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须伸向4000亿
2003-04-29
“我是首批进入华融资产公司的员工之一,当时信息科技部只有3个人,除此以外,什么东西都没有。”艾军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息科技部总经理,他的主要职责,是为这家注册资本金为100亿元、要处理4000多亿不良资产的公司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同时还要承担业务统计工作。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信息科技部的工作则是从2000年才正式展开。“当时有不少软件公司找上门来,说在短期内就可以帮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艾军说。实际上那是不现实的,因为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当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成熟的业务运作体系上的;首先要有业务,然后才有业务信息的反映。所以,从2000年到2001年艾军做的都是在打基础。
艾军把自己在第一阶段的工作形容为“打通两条渠道”,其中包括信息渠道和数据渠道。信息渠道是指通过信息系统提供日常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如公司动态、会议安排、个人资料等;数据渠道是指通过信息系统提供对业务数据的跟踪记录和统计。
从信息科技部的角度来看,如何把工商银行的4000多亿不良资产转到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当时最为迫切的问题,艾军必须迅速建立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也就是资金财务系统。2000年5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办事处;6月,资金财务系统已经投入使用,但是由于全国性的基础网络尚未构造完毕,所以各地的财务系统是分散的。
为了实现各地信息的统一,信息科技部还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基础网络,这个网络包括面向企业内用户的内网和面向公众用户的外网。这个基础网络的建设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称为华融知识管理系统)的根基,将来系统所能提供的各种应用和服务都是通过这个基础网络来展开的。到2000年10月的时候,基础网络已经构建完毕,它的终端用户界面是流行的Web浏览器风格。
不过,由于时间较短,当时的系统还没有太多的内容;而且当时公司大部分员工对这个知识管理系统还非常陌生,他们不知道这个系统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在基础网络建立起来以后,我们加入了很多的内容和应用,比如说在线交流、文件管理、公共信息、网上培训、知识库等。”到了2001年3月时,知识管理系统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了,华融的员工也开始认可这个系统所带来的新办公环境。
艾军是技术出身,曾在工商银行负责硬件技术的维护工作。他认为在第一阶段的工作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人,“因为技术是成型的东西,按照既定的方案执行就可以了。但是人的思想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铺垫工作。”
到了2001年底,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息化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目标是“技术服务与信息服务并重”。艾军认为,一个好的信息系统,除了能够确保稳定的运行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能够带来的应用价值,这就需要使技术和业务结合起来,并且具体反映到信息系统中。于是,艾军在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板块设置和应用升级的基础上,侧重推进系统的业务数据管理功能。
“在信息化过程中,业务和技术始终是一对矛盾的主体。没有业务和技术的矛盾,就不存在信息化。”艾军说,“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可以带来新的技术平台,从而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另一方面,业务的不断变化也会要求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如今,借助知识管理系统的信息再加工功能,华融各级办事处的主管在系统的授权下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最新业务统计数据,从而对当前的业务状况进行调整;公司总部也可以及时地掌握各地业务的进展情况,这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运用知识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我们员工每天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不单是员工在看相关的信息,就连我们的司机也要看。”艾军说,“因为司机要看他所在的办事处在整个公司中的排名,各个年度的奖励都跟这个排名有联系。”
信息科技部的员工已经从原来的3个增加到现在16个,为整个公司近3000名员工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但现在的数据统计只能到办事处的级别,还不能帮助办事处的总经理去管理他的下属。而艾军的目标是“使所有一线的数据都能够为管理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