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进入新增长期宏观政策应“双稳健”

2003-04-29樊彩耀

中国经济信息 2003年23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发展

樊彩耀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及全年预测

(一)经济运行从调整型增长向新一轮加速增长周期转折

今年以来,尽管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国 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呈 现“四高两低”的特点,“四高”即高增长、高投资(投资增长率高及高投资率)、高出口和 高失业,“两低”即低通胀和低消费(消费增长偏慢及低消费率)。四大动力支撑经济快速增 长。一是在新型工业化带动下,结构调整大力度推进,汽车、电子通信、机电产品等行业进 入快速增长期,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发展,进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二是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 积极效应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外贸出口持续大幅增长;三是民间投资全面启动,经济自主 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四是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总体来 看,经过多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经济增长正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和企业共同拉动型转变 。在全球生产能力加速向我国转移以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等因素作用下,在以消 费结构升级带动下的新的高增长行业的拉动下,我国经济开始从调整型增长向新一轮加速增 长周期转折。

(二)经济总体尚未过热,但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发展存在局部过热倾向

目前经济总体尚未过热。第一,根据生产要素可利用情况,目前经济增长率仍低于9% -10%的潜在增长水平,也没有偏离1978-2002年我国经济9.4%的长期均衡增长区间。第 二,物价总水平面临回调压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前8个月累计上涨0.6%,低于“理想的 价格调控区间(0-3%)”,也在年初计划“1%左右”的范围之内。第三,有效需求增长 动力依然不足。在推动经济强劲增长的三大需求中,只有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增长强劲 ,消费增长依然偏弱,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非常疲软。第四,城乡失业压力继续增大。如 果不能持续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但是,局部领域的确存在结构过度失衡和投资冲动的问题。一是房地产投资局部过热的 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导致钢铁、建材等相关行业大规模产能持续扩张的一个重要原 因。二是政府换届后来自地方政府行为的投资扩张势头很猛,一些地方政府不切实际地大搞 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违规大量圈占土地的行为明显抬头;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 为代表的“高新”项目成了各地竞相争夺的焦点和招商引资的重点,造成高科技领域重复建 设和恶性竞争加剧;一些城市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盲目攀比,不惜钻政策空 子,越权审批或分拆项目审批,一些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的“城市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仍在进行。对此亟须引起高度警惕,以免导致经济“虚热”。

(三)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根据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初步判断,全年经济呈“V”字型增长,经济增长 率有望超过去年,预计达到8.5%左右。

工业生产在外需和内需强劲增长的拉动下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估计全年工业增加值 增长15%左右,且企业效益比上年明显提高,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好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但全年仍将达到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全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其中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增长22%左右。

非典对外贸出口的滞后影响可能比估计的要小的多,后几个月外贸出口增速即使有所放 慢,但回落幅度也不会太大,全年预计增长20%左右。进口在国内需求强劲增长拉动下继续 保持高增长,贸易盈余将比去年明显减少,1-9月贸易顺差为91亿美元,全年预计为100亿 美元左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望达到620亿美元,增长18%左右。

“国庆”黄金周以来,消费增长强劲反弹,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左 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为0.5%-0.8%。

2004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及增长趋势预测

2004年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继续向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趋 强,明年经济仍将保持8%以上的增长。

