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
2003-04-26丁慈矿
【按】明清以来,“对课”就成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母语教育方式,其内容是学习怎样对对子,学习作对联。作为一门课程,它主要是以“属对”方式开展,即一人出上句,另一人对下句。蔡元培先生说:“对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对课对发展学生语言智能大有裨益。语文教学走民族化的道路,我们认为不妨从对课开始。
上海交通大学子弟小学的丁慈矿老师,以勇气和毅力进行了对课校本课程的探索,既继承了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极有价值而又长期被湮没的优秀传统,又以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这一传统注入新的活力,称得上是“继绝学”又“开新风”。在众说纷纭的语文教育改革争论中,他不期而然地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下面仅摘发其中几个教学案例(略有删节),以飨读者。
教学案例
案例1:
为汉字找朋友(一年级)
师:咱们的汉字很好玩,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最好的伙伴儿和它相对应,只要认真思考,你就会找到。我们接着对,我的上联是:红。
生:绿。
师:好,绿树红花。
生:白。
师:好,有一个词叫:红颜白发。
生:旗.
师:这个不行,红是一种颜色,只能拿颜色来对,不能拿“旗”来组词。
生:老师,我对“黑”行吗?
师:好啊!有一部有名的书就叫《红与黑》,你长大后可以找来看看。还有其他对法吗?
生:青。
生:紫。
生:蓝。
生:黄。
师:你们知道的颜色可真多啊!那么你觉着哪一个字是“红”字最好的伙伴儿呢?
生:黑。
生:不,是绿。
生:是黄。
师:别争了,你自己感觉哪一个最好,哪一个就是最好。
师:下面我们要对两个字的了,这可有一点难度,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我上次在上海动物园看到了河马,请为“河马”对一副下联。
生:海豹。
师:好,也是在动物园看到的吧?
生:海狮。
师:可以。
生:海马。
師:哎,这个可不行,对联有一个要求就是上下联之间字不能重复。
生:海龟。
师:别光盯着海里的动物啊,山上、天上、水中多着呢。
生:水牛。
师:好。
生:山羊。
师:好。
生:犀牛。
师:你也是在动物园看到的吧?虽然犀牛和河马体形一样庞大,但是“犀”和“河”对不上。
生:天鹅。
师:你们对得都很好,对联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只要对得上都行。再来对一副:西湖。西湖是在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是一个很美丽、很清澈、很迷人的湖,小朋友们去过吗?你准备拿什么来和它相对?
生:我去过南湖,我对:南湖。
师:想想对“南湖”可以吗?
生:不行,因为你讲过上下联之间字不能重复,我对“南山”。
师:“南山”在哪儿?你去过吗?
生:不知道,没去过,但我觉得“山”可以对“糊”。
师:你真棒!对对联有感觉了!有位大诗人在诗中曾写到过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就在这位诗人的梦中。
师:我们接着对三个字的。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00多年前,鲁迅先生还是一个小学生,在三味书屋读书,他的老师姓寿,一天,寿老师出了一副对联:独角兽,让学生对下联。许多学生都对出来了,但寿老师都不满意,只有鲁迅对得让寿老师点头称赞。他对的下联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来对对看。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生:我们刚看过电影《哈利·波特》,里面有一头凶猛的三头犬,我对:三头犬。
师:有水平,活学活用。
生:八脚蟹。
生:两头蛇。
师:哪里有这种蛇?
生:电视里看到过。
生:九头怪。
师:这是什么?
生:我想像中的怪兽。
师:这些对的都行,可还不是最好,想知道鲁迅先生对的是什么吗?
生:想,老师,快讲呀!
师:先来听听鲁迅的同学是怎么对的。一位学生对:四眼狗,被寿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有学生对:九头鸟、八脚虫、六耳猴……寿老师都不满意。这时鲁迅站起来说:“老师,我对比目鱼。”寿老师听了非常高兴,翘起大拇指对他说:“好!对得好!你真是个才子!”“比目鱼”“独角兽”好在哪里呢?
生:不知道。
师:没关系,你们才上一年级,以后书读多了自然会体会出来的。我来告诉大家:独角兽的“独”字,不是数字,但是有“单独”的意思:比目鱼的“比”字也不是数字,但是有‘成双”的意思。“比”对“独”,比用“两”、“三”、“九”来对“独”要巧妙!
