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化互动植根于语文教学

2003-04-26储建明

人民教育 2003年18期
关键词:文化语文课堂教学

储建明 1962年12月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原任江苏省无锡市羊尖高级中学校长,日前调任无锡市锡山区进修学校校长,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无锡市优秀校长、无锡市名教师和无锡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题记——我对自己说,你的思想是你真正的生命。

记忆是什么?是落花,曾经芬芳,却依然飘零;是流水,一路欢歌,终究要远走。回首20多年的教学春秋,不免心生感慨,浮想联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懂得,落花飘零化春泥,流水远走归大海。带着来路的欢欣与艰辛,收获与遗憾,你前进的步伐会更坚定,更自信……

走进语文

1981年,年轻的我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走上了中学语文讲台,面对课堂,面对学子,我几乎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才走进语文教学的门。

学生的进步让我找到了做语文老师的感觉。

手捧语文课本,我凭着一股书生意气去教学语文,不料刚过半个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一公布,我羞臊得无地自容,任教班竟然有近半学生不及格,而平行班不及格的才几个。学生哗然,同事侧目,连领导也跑来和我促膝谈心。面对应试的评判,我不得不暂时抛却了理想化的念头,像同组的老师一样进行医学解剖式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是有趣的,应该是鲜活的,应该是有精神的。在把一篇篇美文切开来分食的时候,我痛感过,犹豫过,朦胧的意识里产生了批判的萌芽。于是我就一手抓课堂,一手抓课外,课上严谨治学,课外解放思想,课上条分缕析,课外灵活运用。功夫不负苦心人,没多久,任教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翻了本。当然,“翻本”以后更不能“忘本”,我知道,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考高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因此我就在课堂上小打小闹起来,开展课前演讲、作文互评,组织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还让学生到教室外“看云识天气”,回到家里去写“菜园小记”,上学路上观察“果树园”,蹲下去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站起来瞧“井冈翠竹”,渐渐地把语文教活了,教得生动了,学生们也已经不再俱怕语文考试了,因为他们觉得一张试卷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果不其然,他们在许多的朗诵会、演讲赛、征文活动中频频获奖,一些学生报刊上也经常出现他们的名字,在连续多届的中考、高考中均以优异的考绩证实了他们的进步。我尝到了语文教学的乐趣,找到了做语文老师的感觉,这乐趣是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感觉,这感觉是挥不去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感动。

读书和观察是语文老师提高自身修养的两个法宝。

语文老师天然地与书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从古至今语文老师最当得起“教书先生”的名号。要“教书”先要犊书”,读书是一种积淀,不读书,不多读书,不读好书,哪来真正的知识,哪能受到真正的文化熏陶?韩愈说:“一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感觉真是这样。工作至今,我一直保持着读书、写笔记的好习惯,办公桌上、书房写字台上常常叠放着我随手翻阅的书刊。读书的时候,知识和智慧指引我认识社会,分辨是非,使我学会了思考和解读的方法;读书的时候,哲人的思想洗涤着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向前拓展;读书的时候,我徜徉在文化的海洋里,消解了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原回和煦平静的本我世界。我的体会是,语文老师首先要读点经典名作,仔细体会其中的经典意味;其次要背诵点诗文名篇,既得趣味快感又提高鉴赏水平;第三要学点教育论著,在教育学、心理学的进修中获得教益,指导实践。有时,广泛涉猎能扩大见闻,精读细研可得其精髓,在吸收多元文化的营养中修养自身,提高文化品位。

单纯读书也许仅仅解决了文化储备的一个方面,多加观察能改正你误走“读书匠”的不归路。读书要思考,更要观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生活中获得人生的感悟,采撷语文教学的资源,构建文内文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之间相融相通的语文课程体系。所以我以为观察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积淀,在观察中同样能走进语文,实践语文,发展语文。

贴交事一:有件事我不知该不该在这里说,已经好多次写了删、删了写,任教第二年我失去了慈爱善良的母亲。她是文盲,但又是一位优秀的针织工人,她曾经获得过许多的奖状,在她填表和总结的时候都是由当时为中学生的我代劳的,每当这个时候,她忘不了说一句话:没有文化,我的心里不踏实。】

品味互动

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身的学科教学特点和规律,因此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自1990年起,我开始经常地追问自已: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我的教学特点呢?因为有了这些困惑让我去反复践行与思考,才有了以后一系列的教学心得。

在模式教学中建构语文教学模式。

任何成功的教学模式都能很好地把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汇聚在一起,体现独特性、操作性、稳定性、优效性的基本特点。在逐步认识和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围绕“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课题的研究,我多次向省、市内外的同行开课研讨,1996年的一堂《绿》的教学记忆犹新,那次评课我和那些专家、学者坐在了一起,坦诚的对话使我感受到莫大的教益,大家充分肯定了我作為语文老师的专业功底,就课型结构也予以认可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诸如教会与学会的区别在哪里,学生的积极参与策略是什么,在什么环节上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组织互动教学,等等。不久,我将这些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理论充电,再次反思课堂教学的环节、结构,完成了《科学理序,优化教程——我教

绿》》的教后感,文章一经刊出,就迅速引起许多语文老师的关注,从此“引—议—联—结”四环节教学模式得以诞生口这个模式以师生主体理论为基础,采用互动参与为主的教学策略,融合问答激思、讨论辨析等手法,培养学生的互动精神和学习能力。写}”是引言定向,自读感知;“议”则重点研读,展开讨论;“联”即联接延伸,融会读写;“结”为照应全课,总结升华。四环节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维生成学习自悟的意识与行为,贯穿一个“导”字,体现一个“活”字,融知识顺序、认知顺序与情感体验于一体,环环紧扣,层层激思,充满紧张、灵活的智能活动,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语文老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不断追求教学的“专业品性”,一是对于教学的问题和经验进行不断地抽象概括以确立起个人的观念,二是用发展的、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学活动。要在学习中主动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教学的意义。在课堂上,我对咽环节”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的批判与改造,把视角放在“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上,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与个体互动、学习者与教学中介等之间的互动,力图脱离“套模”游戏的约束,使之成为自生发展的一种教学经历,产生教学共振,享用教学艺术。

