又返称“圣彼得堡”。

俄罗斯民众对彼得大帝的历史功绩一直称颂不已,就在彼得一保罗要塞内建造的一座乳白色船屋里,有资料介绍要塞历史时,称彼得大帝为“俄罗斯海军之父”。

宏伟的水城,悠远的航海情愫

这里原是沼泽地带,涅瓦河的支流叉道纵横交错,小岛、湖泊星罗棋布。后来,吊桥、石桥、近代和现代化的大桥一座座建起。在老城区(要塞后方),宫殿、教堂、大楼和其他建筑物沿岸林立,蔚为壮观,所以曾有“欧洲北部的威尼斯”之称。

市中心,涅瓦河主航道左岸,耸立着举世闻名的冬宫,即原沙皇皇宫,现为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皇宫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单元与单元相连处建有凸出部,系排排挺立的大理石圆柱,每根乳白色的大理石圆柱需有几个人张开手臂才能合围。宫顶飞檐总长近2公里。宫里有117座阶梯、1050个房间、1886道门、1945扇窗户。宫顶上竖塑像,窗户上是雕花,宫内处处是浮雕、塑像,大厅用孔雀石、玉石、玛瑙装饰,拼花地板用紫檀、红木、乌木,进入富丽辉煌的冬宫,如临飘忽浩渺的仙境。

市内,最热闹的地段就是涅瓦大街,长4.5公里。临街建有喀山大教堂,教堂正面是由成排立柱组成的圆弧形长桩廊。教堂圆顶楼高70公尺。端正厚实的高大外形给观光者庄严肃穆之感。当年,大教堂根据教皇保罗一世的旨意,与罗马彼得教堂的教会等级、规模相同。直至20世纪初,每逢星期日,数以千计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来到这里作礼拜。

圣彼得堡的教堂数不胜数,建筑风格迥异,增添了城市神奇艳丽的风韵,但俄罗斯劳动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伊萨基耶夫斯基大教堂巍巍屹立,倒盖碗形镀金顶光芒四射,顶楼别致优雅,登上就能鸟瞰全城的美景,这确实是近代建筑艺术的一个结晶。但建造时,为了熔金镀箔,60名工匠在液态金子的烟气旁染病身亡。

圣彼得堡以水上要塞的奠基为始而拓展,当然蕴有源远流长的航海情。

彼得一保罗要塞大教堂挺立于涅瓦河上,教堂钟楼上的金尖顶像一把利剑刺向天空,在繁星满天或皓月当空的夜晚闪闪发亮,白天,在阳光照耀下灿灿眩目,直到20世纪中叶,离地122公尺的尖顶仍是全城的最高建筑点。尖顶上端有一个天使塑像和一个十字架形的风向标。从地面上看,天使很小,实际上非常大,高3.2公尺,翼展3.8公尺。想当年,高高的天使面向涅瓦河出海口,祈祷舰队平安扬帆远征,祝福舰队凯旋返航。风向标则为舰船操舵扬帆定向,为返航作为物标定向导航。

彼得一保罗要塞大教堂旁的“船屋”里面陈列着波罗的海舰队曾拥有舰船的模型,还有详细的海战史资料。

从彼得一保罗要塞沿河溯上1000多公尺,在涅瓦河床上搁置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当年,该舰以其射向冬宫(俄国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的一声炮响,揭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战舰当然成了历史文物,供后人参观凭吊。20世纪20年代,该舰退役,留置于冬宫旁,并沿舰外侧筑起高于水位的混凝土坝,保护舰体不受水浪冲击。

与冬宫毗邻在同一条滨河大街上的海军部大厦也是一座宏伟建筑,其始是沙俄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沿涅瓦河畔绵延0.5公里的大厦有中央塔楼和门亭。中央塔楼很像俄罗斯古老的教堂和内城,呈阶梯状,顶上有一根闪闪发光的镀金长针,从圣得堡全城各处都能看到,海军部大厦因此成了圣彼得堡的标志性建筑。海军部大厦的门亭依傍涅瓦河岸,前面有一对石狮子,像站岗的,肖兵,平添几分俄国海军的威武。门亭顶部是一尊塑像:手托地球的海神,似乎正保护海军将士乘风破浪,远航世界。整座海军部大厦的设计中体现俄罗斯古典建筑艺术的特点,有56座大型塑像,11座巨型浮雕,350块壁画,这些装饰品