师:认识的字越多,对联就会对得越好。希望小朋友们利用拼音,多多认识汉字。还有一件小礼物送给大家,猜猜看是什么?
生:啊!这些纸片真漂亮。老师,你是要教我们折纸吗?
师:不是,我是希望你们能为自己认识的汉字找朋友,请把你自已认识的表示颜色的字写在白色的纸上,表示动物的字写在红色的纸上,表示植物的字写在绿色的纸上,表示动作和心情的字写在橘黄色的纸上,表示地点和方位的字写在黄色的纸上。记住了吗7我们要比一比,谁写得多,谁写得漂亮。
【点评】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对课。教师从小朋友最常见的字“红”、“鸭”、“东”入手,引导他们去寻找与之相对的汉字,强调对对联不是组词,是给汉字找朋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两字对“河马”、“西湖”,强调上下联之间所用的字不能重复。最后讲了鲁迅先生的一则对课故事,学生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对课在低年级进行可以和识字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对课可以使学生对所识的汉字进行简单的归类。
案例2:
给“水帘洞”装个“石库门”(二年级)
師:来对一副三个字的:水帘洞。
生:花果山。
师:我们来到孙悟空的老家了。还可以对什么?
生:火焰山。
师:好,比“花果山”对得还要好!
生:我对:石库门。
师:妙!太妙了!你是怎么想到对“石库门”的?
生:我爷爷家就住在“石库门”的房子里。你一说“水帘洞”,我就想到了“石库门”。
师:接着来对五个字的,我的上联是:远看山有色。
生:近听水无声。
师:远看。
生:近听。
师:山有色。
生:水无声。
师:春去花还在。
生:人来鸟不惊。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学过的这首古诗里面竟然有两副对联!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白日。
生:黄河。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生:老师,这两句诗中的“目”和“楼”好像对不上。
师:这叫“流水对”,下一句诗是紧接着上一句诗的意思去写的。再来一句流水对:野火烧不尽。
生:春风吹又生。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我们的古诗也有许多对联!今天就学到这儿吧,交给你们一个小任务,回家去找一本唐诗,然后大声地去读,把你发现的对联全部抄在一个小本子上,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得多,谁抄写得漂亮!
【点评】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能以“石库门”对“水帘洞”,让人欣喜异常。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如一缕灵光在不经意中闪现。古诗词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对句,这些对句往往是诗中的精华,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感受这些对句,是学好古诗的一把金钥匙。
案例3:
奇妙的“无情对”(三年级)
师:今天先从两个字开始对,对什么呢?对了,你们窗台上种的是什么呀?
生:文竹。
师:好,就以“文竹”作为上联,大家来对下联吧!
生:我对:牡丹。
师:为什么对牡丹”?
生:因为文竹和牡丹都是植物。
师:但是“文”和牡”、“竹”和“丹”对不上,你对得不是很工整。
生:对“铁树”可以吗?
师:要比“牡丹”好一些,但是“铁”对“文”还是有些勉强。
生:腊梅。
师:可以,以“腊梅”对“铁树”更好。再想想还可以对些什么?
生:对“武松”好不好?
师:有意思,大家说好不好?
生:不好,因为“文竹”是一种植物,“武松”是人的名字,两个词没有关系,怎么能对在一起呢?
生:我认为他对得好,因为,“武”对“文”,“松”对“竹”都对上去了,如果“武松”也是一种植物就更好了!
师:你们俩讲得都很精彩,用“武松”对“文竹”很好,这叫“无情对”。
生:什么叫“无情对”?
师:许多年前一家酒厂举办了一次征联比赛,出的上联是自己酒厂生产的酒名:三星白兰地。“三星”是品牌名,“白兰地”是酒的名字。你们想知道下联对得最好的是什么吗?
生:想呀.
师:先请你们自己对对看。
生:对不出。
生:对“四川剑南春”可以吗?
师:真厉害,你是怎么对出的?
生:我家有“剑南春”酒,大概是四川生产的,爸爸常拿这酒来招待他的好朋友,老师一说,我就想到了这种酒。
师:对得不错,只是“剑南春”对“白兰地”不工整。这副上联一出,有人就开始琢磨下联了,他想“三”可以对“五”,都是数字;“星”可以对“月”,日月星辰吗:“白”可以对“黄”,都是颜色;“兰”可以对“梅”,都是植物:“地”不用说,可以对“天”。于是他对的下联就成了……
生:五月黄梅天。哈哈!
