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玫瑰的名字

2003-04-29刘于嘉

世界文化 2003年6期
关键词:修士阿德修道院

刘于嘉

1986年,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d)执导了电影《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这部由法、意、德三国合拍的影片讲述了发生在中世纪的一个故事: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本尼迪克特修道院中,接连发生了几桩血案,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种种猜测。多数修道士认为这是上帝按照《圣经·启示录》中七个喇叭天使的预言在进行惩罚。睿智的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在调查中发现这连串悲剧与修道院里收藏的一本书有关。这本由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书从自然的角度解释了人,其论点与当时教会宣扬的宗教理论截然相悖。修道院院长约杰疯狂而愚昧地热爱着他所信仰的宗教理论,惟恐人们在读到此书时会重新认识真理,而使天主教数百年传下的教义被推翻。因此,他把剧毒涂在书上,致使每一个看过它的人都离奇死亡,并假称是上帝的惩罚。这一罪行最终被威廉与阿德索所揭穿。约杰在阴谋失败后,放火焚烧藏有人类精神财富的图书室,正义的修士威廉冒死抢救了一批书籍,而屹立百年的修道院却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好莱坞惯用的悬疑片结构,让观众和剧中人物一同寻找答案。但我们得到的答案并不只是好莱坞式的“谁是凶手”这么简单,而是一场启示录般的洗礼和深刻的思考。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玫瑰的含义是什么?那被我们叫做玫瑰花的东西,改称别的名字,闻起来也同样芳香。”如果用莎翁的话来解释片名,那么影片中的“玫瑰”是什么呢?

在中世纪教会组织的黑暗势力下,一切有关自然的理性的思考都有可能被冠以“异端学说”的罪名。但是,是否名为“异端”实亦“异端”呢?影片中那本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书即是真理和人类精神财富的象征。真理的光芒是掩盖不了的,就像在影片高潮处,修道院院长妄图用火烧毁古代哲人们的伟大著作,却反而毁掉了象征宗教势力堡垒的修道院。整部片子始终以灰蓝色作为色彩主调,表现出中世纪所特有的一种阴冷气氛,那场熊熊烈火在灰暗中烧出了一片光亮,暗示了真理的力量,蕴含着反抗的激情。大量象征符号的运用,使我们不能将影片内容简单地理解为一场中世纪时教会与古希腊哲学的争斗。导演阿诺站在人文主义者的立场,设置了卫道士、阴谋家、随波逐流者、消极避世者、真理捍卫者这些产生于特定的矛盾斗争旋涡的人物,代表了处于新旧事物冲突之际的不同心态。主人公威廉由英国著名演员肖恩康纳利扮演。作为影片中真理的捍卫者,他敢于突破黑暗社会造成的樊篱,保护人类文明史上的精神财富;追求理想,却不至于沦为极端信仰的奴隶,是一个理性的概括性形象。

影片中另有一对矛盾更加引人思索。威廉修士的徒弟———16岁的阿德索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山村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并不可遏抑地发生了关系。导演在表现这段激情时运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让人的本性在原始的号召下自然地迸发。阿德索平静的修士生活被搅乱了,如果选择继续从师学习知识,就不得不放弃爱情;如果选择与心爱的姑娘生活,就失去了平静清修、追求理想的机会。这对矛盾不断地、激烈地冲击着他年轻的心。修士不能享受世俗生活,平民无力接受教育。最后,在理想与爱情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当阿德索骑着马,渐渐消失在少女泪眼模糊的视线中时,观众似乎得到了来自于编导的答案。但是,在影片结尾处,年老的阿德索却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语:“……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我也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但每晚出现在我梦中的,却是那个不知道名字的姑娘。”

这种典型的欧洲式的开放性结尾又一次让我们陷入沉思。在虚伪和真理之间,毫无疑问真理是“玫瑰”,而在理想与爱情之间,又该如何作出选择呢?影片利用中世纪的氛围,反映出来的仍是与当今社会相关的思考。即使环境变了,社会规范变了,人类面对的矛盾却没有变。影片中,威廉修士告诉阿德索:“没有爱情的人生,是平和的、安全的、单调的、乏味的。”怎样选择,就要看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了。

猜你喜欢

修士阿德修道院
趟过门前那条河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消失的亚特人之黑莓
Fantasy and reality
戒赌火锅
扫垃圾
德国修道院后继无人
讨上帝喜欢
修士的心愿
嘴巴里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