(一)环境因素分析

1、体制和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

首先,最近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政策,加 上明年3月修改宪法工作的进行,这两件大事都会对明年乃至长期内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 发展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更加宽 松,从而更进一步激发民营资本的活力、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其次,政府职能转换步伐 加快及国资管理体制正在酝酿的深刻变化,将会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宽松的宏观体制环境 。其三,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明年国家仍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体 上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但会在微调中完善相关政策,使政策操作体现“三性”特点,即 “积极性、稳健性和协调性”,具体是:在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时将会强 调操作的稳健性,由“偏扩张”向“双稳健”微调;另外,政策上将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 各方面的协调,更加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协调 发展、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城市及乡村各收入群体间的协调发展等。政策的这种“三性”特 点,将会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2、外部环境趋暖,为外贸“大进大出”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明年是我国加入世贸后的第三个年头,根据加入世贸的承诺,明年关税税率将进一步下 调,其他有关政策将会加快调整到位,估计明年加入世贸的正效应将有所减弱,相应地对国 内企业的压力将会增大,一些负效应会逐渐显现,这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将会形成一定的压 力。但是,国际经济和贸易环境的逐步转暖则又为我国扩大外贸出口及吸引更多的外资提供 新的有利条件。美国经济近来已经显示出复苏加快的迹象。预计2004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至 少将增长3.75%。日本经济由于与中国的贸易大幅增加开始逐步走向平稳。欧盟经济出现 了明显转机,据欧洲央行预测欧盟经济将于今年走出低谷。而亚洲国家随着非典影响的减退 经济有望提速。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日本)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可 达5.6%,明年可望进一步上升到6.3%。以上“一减一增”的变化,将使明年的出口形势 依然比较乐观,不会出现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增长的大幅波动。

3、内在增长动力继续增强将推动明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经过实施持续六年之久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已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自去年开始出现了周期性回升趋势,2004年经济将继续在新的上升通 道中运行。这是由内在增长力量的推动,也是一种增长的惯性。新的内在加速增长的动力主 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民间资本(包括外资)的高成长及其在全社会资本中的比重不断上 升将使投资增长继续呈现“双拉动”,即国有大企业的拉动和民间企业的拉动。二是消费结 构升级为消费需求的新一轮扩张提供强大动力。三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蓬勃 发展,通过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将会促进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明年主要经济增长指标预测

明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改变。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但 增幅与今年相比会有所回落。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在起步阶段必然表现为投资推动型的特征 ,而且由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结构升级,结构升级必然需要大量的新投资,因此, 明年投资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但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投资增长偏高的局面估计会有所改变 ,这将导致投资增长适度回落。初步预计明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其次,明 年的消费需求在各项政策刺激下增长速度将比今年有所加快。在整体消费环境继续改善的作 用下,明年汽车、住房、电子通讯、旅游等新兴消费热点仍将保持旺盛增长,特别是旅游和 餐饮的消费将会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预计农民收入也会在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和完 善及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下,增速有所加快,从而对农村消费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因此 ,明年消费增长将会比今年明显加快,估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左右。三是 尽管明年外贸出口难以保持前两年的高增长水平,但“一减一增”的效应并不会使出口增长 大幅回落,而是保持一个适度快速增长水平。初步预计明年出口将实现15%左右的较快增长 ,贸易顺差与今年持平或略有结余。在三大需求共同拉动下,明年工业生产仍将继续快速增 长,预计增长13%左右。综合分析,预计明年经济增长约8.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增长小 幅上升,估计在1%左右。

(三)明年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但仍面临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多项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但明年面临的就业形势仍然不能乐观。一 方面,从劳动力供求市场看,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差额达1400万人左右。除此以外, 目前还有大量的农民工,每年正以400-500万人的速度流向城镇,此外,高校毕业生、以及 农村大批不能升高中和高考落榜青年就业也非常困难,这虽然与择业观念转变滞后、劳动就 业体制存在缺陷、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有关,但整体就业环境偏紧是 不争的事实。其次,第三产业增长出现放慢趋势,增加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增大。2001年我国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4%,2002年增速回落为7.3%,今年上半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1 —9月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进一步回落至5.4%。第三产业是我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如 果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必然给整个社会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其三,下岗再就业压 力越来越大,劳动力吸纳能力出现滑坡现象。统计表明,我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1998 年为50%,1999年降到42%,2000年下降到36%,2001年进一步下降到30%,中西部地区不 少省份再就业率不到20%。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80多个城市劳动力市场 就业岗位追踪监测显示,今年一季度有部分劳动力需求大市出现了就业岗位大幅下降的情况 。调查城市中大约六分之一,共有14个城市用人需求比上年减少,总共减少就业岗位7.6万 个。