师:这就是“无情对”,上下联之间从每个字上讲,都巧妙地对上去了,连起来读也非常通顺,但是从意思上讲毫不相关。你瞧,咱们的汉语是多么巧妙,碰上这种“无情对”,外国人是怎么也想不通的!
……
师:接着来,我的上联是:千山。
生:万水。
师:七嘴。
生:八舌。
师:理直。
生:气壮。
……
师:你们都不用怎么想,一下子怎么就对上去了呢?
生:因为你出的都是成语。
师:我们的汉语是神奇的语言,你看这些四个字的成语拆开来就是一副两字的对联,有意思吧?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能成为对联,我们来对几副。我的上联是:望梅止渴。
生:我对“见肉忘饿”。
师:你大概讨厌吃肉吧?这是你自己生造出来的词语,不是成语。
生:画饼充饥。
……
师:接着来:山明水秀。
生:天昏地暗.
师:“天昏地暗”好像与“山明水秀”不大相配口
生:海阔天空。
师:好,有气魄。
生:鸟语花香。
师:好,我喜欢这副下联,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我在山明水秀前加两个字:冬去山明水秀,请你再来对一下!
生:春来鸟语花香。
【点评】“无情对”是汉语中最有情趣的东西,让学生玩味“无情对”的特点可以极其自然地激发出学生对汉语的兴趣。许多成语也是夭然对仗的,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积累是学习语言的捷径。
案例4:
清华试题真有趣(四年级)
师:同學们,70多年以前,每一个小学生都要学习对对联,那么大学生要不要对对联呢?你们知道吗?
生:不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想大学生应该学习高深的知识。
师:说得很好,但是那时的大学入学考试却是要考对联的,怎么样,有点出乎意料吧?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当时的考官陈寅恪先生就出了一副对联,只有三个字,可是许多学生对不出,结果名落孙山,有兴趣来对对吗?
生:有兴趣。老师,快说是哪三个字吧?
师:孙行者,知道是谁吗?
生: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师:好,来对下联吧。
生:猪八戒。
生:沙和尚。
师:他们对的是孙悟空的两个师弟,还有其他下联吗?
生:我对唐僧,不,是唐三藏。
师:你把孙悟空的师傅请来了。
生:牛魔王。
师:孙悟空的朋友。
生:二郎神。
师:这是孙悟空的对头,同学们对《西游记》很熟悉啊,找来了孙悟空的师傅、师弟、朋友、对头,就差妖怪没请了,可惜你们都没有对上,下联到底是什么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是如来佛!
师:为什么对“如来佛”?
生:因为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s
师:很抱歉,你也没对上。我给大家一个小提示,要从“孙行者”这三个字上面去思考,而且下联是我国古代一位有名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叫什么?
生:知道了,是华罗庚。
生:不对,华罗庚是现代的数学家。
生:会不会是祖冲之?
师:对,就是祖冲之,将来去报考清华大学肯定会录取你!你怎么想到对“祖冲之”的?
生:猜的。
师:哎呀,原来是猜的。那你们现在想一想,为什么可以对祖冲之呢?
生:我知道了,“祖”可以对“孙”,祖孙;“冲”可以对“行”,都是动词;“之”可以对“者”,原因是……
师:“之”可以对“者”,原因是它们都是汉语特有的虚词:之乎者也。你说得很好,我想清华大学也会给你发一张录取通知书的!
生:谢谢!
师:咱们已经对了许多副对联了,你们也对对联有了一些感觉,谁来谈谈对联的特点?
生: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要相等。
师:是的,还有吗?
生:上下联之间所用的字不能重复。
生:上下联之间要对相同类别的词,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
师:说得好,但是要注意上下联之间是在相应的位置上要对词性相同的词。谁还有补充吗?
生:没有了。
师:还有一点很重要,上下联之间相应的位置上平仄声的字要相反,上联是平声字,下联就必须是仄声字;上联是仄声字,下联就必须是平声字!
生:老师,什么叫平仄声?