多数以航海和造船为题材。海军部大厦现已改为俄罗斯海军学院大厦。

航海造船中心,旅游度假胜地

圣彼得堡港口地势平坦,河床开阔,水量丰富,流速缓慢,10万吨级的大货轮可以自由进出,全港可泊150艘以上的万吨级远洋货轮。该港每年11月底至次年3月冰封,但20世纪30年代创建了世界上第一艘破冰船“列宁”号以后,可全年通航。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停靠圣彼得堡港的船舶数量不断攀升,从1997年的7613艘增至2000年的9771艘,2001年已超过10000艘。

圣彼得堡港承担俄罗斯外贸海运量的70%,曾是全世界20个年吞吐量超过4000万吨的大港之一,但2001年仅3210万吨,2003年预计为3500万吨,根据港口发展规划,到2010年也仅6000万吨,所以就吞吐量、港口设施、运输机械和管理技术而言,即使在欧洲,与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和德国的汉堡等港口相比差距甚大。在集装箱船运输方面,更是落后,在世界港口排名榜上连第30位也挨不上。

圣彼得堡港是俄罗斯内河航运的中心。在俄罗斯欧洲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动工,50年代中期实现了“五海通航”,即以伏尔加河为主干,开挖数条运河,连接顿河、第聂伯河,通过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河,沟通了白海、波罗的海、里海、亚速海和里海,组成了该国欧洲部分四通八达的航道网,圣彼得堡就是网上的交点之一。“五海通航”以后,东南部的石油和西部的粮食可以沿内河航道通过圣彼得堡运到波罗的海和白海沿岸,而北部和东部的木材和矿石可通过圣彼得堡运到南方各地。

圣彼得堡曾是俄罗斯的最大军港,曾是该国实力最强的波罗的海舰队基地,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让位于北海舰队、太平洋舰队,在俄罗斯海军序列中位居第三。波罗的海舰队似乎是俄罗斯的近海舰队,其武备差于北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没有核动力的航空母舰和巡洋舰。据不完全统计,现只有导弹护卫舰24艘,常规潜艇4艘,此外仅是一些小型战术舰:坦克登陆艇1艘、猎雷舰2艘、扫雷舰2艘、导弹水翼艇5艘、巡逻攻击水翼艇4艘、气垫登陆艇8艘,等等。现舰队官兵25000人。

圣彼得堡,作为军港的位置削弱了,但其仍是全俄最大的造船工业基地。这里有闻名于世、历史悠久的克雷洛夫船舶科学研究院,云集过一批卓越的造船科学家,其高速船艇的设计试验水平在全世界一直遥遥领先。在圣彼得堡集中了全俄一半以上的造船厂,知名的有:北方造船厂、海军上将造船厂、波罗的海造船厂、苏达米赫造船厂、彼得洛夫斯基造船厂和科尔皮诺造船厂等。这些船厂自20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造出了核动力航空母舰和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51艘,造出多少小型的舰艇难以统计。

圣彼得堡的景色一向令人神往。教堂、钟楼、城堡给人以神秘的感觉。涅瓦河上的白夜更增添了诗意;北极光久久散射弥漫,好似阻挡了黑夜的来临,微波荡漾的涅瓦河水银光粼粼……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有诗篇描述过、赞美过。圣彼得堡在20世纪初以前就已是旅游胜地。每年夏天,郁金香花盛开,西方的游客接踵而来。涅瓦大街上旅游广告五光十色。涅瓦河上舢板、游艇、白帆船成群结队。

中国文化情

在彼得大帝小屋对面的滨河街上,于1901—1903年建起一座通向涅瓦河的花岗石下坡台阶。1907年,在台阶两旁的花岗石台基上屹立起两座狮子石雕像,石雕像构思独具匠心,形态逼真,工艺精湛,不易磨损。狮子石雕像系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品,通常拱卫在皇宫或者帝王寝陵、官邸、衙门入口处两侧,显示威严、庄重。

滨河街18号,是一座花园洋房,为彼得大帝的战友鲍利斯·舍列梅捷夫伯爵所建。花园水池边耸立着一座顶檐为六角形的中国亭子,喷泉楼里保存不少中国制造的瓷器。亭子和瓷器经历近300年,仍完好无损。