2、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有加速扩大之势

主要体现在:一是区域经济非均衡性增长继续扩大,这不仅影响短期消费增长,最终还 将影响经济扩张的可持续性。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东部地区以其特有的优势继续成为我国 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经济周期性回升趋势的形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也导致区 域经济非均衡性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加剧。2002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 重达到近60%,比1998年迅速上升了11.3个百分点,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 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5.3%,仅比1998年提高0.6个百分点。而且这种非均 衡增长仍有加速扩大之势。今年上半年,仅长江三角洲15城市经济规模就占同期全国的20. 7%,增长13.6%。区域增长差距扩大既与体制矛盾和结构矛盾不同而导致的经济活力上的 差距有关,更与投资、外资、外贸增长的过度非均衡性扩大有明显的关系。上半年长三角15 城市全社会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23.5%、40.8%和31.5 %。考虑到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在财力上,中央可以考虑重点向中 西部倾斜,以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今年1~9月,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去年较高基础上实际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去年低 基数的基础上实际只增长3.8%。从199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只有3.1%, 增加31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8.7%,增加2277.7元,比农民收入增 加了7.3倍。受此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倍扩大到2002年的3.1倍,今年 上半年进一步扩大到3.7倍。仅从收入增长看,农民从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利益远远小 于城镇居民,这是造成近来年农村消费持续疲软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收入的这种过度非均 衡增长,对当前及今后消费需求增长均形成了明显的约束。在当前新一轮投资扩张期,消费 需求如果不能与投资增长形成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将受到明显的影响 。

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对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已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及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趋于好转的情况下, 明年在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方针下,宏观经济政策要从目前的“扩张型”向“双稳健型 ”微调,即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变。积极 的财政政策可考虑“一次性转型”,即将原来每年增发的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纳入经常 性预算,以专项发展基金的形式,用于西部大开发,增加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 区的公共产品供给,包括九年免费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政策要 在“积极中保持稳健,稳健中保持积极”;货币政策在适当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不踩“ 急刹车”,强调稳健操作,保持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适度稳定增长,以确保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增长。

针对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转型后的国债专项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和社会保障

如果明年增发国债政策实行一次性转型,可将其以专项发展基金的形式,重点支持以下 领域的发展:(1)今后五年,每年确保西部大开发500亿元的国债发展资金,用于西部基础 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2)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专项资金50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 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设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以及农村特困 人群的低保等,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为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3 )设立社会保障专项国债资金,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三条保障线”水平,扩 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4)设立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专项资金,增加社会公共医疗卫生的投 入。

(二)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1)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逐步取消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限制。加大对服务业 、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就业增长点的扶持力度。(2)鼓励大学生 及其他社会高层次的人才独立创业,给予适当期限的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加快发 展第三产业。(3)鼓励各种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通过公益性 非营利组织既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又为政府、企业、市场和个人提供优质、多样化的服务。 (4)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在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要为农民工进 城、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培育和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挖掘大众消费潜力

一要提高消费率。目前我国投资率已高达45%左右,而消费率却持续下降,这种趋势如 果延续下去将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宏观比例的失衡,影响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宏 观经济政策要努力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确保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二是培育和 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对于房地产市场局部过热的现象政策上要采取稳健措施,以使房地产 投资在实现软着陆的同时不伤害已培育起来的住房消费增长。培育和扩大房地产需求,重点 是面对普通大众家庭,使住房消费大众化,即尽可能地增加经济型住房(包括廉租房)的供 给,激发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三是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要严格禁止垄断部门公共品 价格的任意涨价,公共服务品价格上调要举办由消费者和社会各阶层的代表参加的听证会。 严格整治教育和医疗乱收费现象,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 境。

(四)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进口

一是利用外汇储备较多的有利时机,适当增加战略性物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二是 要继续放宽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要逐步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向意愿结售汇制过渡 ;有选择地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放宽对企业和居民的用汇限制。同时,扩大外汇需求还可 以减少外汇占款,有助于缓解货币供应增长过快的矛盾。三是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在目前 我国经常项目已经放开,资本项目完全放开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仍应坚持实行有管理 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要继续盯住美元,但要适当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逐步完善汇率形成 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