师:普通话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我们把声调属于阴平、阳平的字称为“平声字”,声调属于上声、去声的字称为“仄声字”,比如“花”是什么声的字?
生:平声。
师:那“华”呢?
生:也是平声。
师:“画”呢?
生:仄声.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但是为什么上下联之间平仄声的字要相反呢?
师:问得好!这是为了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也是由于咱们汉语所特有的音乐美所形成的规范,而且一句当中要平仄相间,平平后面是仄仄,仄仄后面是平平,不能一平到底或者一仄到底。懂了吗?
生:我还是不大明白。
师: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在走路的时候迈出左脚要甩出右手,迈出右脚要甩出左手,这是很自然的。如果迈出左脚甩出了左手,迈出右脚甩出了右手,就会特别别扭。对联也一样,上联是平声字,下联就必须是仄声字,上联是仄声字,下联就必须是平声字。对联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上联结尾的字最好是仄声字,下联结尾的字最好是平声字,这样才能压得住,给人平稳的感觉。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今后对对联、写对联,我们都要尽量向这些要求靠拢。不仅书本中有对联,诗歌中有对联,而且名山胜水、园林水榭、亭台楼阁等到处都有对联,互联网上也出现了许多对联网站。我没事的时候常上网找人对对联,网上对联高手可真不少,今天就把这些网址送给你们,空闲时咱们一起上网对对联。我给你们推荐几个网址:
中国对联网
http://zgdlw.xiloo.com
唐诗宋词网
http://shiandci.363.net/
文语虚林
http://duilian.533.net/
【点评】1932年,白话文已逐渐在语文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试题中出了对对子一项,曾引起轩然大波。攻击者纷纷认为这是“复古”、“开历史倒车”,对此陈先生不以为然,在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上撰文《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进行了反驳,文中指出了对对子有四大好处:①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字及其运用;②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③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④可以测验思想条理。陈先生反复强调了对对子是符合汉民族语言特性的国文测试的最佳方法。
70多年后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烟云,再来回顾陈先生这番话,真是感慨万千!由此想到季羡林先生去韩国回来后对人说,韩国人也很喜欢写对联,好像吃饭时以写对联来唱和,作为一种游戏。比之邻国,我们的语文教育太脱离汉民族语言的特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打心底里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案例5:
游山玩水赏对联伍年级)
师:古人曾讲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山川之美,不仅要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上节课我曾让大家出去旅游时把自己看到的优美对联抄下来,不知你们抄了没有?
生:我在老城隍庙和豫园抄了许多对联。
师:拿出来看看.
生:上海老城隆庙工艺品商店的对联是:念今思古琴棋书画伴和风,倚禅傍道钟鼎木石养真性。
师:你们注意到没有,这副对联中哪一句是上联呢?
生:不清楚。
师:还记得吗,我曾讲过对联有一个特殊的要求:上联结尾的字最好是仄声字,下联结尾的字最好是平声字。自己读一读,想想哪一句是上联?
生:我知道了,上联应该是“倚禅傍道钟鼎木石养真性”,因为“性”是第四声,属于仄声字。
师:真聪明!请记住:楹联要从右往左看,挂在右边的是上联,挂在左边的是下联。你在豫园抄来了哪些对联?
生:豫园万花楼的对联是: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豫园得月楼的对联是: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豫园大戏台的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
豫园玉华堂的对联是:清妙含天机,水色山光相上下:玲珑开胜境,云轩月榭互参差.
就抄了这五副,还有一些对联由于有的字我不认识没有抄下来.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人。来,我们一起分享她从豫园给大家带来的对联“美餐”,大声地把这些对联读一读,喜欢哪一副就屹”哪一副。
生:哈哈,怎么吃啊?
师:用嘴巴吃呀!要高声读,低声吟,品出味道,熟记在胸!
师:谁来谈谈自己品出来的味道?
生:我最喜欢万花楼的那副对联,因为这副对联把“春风”和“夜雨”当成人来写,写活了!
师: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生:不知道!
师:这可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写的。一个“瞒人”,一个“放胆”,真是妙不可言!我也很喜欢这副对联,可惜一直没有亲眼看到过,下次一定要到豫园万花楼去一睹它的神采。
生:我喜欢大戏台的对联,因为这副下联用了李白的诗。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李白写给杨贵妃的《清平调》,这种集古人诗句写对联的方法叫作“集句”。
师:在她抄录的这五副对联中我最喜欢豫园得月楼的。有没有和我意见一致的同学?