在原皇村(现普希金城)的亚历山大公园里,早在1785年,就由中国工匠建起一座拱形石桥。虽经200多年的风吹雨打,霜冻雪蚀,但石桥依然如初,雄伟壮观,引得代代游人纷至沓来。

涅瓦大街上的喀山大教堂里设有宗教和无神论博物馆,在东方宗教部陈列着中国道教和佛教物品,还收藏中国古代民间画1000多幅。这些物品和画,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于1906—1907年间在中国收集并带回圣彼得堡的。

滨河街上的俄罗斯科学院里辟有人类学和民族学博物馆,该馆是在圣彼得大帝珍品陈列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年彼得大帝亲自把大量的中国珍品送到这里。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继承其父亲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从中国采购大量的时髦精致的艺术用品:彩屏、灯笼、漆器、丝绸服装等。当然,这些物品早已归俄罗斯科学院所有。1753—1756年,汉学家叶拉金等受科学院委托前往中国,后带回圣彼得堡许多中国各民族的工艺品,其中一部分现陈列在人类学和民族学博物馆的2楼3号厅里。有中国陶都——江苏宜兴产的陶器(紫砂壶、陶缸)、有青铜器皿、瓷器、木雕和玉雕。服装馆里有中国古代官服、绣花女袍及刺绣品,还有华丽的京剧戏装。

在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里收藏有沙皇用的陶制药缸,系当年根据彼得大帝的订单在中国制造。陶缸质地纯净细腻,通体透亮,孔雀开屏的图案色彩鲜艳,与缸体融合和谐,远看陶缸胜似一件天然的彩石玉器。

苏丹卡街21号大院里的花园洋房,原先属舒瓦洛夫家族,那是俄国的历史悠长的名门望族。至今,蓝客厅里,窗台和桌上,18世纪的中国瓷花瓶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白客厅里,家具蒙着中国的丝绣和绒绣,还陈放着一套岩石雕刻,有玉石、黄晶、水晶、紫晶;圆客厅里陈放着描金雕椅,上面蒙着中国丝绸;书房里整齐地摆设着一套中国工艺家具;餐厅里有一套银质、铜质、瓷质的中国餐具。花园洋房的最后一位主人叶·舒瓦洛夫伯爵夫人如同其祖辈一样酷爱中国文化,在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在中国沈阳开办一家伤兵医院后,买回当地一大批中国家具、工艺品、丝绸等。

瓦西里岛大学滨河街上的国立埃米尔塔日博物馆分部,原先是亚历山大·缅希科夫宫,缅希科夫是彼得大帝的宠臣。当年,他在妻子的居室里高挂一幅丝织壁毯——“刻丝”。壁毯图案系古代中国画:上方,赠者(当时的中国皇帝)示意形像和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象征中国统治者是至高无上的神;下有丛丛灵芝草,表示其万寿无疆;再下面,一朵朵云,寓意龙,两只凤凰是夫妇和美的象征;底部,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象征早得贵子,皇家权力代代相传。宫殿主人以此壁毯装饰女主人的居室,其用意令人寻味。18世纪初,“刻丝”只是作为中国皇帝回赠的最高档礼品流入俄国,“刻丝”不准作为商品制作出售,仅为遵照中国统治者的指令专门织造作为赏赐品、礼品。“刻丝”在小型织机上用极细的丝绒编织而成。在皇家织造厂一台织机上一年只能织10平方公分,所以与金玉一样珍贵。缅希科夫宫里珍藏着几幅“刻丝”。

在圣彼得堡郊外的普希金城有叶卡捷林娜宫,宫内有中国蓝色客厅,厅的墙布上绘有中国山水画:拱形小桥、流水、蓬船、亭楼,还有扛锄农人和身披斗笠渔夫。厅里还存放着18世纪北京制造的红漆花瓶,瓶腹为椭圆形,花瓶图案上光头老人与光头儿童腾驾于丰盛的五谷堆上,头顶上云彩飘浮,典型的中国农村风俗画。

圣彼得堡的中国文化遗迹和文物艺术珍品甚多,这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见证,在圣彼得堡的艺术氛围中闪烁灿烂光芒。

猜你喜欢

彼得大帝圣彼得堡俄罗斯
俄罗斯圣彼得堡沙雕节
St. Petersburg: The Northern Capital of Russia 圣彼得堡: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彼得大帝的五位宠妃
《俄罗斯皇朝》(节选)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分析
圣彼得堡“木偶”奇遇记
魅力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的“博导”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