每次去教室上课,常常产生这样的疑惑,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教结果还是教过程,是关注独白还是关注对话,于是我在想,要是把“教室”改为“学室”有多好。因为是到“学室”上课,就要围绕学生设计学习问题,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课堂产生互动的效应。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寻求教育与教学、课程与教法的知识背景,主动寻找主体互动的方法,体现主体互动的内核,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我竭力运用“愤排”、“启发”说,在学生“求知而未通,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方便,启动他们潜在的内蕴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在积极亢奋的思维中产生交流的欲望,了解、理解和化解教学的思想和内容,使启发教学、问题教学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互动教学。1998年,以我为主发起并组织了苏南地区的“语文课堂教学主体互动思想”研讨会,在会上我充分阐释了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型,给与会专家和语文界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二:当我沐浴在语文教改的春风里,沉浸在教学研究的快乐中的时候,我的身体向我发出了严重的警告,1996年后连续三年的春天我都住进了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躺在病床上,我终于觉醒过来,人的生命是珍贵的,但又是脆弱的,人若要活得有点意义、有点精神,就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一份工作,有了爱才会有一切。于是,我在教完了《石缝间的生命》之后,毅然给自己和我的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追求生命自觉。作文要求: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写作。】

感悟文化

2000年前后的一段日子里,我从教育文化的视域研究语文教学,着力探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课堂文化的问题,站在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积淀校园文化的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高度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努力和不断提炼,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发展语文课堂的文化互动教学观。

从“文化互动”中领悟到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的本质首先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字,情节与细节,匠心与技巧,风格与精神,无不透露出语文的文化意蕴。语文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在汉语言文学里记载着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与风俗。语文教学应站在“文化”的背景下既要传授一般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把文学、艺术、生活、科学等融合在一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文化互动教学”是基于语文,基于课堂,基于文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接受文化——语文本质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自然生活文化,人际交往文化——的熏陶与培育,享受到“语言与思维”、精神与思想”同甘的智慧与意义。

“互动”意味着“互为主观”,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在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中消除误解,摒弃成见,共同探讨和寻求解决语文教学中早就存在或即将被发现的问题。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需要全员参与、自觉参与和情感参与。在教学的互动中,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双方的积极性;调节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促进自主学习以达到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人生对话的交互影响,促进新质文化的发生、展开与传播。互动中的语文教学孕育着惊喜与激动,在不断的语言咀嚼、细节体味、技巧赏鉴之中发现语文的美,发现文化的美,发现人生的美。

从“文化互动”中感悟到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是文化教学,“文化互动教学观”指的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特定场景和语文教学的特定学科,通过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标志的教学形式开展面向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倡导运用启发、讨论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成自觉的民主的开放的文化意识形态,达成师生的文化自觉行为。“文化”是一种意志追求,“互动”是一种表现形式。“文化”是互动的指向,在人们的交流中继承、发展与创新;“互动”是文化的生命,通过互动的学习共享人类的文化。如何在文本学习中增长学生的语文学力、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启蒙学生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个“文化互动教学”的命题。2000年,我以余秋雨的《废墟》教学进行多次的课例分析。为了让学生共享《废墟》文化,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感悟《废墟》之上,而对《废墟》的文体特点、结构安排、遣词造句等不作重点研究,整堂课历经把阅读视野伸向课外(大语文观)、文化现场是又一个文本语文新文化)、人生需要感悟语文本来面目)三个层次,将学生引领到余秋雨的作品之中,引领进广阔的自然与文化空间,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生活的思考。《废墟》教学令评委同声称道,有关《废墟》教学引发的思考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实施文化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叙事研究和课例研究为方法,经常地开课研讨,积累故事,引领学生读解文句,读通文脉,读悟文风,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教学,实现三者之间在教学本质上的合作与交流,创造师生之间心灵融通的交流场,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内驱力,生产出一堂堂生动而又互动的文化课。我想,要实现课堂教学建构课堂文化的理想,就是要将“文化互动”引进语文教学,以启发讨论为基本方法,以情感参与为基本要求,追求“文中有我,学中有我”的品读意境,才能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先后从素质教育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內容上进行领题研究,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变革陈规旧式,如何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品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深感文化底气之单薄,研究能力之浅弱。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反思型学习者,做一个实践型反思者,在课堂教学的天地里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维护心灵对话的圣洁,攀升文化互动的境界,用教育的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和人生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的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后者才会闪耀出光彩来。”我也在试着这样想,也在试着这样做。

【故事三:2003年5月30日,我接到了省教科所彭钢所长的一封邮件,他在谈到语言教学或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文化过程或文化互动的时候说,“问题是作为语文教师,你是否具有文化意识、文化视野和文化阐释能力等文化底蕴”。我反思,我惭愧,我凭什么站在语文教师的队伍里,凭什么去评判他人是否语文新秀、能手和带头人。如果在我的生命里失却了文化的血液,在我的教学中湮没了文化的解读,我还能继续行走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吗?语文教学需要文化互动,这是一种内在的魅力,所以应成为我和大家的一种自觉的追求。】

猜你喜欢

文化语文课堂教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谁远谁近?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