生:我也喜欢这副对联。
师:为什么?
生:读起来上口,而且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池”写活了。
师:这副对联境界优美,把静的“楼”和“池”同动的“云”和“月”结合在一起。如果在一个清幽的夜晚,你站在得月楼下、小池塘边,看云飞月来,读李太白诗,该是多么美的事情啊!
生:老师,挺诗倩画意的。
师:人活着不能没有诗情画意。天地之无穷,山河之锦绣,对联之优美都需要我们把心贴上去,去呼吸,去吟咏,去享受!
【点评】明清以来,对联这一文学样式逐渐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顶峰,在数量上蔚为大观,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书房卧室……到处都可以看见对联。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势必将语文教学引向历史的深处,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本地的风景名胜。用生活之水浇灌的对课校本课程一定会显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
案例6:
在“精神家园”里徜徉(六年级)
本节课是对课校本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节课,教学内容是:让每个学生为自己的书房起一个名字,拟一副对联。在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一道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
师:先来欣赏别人的书房名。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书房名字很怪,叫“书巢”
生:“巢”不是鸟住的地方吗,他的书房叫“书巢”,是不是說自已的书房像鸟窝一样小呢?
师:不是。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常常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勤读不倦,他对书房的眷恋,就像鸟儿眷恋鸟巢一样,所以叫“书巢”。“书巢”里面还挂了一副他亲手写就的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对联又写的是什么?
生:这副对联写出了陆游的读书生活。上联写自己的书很多,可以借此消磨时日,下联写一个个黄昏和早晨就在读书中过去了。
师:陆游喜欢读书不假,但是他更有着报国救民的豪情,他在诗中就曾写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可惜!可惜!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们这位本可成为一代名将的陆游先生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只能呆在小小的“书巢”中,借着书本消永日、送流年。再来参观一个人的书房,徐渭”这个人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徐文长”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我在最近放的一部电视剧里看到过他。
师:徐渭就是徐文长,古人一般都有两个名字,“名”和“字”是分开的,徐渭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在下姓徐,名渭,字文长。”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徐渭的书房叫什么名字?
师:青藤书屋。有谁去过吗?
生:我去过,好像是在浙江绍兴,书屋前种了一棵青藤。
师:这棵青藤就是“青藤书屋”得名的由来,他的书房的对联是:“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生:哈哈!哈哈!
师:你们笑什么?
生:这副对联很好玩,几间东倒西歪的屋子里住着一个南腔北调的人。
师:这副对联我觉得并不可笑,而是写尽了徐渭一生的辛酸口在中国的历史上像徐渭这样诗歌、书法、国画、戏剧全部都精通的夭才是不多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却一生穷困潦倒,只能靠给大官当幕僚,换得生活所需的银两。长期在外漂泊使他的语言变得“南腔北调”,多年以后回到家中,只看到那几间破旧的房子,于是怀着满腔郁闷,在墙上挥毫写下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生:老师,我听说他最后疯了。
师:他是疯了,最后还死在了狱中,可是他的画、他的诗、他的书法,还有关于他的许多对联故事,却长存天地之间。双休日你们可以到上海博物馆去看看,那里藏有他画的墨葡萄,笔墨畅快淋漓。
师:许多读书人的书房名字、书房对联都很有意思,我就不一一讲了。下面这些字:斋、轩、榭、堂、楼、室、居,你们起名的时候可能会用上,请查字典,说说它们的意思。
师:知道了这些字,就可以联系自己居住的环境给书房起名字了。一个好的书房名字,应该有趣、巧妙、明志可以看出你的志向),还要有诗意,当然满足其中一两点也就不错了,大家来试试吧。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你的书房叫什么名字?
师:我的书房叫“不悔斋”。
生:为什么叫“不悔斋”?
师:因为我喜欢大学者王国维的一句诗:“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但我觉得王先生太悲观了些,人生短暂而美好,不能有后悔之意存于胸中,因此,我起了“不悔斋”的斋名。
生:那你的书房有对联吗?
师:有啊!是我自己写的,不过写得不好,有几个字不合平仄规律,说出来怕你们笑话。
生:我们想了解,说出来听听吧。
师:月白风清,一卷在手,莫道人生过处唯存悔;山高水远,几多崎岖,方觉知识增时只益疑。写得不好,见笑了。
生:这对联写的是什么意思?
师:以后你就会明白了,先给你的书房起名字吧。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老师,我家住在24层楼上,每天作业完成了,我都喜欢站在窗前眺望远处的风景,叫望远斋”好不好?
师:大家说好不好?
生:我觉得“望远楼”更好一些。
师:正合我意。
生:那我就叫“望远楼”了。
生:小雨浙淅沥沥,大雨噼噼啪啪,我喜欢在阳台上听雨,我的书房叫“听雨轩”,你们看好吗?
师:听雨轩”有诗意。不过这个名字已经被很多人用过,有些俗,北京中山公园有一个“来今雨轩”,化用了杜甫的诗句FIH雨不来今雨来”,很有味道。你能不能在“听雨轩”前再加一个字?
生:我帮她加一个字:“爱”,“爱听雨轩”好吗?
生:不太好,不够含蓄。
生:“梦听雨轩”怎么样?
师:也不太好。
生:静听雨轩。
师:我觉着这个好。你愿意用吗?
生:好吧,我的书房就叫静听雨轩”了。
生: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房子里,比刘禹锡还惨,他叫“陋室”,我就叫“简室”吧。
师:记住孔子说的话:“何陋之有?”你将来会大有出息的。我们都等着拜读你的“简室铭”!
生:我做事缺乏恒心,遇到挫折就退缩,我的书房就叫“有恒斋”,这样可以不断提醒自己。
师:难得你有自知之明,好,我就为你的“有恒斋”送上对联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生:老师,这是你写的吗?
师:不是,是那个专写鬼狐故事的蒲松龄在考试落第后写来自勉的。知道蒲松龄的书房叫什么吗?
生:是“聊斋”吗?
师:对。蒲松龄科举考试屡次落榜后,在“聊斋”的墙上贴出了这副对联,以项羽的破釜沉舟和勾践的卧薪尝胆来勉励自己,埋头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名著聊斋志异》。
生:那你能送给我们每人一副对联吗?
师:还是你们自己去写比较好,如果今天想不出,那就回家去写吧。如果觉得自己写的不好,就从对联书籍中选取一副。当然还要练练书法,否则写出来不好看,暑假有空我会来参观你们的书房,拜读你们的书斋名号和你们的对联大作,欢迎吗?
生:欢迎!
师:那好,我们要说再见了,愿对联使你的语文学习更加有趣,愿对联使你的生活更加關好!亲爱的同学们,再见!
生:再见!
【评点】对课能使学生发现对联所描述的事物种种相同或不同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周策纵教授对此曾有精彩论述:“……对子可以测验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但更重要的,应该着重对子是一种纯美的文学作品,除了智识测验的作用之外,更可表现文学的夭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从这里流露出来。在旧式教育中,对对子是修辞教育的初步和起码工作。”
我常常想,语言智能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通过对课校本课程的实践,我深深感受到,这个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情趣、有文化、有胸襟的中国少年!
感悟
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它能把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每一缕期盼都凝化成诗意的存在,感受这种美好的诗意、享受人生的幸福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对联作为汉语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以极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巧、声调和谐之美,它具有无穷的魅力。
如在一堂对课中,教师出了一个四字对“绿风红雨”,不做任何解释,让学生读了几遍后,学生仍无法体会其中的美好,纷纷问老师:“风为什么是绿的?雨为什么是红的?”于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又让他们读了两遍,这时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懂了,绿风红雨就是在写春天的景色。春风吹拂杨柳,杨柳随风而动,这就是绿风;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就是‘红雨啊!”此时教师拍拍他的肩膀说:“很好,你有了感觉,有了感觉就能学好语文!你来对下联吧!”他想了想,大声说:“碧海蓝天”,孩子们此时群情振奋,有的对“碧水青山”,有的对“篮天白云”,还有的对“紫燕黄莺”……
王尚文教授对语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可以把言语比成河水,那么语感就是河床,这条河的源头就是人类历史的源头。”对课这一校本课程使我们上溯汉语的源头活水,掬得这灵性的水,来滋养孩子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觉,这是多么好啊!